城鄉建設
chengxiang
jianshe
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作為工業大省,遼寧多年來不僅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而且輸送了大批人才和技術,為我國建設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增強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做出了曆史性重大貢獻。當前,要加快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麵振興,必須在改造傳統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強農村競爭實力,提升農村發展水平。
本文主要基於遼寧省44個縣(市)相關統計資料,結合縣域經濟的相關理論和發達省份的發展經驗,對全省,特別是全省44縣(市)現狀進行評析,提出在城市化背景下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新型工業化為引導,城鎮化為支撐的促進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1.關於縣域經濟的理論評述
1.1?縣域經濟的內涵
1.1.1?縣域經濟的內涵
縣域經濟研究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80年代中期,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縣域內部與外部都出現了深層次的矛盾。農民在生產中創造了新的經營形式——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使農業生產從單純的生產領域拓展到加工、流通領域。其後,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規模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山東及江蘇、浙江等省開始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探索,並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地域資源開發為特點,具有區域特征的拳頭產品和支柱產業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事實上,“縣域經濟”一詞由來已久,隻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沒有充分發育。1991年7月,在山東昌邑召開的全國縣域經濟研討會上,第一次提出縣域經濟的概念,進一步明確了縣域經濟的內涵,充分肯定了縣域經濟在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那時起,理論界和一些關注縣域經濟的實際工作者都采用了這個提法。應當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和提法的問題,而是對縣域經濟在發展和實踐中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黨的十七大以來,縣域經濟研究進入新階段。中國經濟在向城市經濟傾斜近20年後,目前正進入向縣域經濟側重的轉換階段。近幾年來,浙江、河南、福建、安徽、湖北等省進行了“強縣擴權”等不同形式的“放權”改革,將一部分歸屬於地級市的經濟管理權和社會管理權直接賦予縣。“強縣擴權”之舉,直指20世紀80年代興起、繼而約定俗成的“市管縣”體製。可以預言,未來一個時期,縣域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1.1.2?我國縣域自然狀況
縣域是縣級行政區劃範圍內的地域空間。從我國經濟區域的三個地帶來看,東部地帶縣域單位共631個,中部地帶縣域單位有702個,西部地帶縣域單位有738個。從各省縣域狀況來看,縣域數最多的是四川省為104個,其次是河北省138個,雲南省120個,河南省110個,最少的是寧夏和海南,均為17個。從地域分布來看,平原縣600多個,約占31%;山區縣910多個,約占43%;丘陵縣560多個,約占26%。從國土與經濟狀況來看,全國縣域內國土麵積896萬多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麵積的93%。從地理地貌、礦產資源來看,我國有的縣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有的縣幹旱瘠薄,滿目禿嶺,有的縣礦產資源豐富,有的縣則荒灘一片。總之,我國的縣域就自然狀況來看具有地位重要、差異突出、特色明顯等特征。
1.1.3?研究縣域經濟的意義
縣域經濟研究的意義在於,一方麵是由於縣域經濟地位重要,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縣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麵,由於縣域經濟發展緩慢和不平衡,帶來一係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如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三農問題,貧富差距拉大問題,環境汙染等等,這些問題解決的前提條件是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分析縣域經濟問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能夠更深刻理解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律、戰略和模式。通過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能從更深的層次上探索和發現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表現在: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發展及其一體化趨勢的內在規律性;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律;如何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革落後的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規律;如何充分利用增長極理論、梯度發展理論和點軸理論,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各種資源的配置,發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的可持續規律等。通過掌握理論,明確戰略,並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總結和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從而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的理論、戰略和模式。
(2)能夠更準確地掌握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項目和重點內容。縣域經濟是由若幹要素和方麵構成的複雜係統,而係統中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什麼,縣域經濟的物質形態體現在哪些地方,也是通過研究縣域經濟必須解決的問題。縣域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必然要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體現出來,而這種載體,在縣域經濟中集中體現在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等方麵。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縣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建設。它成為縣域經濟研究的主體,是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的物質體現。通過這個載體的研究,能使我們明確縣域經濟工作的重點。通過工業化研究,明確工業化類型、組織及其實現的路徑。通過城鎮化研究,明確城鎮化形成、規律及其發展等問題。為我們全麵掌握縣域經濟的主體要素及其發展趨勢,為我們堅持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道路提供理論支持。
(3)能夠更全麵掌握縣域經濟發展的保障項目及其措施的作用。縣域經濟的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實現,是通過一係列大量的保障項目才能實現的問題。因此,不能獨立地、靜止地看縣域經濟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而要從聯係的角度,從相互作用來分析和研究。沒有財政政策的支持,沒有金融投資政策的支持,沒有宏觀的有效調控,沒有人力資源的充分供給,不可能實現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
(4)理解和掌握縣域經濟發展的要素、結構和體係。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戰略、模式等認識論的問題,也不僅僅是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載體的問題,而是一個圍繞縣域經濟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這一主體,財政、金融等體製給予指導下的係統性的綜合行為。離開了哪一方麵、哪一環節,都可能影響和製約縣域經濟的發展。這種係統性體現在縣域經濟發展各要素的聯係性和依存性,涉及各領域和各方麵的全麵性。這就為我們從宏觀的區域經濟發展角度、從縣域經濟內在結構的角度來係統地掌握縣域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2?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借鑒
1.2.1?縣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提出。他認為縣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呈先擴大再逐步縮小,即倒U形理論。縣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和特征,並且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隻有當縣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這種差距才會慢慢地縮小。縣域經濟產業結構的立體型發展,異常巨大地豐富了經濟活動的內容,極大地擴充著經濟活動的空間範圍,從而逐漸形成了縣城、集鎮、鄉村三級梯度式的縣域經濟空間布局結構。以鄉村工業的發展為例,鄉村工業的區位固然受原料產地、銷售市場的製約,然而強烈的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以及外部經濟環境效益,使得鄉村工業有著集聚於中心城鎮的內在趨勢。城鎮則為鄉村工業提供了交通、通訊、信息、供電、供水、排水等公共設施環境,提供了廠際之間技術協作和對外聯係的便利,同時也為鄉村工業的深層開發,為向城市這一更大規模、更大彈性的市場擴張和滲透建立了梯度基地,這種天然聯係使彼此差距逐漸縮小。
1.2.2?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研究二元經濟理論,研究的人員不多,成果也是很少。縣域經濟呈現出二元性,是縣域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發展縣域經濟,不能回避經濟的二元性問題,而研究經濟二元性的理論,成為縣域經濟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運用“二元經濟”概念來分析社會經濟現象的是荷蘭經濟學家J-H-伯克。他在對19世紀荷蘭的屬地——東印度的社會經濟狀況進行了研究後,於1953年出版了《二元社會的經濟學和經濟政策》。他認為當時的東印度社會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社會:一方麵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傳統社會,另一方麵是荷蘭殖民者主導的殖民主義輸入的現代“飛地經濟”,即資本主義現代經濟部門。二者之間在社會製度和經濟製度方麵存在著巨大差別,從而導致了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中的個人效用函數、行為準則及資源配置方式迥然不同。後來,眾多的學者對二元結構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比較著名的二元結構理論還有本傑明·希金斯於1968年在《經濟發展》提出的技術二元結構理論、愛德華·肖和羅納德·麥金農於1973年在《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中提出的金融市場的二元結構理論、岡納·繆爾達爾提出的地理二元結構理論以及海拉·明特於1985年在《亞洲發展評論》上發表的題為“組織二元結構和經濟發展”一文中提出的組織二元結構等。
在我國,首先提出“二元社會結構”的是農業部政策研究中心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課題組。他們於1988年發表的《二元社會結構——城鄉關係:工業化、城市化》首創了一個後來在理論界引起多方關注的新概念——二元社會結構,即把城市社會作為一元,農村社會作為另一元的城鄉分割狀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征非常明顯,尚沒有完全擺脫自給自足影響的、依然采用傳統生產方式的農業經濟與市場化程度高、運用現代生產方式組織的城市經濟並存及對立(張培剛1993)。如果我們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分析二元經濟結構的內涵,具有如下內容:
第一,從縣域經濟結構來看,呈現出農業經濟(農村經濟)與工業經濟(城市經濟)並存,而農業經濟比重較大的局麵。我國目前的縣域經濟,其主要成分還是農業經濟和農村經濟,工業經濟和城市經濟比重還小,還沒有出現兩分天下的局麵。這說明我國目前縣域經濟總體還比較落後,二元經濟結構還是我國縣域經濟一定時期內的基本結構。
第二,從縣域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二元經濟是一種過渡性經濟,必然呈現出一元農業經濟——二元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並存——一體化經濟的發展過程。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從以農村和農業為根本的傳統一元經濟過渡到現代城市經濟和落後的農村經濟並存的二元經濟,再過渡到現代一體化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在我國,由二元結構向一體化方向過渡,必然要通過縣域經濟的發展來實現。
第三,從縣域經濟二元結構之間的轉化關係來看,剩餘勞動力轉化為重點。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和延續,尤其農業比重大於工業比重,農村經濟大於城鎮經濟,暴露出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許多困難和矛盾,當然也必然要轉化成一定的社會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而當勞動力轉移的程度達到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或城鎮勞動生產率接近或相同時,這種轉移才趨於平穩,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結構一體化的態勢。
1.2.3縣域經濟發展理論的啟示
從上述理論可以看出,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同上述理論表述基本一致。雖然遼寧南部和中部地區的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但遼寧西部、北部及中部的許多縣(市)經濟發展水平仍較落後,所以,通過縣域經濟這個載體來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戰略,進而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新農村建設的進行。從本質上講,縣域經濟發展過程就是工業化過程,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大力推進工業化,使農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大規模地轉入工業部門和城鎮就業,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縣域工業要獲得大發展,必須打破主要依賴資源的發展模式,發展多種類型的加工業,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而圍繞縣域工業經濟發展配套產業,是提升縣域工業技術結構的必要途徑。
2.遼寧發展縣域經濟的意義
遼寧正處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關鍵階段,不能再走“重工輕農”、造成經濟“短板”的老路。為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2.1?營造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資本基礎,增量帶動與存量調整更好地結合
資金問題是困擾遼寧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難題。靠一定的增量資金,僅能使困難企業暫時擺脫危機,當“再投入”效應發揮完畢後,企業又可能重陷困境。所以,單純依賴外部“輸血”不是東北振興的出路,必須解決自身“造血”功能不佳的問題。由於縣域經濟不發達,致使占很大比重的縣域人口貧困。縣域貧困則農村的工業化、城市化就難以推進,經濟聚集效應難以形成,城市工業單兵推進就成為無源之水。近年來東南沿海地區之所以能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與縣域經濟發達不無關係。東北地區之所以逐漸落後,與縣域經濟不發達關係密切。如果縣域經濟活起來,資源流動起來,機製靈活起來,就業機會自然就多起來,“人往何處去”的問題將容易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了,才能富民強省,進一步擴大需求,刺激消費,增加投入,拉動經濟增長。
2.2?營造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製度基礎,協調“理性規製”與“自發型構”
要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盡快從傳統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用市場經濟的思維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市場經濟的精髓在於“自發型構”機製,在於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製度環境。鑒於我國市場秩序尚不規範,政府一定程度的“理性規製”與介入還是必要的。這種介入應是有限度的,以不損害經濟主體自由為限。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調整與改造中,政府的理性規製不同於以往各種成熟經濟與成型做法的引進與推介,主要體現為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交易費用與不確定性,更多地體現為指導,而不是強製,這將有助於“理性與自發”的協調與融合。
2.3?營造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社會基礎,國家戰略與市場主體有機結合
經濟生活嵌入或植根於社會生活之中,經濟以社會為基礎,沒有脫離社會關係或社會基礎而存在的經濟。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同其社會基礎關係極為密切。營造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社會基礎,僅靠思想教育、宣傳鼓勵是不夠的,必須努力發展縣域經濟,因為縣域經濟大多是民生經濟。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也不可能依靠財政撥款或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等、靠、要”沒有用,“分蛋糕”是分不來的,隻能依靠自己,充分挖掘潛力,利用好資源,去“做蛋糕”,去創業。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個人奮鬥、個體競爭的培育過程,是市場精神的形成過程,是市場經濟所需的社會基礎的營造過程。從縣域經濟入手是重建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社會基礎的基本路徑。縣域殷實,不僅有利於社會穩定,減輕政府的社會壓力,更有助於推進改革與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作為國家戰略而提出來的,是由政府推動的自上而下的行動,如何將國家戰略與千千萬萬的個體聯結,轉化為每個人的具體行動,關鍵在於我們能否重建市場經濟的社會基礎。
3.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遼寧現有44個縣(市),其中有17個縣級市,8個民族自治縣。土地麵積13.1萬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88.5%。截至2010年,全省縣域總人口2370.6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56%。由於曆史的原因,中國的遼寧省雖然城市化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縣域經濟長期以來卻一直是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2009年以前,遼寧省在全國百強縣的曆次排名中,僅有3到5個縣出現在排名榜上,而且位置比較靠後。在第十一屆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中,遼寧省鳳城市、大窪縣、調兵山市躋身其中。至此,遼寧省百強縣總數已達10個,位居中國第四。在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遼寧入圍的10個縣(市)分別是:瓦房店市(第13位,提升5個位次)、海城市(第17位,提升2個位次)、莊河市(第44位,提升6個位次)、普蘭店市(第46位,提升12個位次)、大石橋市(第48位,提升13個位次)、東港市(第75位,提升8個位次)、開原市(第76位,提升9個位次)、鳳城市(第87位,提升47個位次)、大窪縣(第93位,提升48個位次)、調兵山市(第96位,提升76個位次)。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遼寧省的縣域經濟迅速崛起,被稱為“遼寧現象”。
3.1?“十一五”期間遼寧省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占全省經濟的比重不斷提高
“十一五”期間遼寧省縣域經濟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2010年全省44個縣(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467.8億元,同比增長30.0%(現價),是2005年的2.86倍,“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3.4%(現價)。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383.9億元,同比增長18.7%(現價),“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4.8%(現價);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574.0億元,同比增長34.2%(現價),“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7.4%(現價);工業增加值4259.6億元,同比增長36.8%(現價),“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8.8%(現價);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509.9億元,同比增長25.8%(現價),“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2.7%(現價)。
2010年,遼寧省縣域經濟總量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突破45%,達到45.9%,同比提高了3.1個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了8.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達到84.2%,同比提高了2.5個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了6.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達到45.8%,同比提高了2.7個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達到36.6%,同比提高了2.7個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了8.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現價)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縱觀“十一五”時期,遼寧省縣域經濟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突出,實現了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經濟增長。
數據來源:《遼寧省統計年鑒》
3.2?遼寧縣域財政力量持續壯大
近幾年來,遼寧省實施了對基層傾斜的財政體製政策,建立了均衡性轉移支付逐年增長機製。2010年遼寧省縣域地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70.2%,增速大幅提高。“十一五”以來財政收入年均增長41.1%,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13.1%提高到24.6%,提高了11.5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遼寧省縣域財政力量不斷增強,收支平衡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特別是2010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製建立以來,2010、2011年省對下安排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製獎補資金29.7億元,財力缺口縣區已由2010年的16個減少到3個,缺口額減少了7.1億元。2011年,省財政對44個縣的財力性轉移支付補助達142.8億元,推進了縣鄉財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數據來源:《遼寧省統計年鑒》
3.3?遼寧縣域地區工業化發展迅速
2010年,遼寧全省44個縣(市)工業總產值13022.2億元,同比增長51.4%(現價),“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49.0%(現價),工業總產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16.4%提高到36.0%,提升了19.6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5318.4億元,同比增長53.7%(現價),“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57.8%(現價),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占全省的比重從14.8%提高到35.2%,提高了20.4個百分點。“十一五”時期遼寧省縣域地區工業化不斷推進,工業占全省的比重不斷提高,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產業基礎,為今後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
近年來遼寧省提出了以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出台了擴大縣和縣級市的經濟管理權等10項政策支持措施。遼寧的每個縣都努力形成一個具有品牌效應的農業主導產業,形成一個有較大影響力的工業產業集群,形成一個有規模、有水平的縣城。為此,省政府累計安排專項資金35億元人民幣,協調各金融機構向縣域貸款170億元人民幣,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比較典型的這一政策的惠及者就是地處內陸的縣級市遼寧省開原市。開原市打破了以往都是經濟發達的沿海縣域地區入主全國百強的慣例,以商品糧基地加機械加工的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原市綜合經濟實力突破了曆史性的跨越,產業集群發展已初具規模,現在看發展非常好的這樣的產業集群是起重機,是以起重機為龍頭的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我們現在有起重機企業一共是126戶,在全國民營企業當中排在前列,這個產業集群2010年共實現產值180億元,占全市工業的25%,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多戶,開原已經成為全國起重機生產的三大基地之一。
3.4?縣域地區居民收入不斷提高
2010年縣域地區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6908元,同比增長15.9%(現價),是2005年的1.87倍,“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3.4%(現價)。城鎮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達到26778元,同比增長17.3%(現價),是2005年的2.4倍,“十一五”年均增長19.4%(現價)。“十一五”時期,縣域地區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充分體現出縣域經濟發展的喜人成果,另一方麵,收入的提高也促進了縣域地區的消費增長,為改善縣域經濟結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東部沿海省份縣域經濟發展經驗對遼寧的啟示
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在我國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一大批城郊縣在經濟實踐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其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經濟實力等均占據了全國縣域經濟的較大比重,是全國縣域經濟發展名副其實的排頭兵。遼寧隻有看清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明確發展的必經階段,才能進一步確定自身的方向。東部沿海省份縣域經濟的發展對遼寧的啟示如下:
4.1?縣域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外向型經濟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縣域經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市場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沒有國界,更沒有縣界。縣域經濟是現代經濟,不是藩鎮割據,必須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跳出縣域範圍發展經濟,確立競爭優勢,不能畫地為牢,閉門造車。經濟發達的縣都有一條普遍的經驗,那就是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接近於開放型經濟。發展縣域經濟應把培育支柱產業、培育專業市場與實施走出去戰略緊密結合起來,順應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的大趨勢,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和開放型經濟的思路來提高區域塊狀經濟的發展水平。在開放型經濟中,既出口也進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輕的問題,關鍵在於發揮比較優勢;既吸引外資,也對外投資,對資本流動不必加以過多的限製。
江蘇省昆山市是我國縣域經濟十強之一。其最大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善於利用外資,走出了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從1984年至今,昆山經濟發展大致經曆了三次跨越。第一次是1985年昆山自費建立了開發區以後,以開發區為載體通過利用外資發展了工業,從而使昆山實現了從單一的農業經濟為主轉向了以工業經濟為主的跨越。第二次是1992年,隨著利用外資數量的不斷擴大,進而帶動外貿出口額的不斷增多,昆山的經濟外向度越來越高,從而實現了昆山經濟由內向外的跨越。第三次是1998年以後,昆山引資結構發生了大的變化,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逐步超過了一般加工業,逐步形成了以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為中心,專業園區、配套園區為組團的高新技術密集區的新格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已占工業產值的26%以上,從而實現了產業結構由低到高的跨越。
4.2?縣域經濟是特色化經濟、資源型經濟
從區域競爭角度上說,特色經濟不僅是財力、潛力,更是競爭力。特色是品牌,也是市場。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就要適應當地形勢,培植縣域強勢,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縣域要想建立具有產業優勢的特色經濟,就必須從根本上打破“縣就是農、農就是糧”的老模式。
全國縣域經濟十強之一的浙江省紹興縣,就以專業市場為支撐,每一個區塊特色產業群周邊都有一個專業市場。全市共有市場361個,成交額884.6億元,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43個,超10億元的13個。紹興中國輕紡城年成交額258億元,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另外諸暨的山下湖珍珠市場、店口五金城、大唐中國襪業城、嵊州領帶城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可以說,一個縣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就沒有產業支撐,就難以有大的發展。
4.3?縣域經濟是民營化經濟
民營企業多數為自籌資金、自由組合的經濟實體,無論是個人投資、合夥投資或外商投資以及集體籌資創辦的企業,其產權關係和利益關係都比較明確。同時,民營經濟具有產權明晰、經濟利益獨立的特征,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自主決策,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依靠科技,不斷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以求自身的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民營化主要體現為所有製結構多元化、利益分配要素化、生產經營社會化、產品生產標準化等等。溫州既無區位優勢,也沒有資源優勢,其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溫州人千家萬戶辦工廠,千軍萬馬闖市場,個體戶、私營企業、家庭工業為主的私營經濟的發展。
4.4?縣域經濟是城鄉一體化經濟
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國新時期的一個重大戰略。縣作為連接城鄉的結合部,集政治、經濟和社會功能於一身,是城鄉統籌的基點,也是城鄉統籌的落腳點;是城鄉統籌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舉措和突破口。一個縣的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要看城鄉經濟是否實現良性互動和一體化發展,人與自然是否實現和諧發展。因此,發展縣域經濟,要改變傳統思維,打破城鄉壁壘,按照城鄉統籌思路確立發展戰略,確立經營縣域經濟的新理念,不要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應該以市場為導向,抓住當地區域的比較優勢,優化配置資源,將農村的資源、城市的消費和支柱產業、農民就業等有機結合起來,發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城鄉協調、良性循環的區域經濟。
江陰居於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榜首。它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被稱為江蘇省的第一財神縣。一個縣級市發展得這樣快,重要原因是他們始終堅持從當地實際出發,堅持城與鄉,人口、環境、資源統籌協調發展,按照農村集鎮化、集鎮城市化、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注重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全速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科教文衛事業一體化,實現城鄉聯動發展、協調發展。
5.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城市化與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麵,兩者緊密聯係,互相促進,互為補充,最終將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最終隻會產生一個結果,就是促進人口、資源、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規模化聚集,生產要素的流動,又加速了城市化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城市發展郊區化,鄉村建設城市化,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省委、省政府決定,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實現遼寧全麵振興的重點任務之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審視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借鑒東南沿海發達省份的經驗,遼寧要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努力構建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5.1?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發展配套產業
由於城市的投資收益率總體上高於縣城和小城鎮,資本主要流向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市區,並帶動其他生產要素向大中城市積聚,這是現階段遼寧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縣域經濟集聚資源的能力和結構調整能力遠遠小於大中城市,其產業的發展不足以大規模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在現階段,縣域經濟客觀上不能成為遼寧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承載區域。在資本主要流向大中城市的條件下,要增強大中城市對縣域經濟的拉動作用以及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功能,實行鼓勵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經濟政策,擴大城市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減輕縣域經濟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方麵的壓力,為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創造條件。縣域經濟應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進行空間布局調整,實現生產要素向縣城和小城鎮集聚,擴大縣城和小城鎮的經濟規模,為縣域經濟加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5.1.1?著力提升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不完善,是遼寧城市化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沈陽、大連為代表的部分大型、特大型城市對工業和人口的集聚作用較為突出,盡管近年來通過土地置換等形式做出許多可喜的探索,但由於受到多方的指責和條件限製,步子還不算大。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等方麵的集聚功能仍有較大缺口。二是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工業化發展不足的問題,即應繼續大力發展符合自身特點的二、三產業,彌補城市產業缺失問題。
5.1.2?繼續做大城市規模
一是個體規模。現有大中型城市要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增強人口、要素等集聚能力,將城市規模繼續做大,以提高綜合競爭能力。沈陽市更應發揮省會城市及樞紐城市的特點,融合周邊資源,向超大城市的目標邁進。城市規模的擴大,不僅僅是地域範圍的擴張,必須更好地體現在功能方麵,結合“衛星”城鎮、工業園區等發展,形成符合現代經濟特點、適宜商務、人居的良好格局。二是不斷擴大城市總量規模。結合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縣域工業化的發展,加快小城市的成長步伐,將基礎較好、經濟規模較大的一部分縣城改造成為小城市。
5.1.3?發展有遼寧特色的裝備製造業配套零部件產業
圍繞中心城市發展配套產業,是提升縣域工業技術結構的有利契機。長期以來,產業層次低、生產方式落後、自主發展能力差一直是縣域經濟發展中難以克服的瓶頸。配套經濟實質是大品牌、大企業主導的產業鏈的擴張。發展配套經濟,可以充分利用大品牌、大企業資本雄厚、技術創新能力強、規模擴張強勁的特點,以及大企業開發成本低、信息成本低、配套成本低的優勢,突破縣域經濟發展瓶頸。縣域工業要積極融入中心城市的集團戰略中去,在大中型企業的帶動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一個較高的平台上實現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升級。
裝備製造業是遼寧省的主導產業,近年來其綜合競爭力快速提升,整體實力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加快建設特色零部件產業集群,對於推進零部件國產化具有重要意義。縣域產業園區的建設要緊緊抓住這一契機,推進裝備製造業企業零部件國產化建設,推動遼寧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
5.2?以新型工業化促進遼寧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工業在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麵的作用顯而易見。但縣域工業的發展,不能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老路。遼寧在發展縣域工業方麵,應當遵循科學發展的思路,借鑒發達省份經驗,探索出一條新型工業化之路。
5.2.1?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1)緩和限製。在堅持“就業優先”原則下,適時減緩對小型工業企業市場經營和生產活動中的“準入”核定,並以溫和的行政措施和法律、法規保護民間工業的發展與成長,刺激民間投資發展工業。加快發展工業,希望在民間,活力在民營。對發展非公經濟,要“思想上放心放膽,工作上放手放開,政策上放寬放活”。積極引導那些發展先富起來的群眾投資發展工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抓好“回歸工程”,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向當地外出務工經商的能人介紹家鄉的發展情況和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吸引他們回鄉投資辦實業。積極引導和鼓勵個體私營工商業主把發展生產和經營積累的資金投入發展工業,擴大再生產,把“蛋糕”做大。
(2)鼓勵創業。隻有鼓勵創業,才能增加配套產業企業數量,隻有增加企業數量,才能增加勞動力的需求,才能真正擴大就業的容量,才能拉動工資和居民收入提高。正確麵對配套產業企業頻繁的消亡新增,始終堅持扶持與引導,對成長性強、潛質好的配套產業企業及時發現加以培養。目前,全省應杜絕向各種中小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同時,允許非登記企業存在,個體工商戶實行備案製,區別情況,分別對待。放開金融市場,允許為中小企業貸款的鄉村、集鎮、城鎮社區小銀行注冊登記開業,為鼓勵和擴大就業創造一個寬鬆的融資條件。設立創業基金,為缺乏資金的創業者提供無息貸款或者免息貸款,鼓勵通過自主創業解決就業。
(3)加大科技含量。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深入人心,麵對要素、資源的製約,各配套產業企業要以科技進步為抓手,積極改造、提升傳統行業,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初步形成“以科技創新求企業發展、以科技進步謀規模擴張”的局麵。積極倡導高科技向中小型工業企業的“下嫁”,由下至上地培育工業企業的活力和成長體係,使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湧現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產品。
5.2.2?積極尋求發展途徑
(1)依托大企業,實現工業結構升級。必須在大城市經濟進入工業化中級階段以後,配合資本外溢逐漸增強的需求,發揮成本配置要素的“窪地效應”。促進生產要素和市場份額向優勢企業集中,著力培育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大集團;另一方麵也要積極扶持配套產業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促進其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最終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協作配套、協調發展的格局。依托大企業進行配套產品生產開發,做強配套產業從而實現縣域經濟由工業先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升級。
(2)依托農產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工業化。遼寧以農業為主導的縣(市)有11個,各自擁有糧、蔬、牧、漁、副的比較優勢,為此,必須把重點放在介於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的鏈條上。此類縣(市)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的分工,大力引導並扶持配套產業中農牧產品加工行業,“龍頭”企業對農戶提供信息,供應生產資料,提供資金扶持,進行生產技術培訓,技術指導。這就為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拓寬農民致富渠道,提高農業附加值創造了條件。在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同時,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規避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的市場危險。
5.2.3?積極爭取外部力量支持
(1)加強技術改造,逐步向外向型發展。有資料顯示,當前縣域配套企業中72%的企業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設備,54%企業主營產品的生產年限已超過8年,65%的企業技術創新經費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不足1%。產品銷售中,本市銷售比例占50%,省內銷售占23%,銷往外省僅占19%。作為縣域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遼寧南部7縣(市)與中部8縣(市)應加強對本地區產業的技術改造。技術改造中要著力增加生產品種,改進產品質量,增加供給,加快產品的換代升級,堅決不搞重複建設和單純數量擴張,擴大外銷能力和銷售半徑,突破本省區域內市場容量及需求的局限性抑製,改善省內市場競爭環境,為落後區域的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2)加強信貸支持,培育企業活力。資料顯示,目前遼寧縣域大部分企業生產資金不充足,企業資金存在缺口。遼西和遼北21個縣(市)企業受資金困擾最為嚴重。為此,要加強政策性扶持和信貸上的支持,以促進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重點,鼓勵農民合理利用本地資源積極創業,最大限度地培育及保護當地的工業活力,培育縣域規模以下工業。積極滿足“三農”信貸資金需求,各信用社圍繞當地農村產業發展戰略,立足當地資源特點,及時將信貸支農重心由支持傳統農業向扶持特色農業、科技農業、高效農業轉移。在增加城鄉居民就業機會和收入的同時,為產業集聚和龍頭企業誕生及支柱行業的形成奠定基礎,通過發展小型工業實現縣域經濟長期發展。
(3)積極引導投資向縣域傾斜。縣域投資不足是遼寧與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節點,因此,要積極引導投資向縣域傾斜。一要借助沈陽經濟區、遼東半島開放型經濟區(五點一線)和遼西北地區建設的契機,引導投資資金向特色縣域經濟區轉移,打造遼寧縣域經濟發展新優勢。二要實行開放型縣域經濟,實施項目牽動戰略,突出抓好招商引資,使投資向縣域轉移,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後勁。要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穩定投資規模,加強縣域尤其是欠發達縣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項目招商力度,以最大的讓利吸引投資者,努力營造一個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窪地”。要著力調整投資結構,優化投資環境,排除體製和政策障礙,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擴大在縣域各個領域的投資,建立招商引資的激勵機製和責任製,重獎在招商引資中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提高利用外資的支撐力度,為縣域工業生產注入新的增長活力。
5.3?運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
在大力發展縣域工業的同時,遼寧的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也應加快。近年來,遼寧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構建“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和“專業市場+農戶”等形式的產業化體係,推進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基地,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本溪縣,以本溪森秀藥材公司、本溪華康藥業、龍寶集團等為龍頭企業的中藥材產業已基本形成。縣域工業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增強了縣域經濟實力,反哺農業的力度明顯加大,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
5.4?打造“四大板塊”,實施遼寧縣域特色經濟發展戰略
第一個板塊,以沈陽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經濟區所覆蓋的縣域。這裏,城市的輻射半徑最短,因此,這些縣(市)應緊緊圍繞都市做文章,重點發展精品農業、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滿足城市對新鮮農產品的需求,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新鮮農產品的物流業、批發業;縣域的二、三產業要主動接受大中城市的輻射,大力發展城市加工業的“配角產業和配套經濟”,以此促進中部城市群的生產要素和產業形成集聚效應。
第二個板塊,沿海經濟帶經濟區所覆蓋的縣域。本地區應借助省“五點一線”開發建設的機遇,重點發展與港口經濟關聯度高的產品加工業,發展高新技術配套產業以及為進出港服務的保管、運送、保險等在內的現代物流業;重點發展水產品養殖業和加工業,發展精品農業;鼓勵農民走合作開發的路子,農民與企業聯手發展灘塗開發,搞海產品和養殖產品的儲藏和深加工。
第三個板塊,遼東地區的縣域。遼東地區水資源、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比較高,是遼寧的水資源庫。這些縣應重點發展生態經濟,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重點,重點發展林業和林下產業,形成特色林產品和林下產品產業生產基地,發展與休閑度假相聯係的旅遊觀光產業,以及有控製地發展礦產資源產業、食品加工業和與城市機械工業配套的零部件加工業,力爭把東部山區縣變成遼寧的“綠色屏障”。
第四個板塊,遼西地區的縣域。這些地區水資源嚴重匱乏,土地貧瘠,幹旱少雨風沙大,但有豐富的煤鐵鉬等礦產資源。因此,這些縣在製定經濟發展規劃時應把恢複和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作為重要內容,重點發展“一退三還”、節水、節能的現代設施農業和精準農業,發展農業節水旱作,開發特色農產品,發展畜草業和畜牧業、畜產品深加工業和奶製品業以及與現代農業相配套的食品加工業、物流業,與工業基地相配套的產品零部件加工業。
5.5?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
5.5.1?加強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遼寧地處平原,河流湖泊分布也不很密集,發生自然災害的幾率相對較低,但也要未雨綢繆,在“十二五”期間,應當緊緊跟隨國家農業政策的步伐,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設、保障糧食生產,增加對遼西北等幹旱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引水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對遼西北地區荒山綠化工程、防治土地荒漠化;加大對百姓“菜籃子”工程的投入,支持引導農民投入經營蔬菜大棚、增加蔬菜的產量和種類以滿足居民的“菜籃子”需求。在村村通油路,縣縣通高速的基礎上,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保證,發揮現有高速網絡的最大效益。同時,加大對農村電、水、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為農民享受現代化生活提供保障,也為進一步擴大農村市場創造前提條件。同時,不斷加大資金支持,改造中低產田,著力提高機械化種植,大力支持設施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
5.5.2?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縮小收入差距
鑒於遼寧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縣域內部之間貧富差距加大的情況,財政部門應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今後,遼寧財政應以支持發展縣城及其工業園區為重點,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進程,以解決農民增收、財政增長、農村勞動力轉移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逐步縮小地區間收入差距,促進和諧發展。繼續實施“一縣一品”富民工程,逐步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當地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產業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
5.5.3?統籌城鄉社會保障製度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先易後難和漸進提高統籌層次的原則建立起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平台;要進一步理清各級政府社會保障財政支出責任,避免責任相互推諉;進一步促進社會保障製度城鄉動態銜接,促進城鄉社會保障體係協調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逐步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輔助的城鄉社會保障資源配置機製;理順社會保障管理組織架構,建立各部門聯動機製,避免政出多門、多頭管理;進一步完善勞動社會保障維權機製的法律體係和機構建設,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最終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的、服務高效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管理體製。政府部門必須實現由投資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調整地方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加對農村公共衛生體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等民生投入,做到鄉有公辦衛生院,村有醫務室,解決好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同時,加快建立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農村社會保障體係,促進農民從土地保障、集體保障、子女供養等傳統保障方式向社會保障轉變,從而構築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係。
5.5.4?推動縣域金融服務業發展
金融業的發展涉及經濟發展的方方麵麵,縣域地區金融基礎薄弱,金融機構還不夠完善,“十二五”時期加強縣域地區的金融體係建設,能夠為我省今後縣域經濟的快速蓬勃發展創造出更好的軟環境。農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在“十二五”時期,應當繼續鼓勵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加大對農村對農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廣抵押擔保的範圍,加強涉農信貸風險管理,因地製宜,靈活多樣的創新信用模式和擴大貸款抵押擔保的範圍。而縣域地區的工業發展更需要金融服務業的大力支持,近年來,縣域地區都遇到過由於金融係統、金融機構不完善給招商引資工作帶來的阻力和困難,實踐不止一次的證明,沒有良好的金融環境,縣域地區的工業發展、產業集聚都會受到影響。“十二五”時期,應當著力改善縣域地區的金融環境,為縣域地區發展產業集群創造條件。
附件?2010年遼寧省44個縣(市)主要經濟指標
縣(市) 綜合
評價 地區生產
總值 地方財政收入 人均地區
生產總值 農民人均純收入 工業
總產值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城鎮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
位次 億元 億元 元 元 億元 億元 元
瓦房店市 1 650.2 35.6 65019 10252 1011.1 476.8 36649
海城市 2 660.1 31.0 57449 9856 825.2 377.2 24164
普蘭店市 3 536.5 21.6 57687 10112 816.0 393.8 31347
莊河市 4 500.7 25.0 55326 10210 788.7 312.8 34639
大石橋市 5 410.2 21.4 56811 11000 670.0 87.8 28750
開原市 6 311.3 20.8 53128 8592 826.0 201.5 23888
鐵嶺縣 7 225.3 15.7 57782 8490 461.7 264.8 29107
遼中縣 8 262.2 11.0 55093 9514 625.8 161.7 35217
東港市 9 337.6 16.7 55526 9235 276.2 137.4 28070
大窪縣 10 196.3 16.5 48710 9677 477.6 381.2 18631
長海縣 11 53.4 2.5 73217 20093 12.1 18.9 46169
新民市 12 263.2 11.8 37660 9464 594.9 164.4 26647
調兵山市 13 138.1 13.5 57311 8642 211.7 113.6 38938
鳳城市 14 273.0 16.7 46903 8207 163.8 73.1 25632
法庫縣 15 176.1 10.1 39308 8403 468.3 99.4 32355
淩海市 16 179.7 15.9 33907 8719 428.5 111.2 17060
遼陽縣 17 191.7 12.7 33630 7858 503.7 77.8 24077
燈塔市 18 169.8 14.8 33029 7901 391.9 79.0 24544
康平縣 19 131.0 9.1 37020 7840 302.7 103.1 30872
撫順縣 20 91.1 5.8 48717 7387 178.8 72.2 34236
台安縣 21 172.8 5.6 45366 8685 215.3 66.5 20523
盤山縣 22 122.1 8.5 40957 9710 202.8 120.1 15710
本溪縣 23 118.1 9.0 40304 8740 113.1 68.9 24612
寬甸縣 24 141.8 10.3 32607 7537 122.0 80.6 27138
桓仁縣 25 114.5 7.1 37912 6922 54.4 49.8 35851
北票市 26 160.5 10.6 27434 6342 119.6 69.3 27686
蓋州市 27 160.0 8.5 21949 7601 191.5 115.8 25503
岫岩縣 28 154.6 6.6 29794 7343 215.3 74.0 21416
建平縣 29 135.4 11.8 23141 6019 114.3 77.5 27279
清原縣 30 94.0 7.2 27902 6612 152.3 79.3 31465
昌圖縣 31 196.6 5.6 18868 7319 298.4 106.1 15643
朝陽縣 32 98.6 8.6 17358 6008 113.0 69.2 30638
淩源市 33 133.9 7.5 20600 6172 67.9 49.7 28230
新賓縣 34 76.6 5.2 25451 6483 90.9 54.2 29016
黑山縣 35 122.0 6.3 19519 7635 165.4 52.2 17896
綏中縣 36 90.2 7.1 14176 6736 83.4 90.6 26183
北鎮市 37 100.1 5.4 19133 8408 132.3 48.7 19414
喀左縣 38 86.4 5.0 20290 6001 127.3 56.3 25901
阜新縣 39 77.7 2.6 10639 5394 22.1 45.0 18870
義?縣 40 56.8 3.0 12928 4801 87.7 33.6 17941
彰武縣 41 49.3 2.1 11851 5172 21.1 65.2 18055
興城市 42 47.8 3.0 8589 5462 58.5 40.1 16931
西豐縣 43 51.3 2.0 14662 5215 33.7 17.0 15371
建昌縣 44 47.0 3.3 7461 5111 44.7 17.8 18836
主要參考文獻:
[1]趙保佑著:《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與科學評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2月版。
[2]甘宜沅著:《中國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3]李樹生、何廣文主編:《中國農村金融創新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4]劉東主著:《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係的探索與創新》,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年1月版。
[5]嶽意定著:《改善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係》,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5月。
[6]潘鴻著:《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
[7]遼寧省統計局:《2013遼寧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遼寧城鄉一體化麵臨的
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
城鄉一體化就是要通過統一城鄉規劃,打破城鄉分割的體製和政策,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實現城鄉在政策上平等、產業發展上互補,使農民獲得平等的教育、就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權益,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城鄉一體化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推進的必然過程,是改變並最終消滅曆史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遼寧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十一五”期間,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2010年達到18278億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上升至全國第七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4.3%,2010年達到2004.8億元,是2005年的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5%,是“十五”的4.2倍,名列全國前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國第十五位上升到第九位,年均實際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3%。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僅次於裝備製造、冶金、石化之後的第四大產業,形成12大產業集群;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零收費”;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改革試點啟動;全省11763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從上述指標可以看出,首先,近年來,在相關政策措施的推動下,遼寧城鄉一體化建設成效顯著。其次,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城鄉收入、消費差距仍在不斷擴大。再次,目前隨著遼寧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已具備了城市、工業反哺農村、農業的實力。“十二五”時期,將是遼寧經濟快速增長期,也將是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曆史性突破的關鍵時期。因此,深入分析遼寧城鄉一體化建設進展麵臨的主要問題,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將對進一步推進遼寧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重要的指導意義。
1.遼寧城鄉一體化建設進展
1.1?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
“十一五”期間,遼寧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11.9%和8.8%年均增長速度,創曆史最高水平。隨著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普遍增長,遼寧居民消費結構也在不斷轉型升級。全省城鄉居民住房、家用轎車、旅遊、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交通通訊等消費熱點持續升溫。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遼寧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8.9輛,同比增加2輛;購買家用汽車消費人均增加165元,增長60.3%。全省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128.9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200.7萬輛。在城鄉大宗消費的拉動下,“十一五”前四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加18%,絕對額由2005年的2999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5812.6億元;遼寧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由38.8%下降到38%,農村恩格爾係數由41.6%下降到36.7%。遼寧城鄉居民消費正從溫飽型向更高階段的享受型和發展型發展。
1.2?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
比較勞動生產率,即一個部門的產值比重同在此部門就業的勞動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該部門1%的勞動力所生產的產值在整個國民總產值中的比重。近年來,遼寧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主要得益於農業產業化步伐逐步加快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的擴大。一方麵,遼寧不斷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僅次於裝備製造、冶金、石化之後的第四大產業,形成12大產業集群,湧現出禾豐牧業、蒲興禽業等一批中國馳名商標和著名品牌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從農業產業化鏈條中人均獲得收益1950元。2011年遼寧又出台了包括省市財政籌措60億元、對固定資產投資10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重大項目給予10%的補貼等一係列扶持政策。到2011年上半年,已有16個縣(市)引進10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項目21項,計劃投資總額324億元。另一方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穩中有升。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提高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和城鎮化率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遼寧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加大農民就業培訓力度,進而在金融危機導致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仍然實現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穩中有升。
1.3?城鄉教育事業實現穩步發展
遼寧省的教育事業經過30多年的改革創新,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成就顯著。特別是農村教育事業在減少教育收費、提高教育經費、加強師資培養等多項措施的推動下,教育條件不斷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遼寧省在農村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課本費、住宿費等基礎上,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182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用免費作業本(練習冊),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零收費”。實現了44個縣域內教師工資統一發放標準,實施“萬名鄉鎮中小學骨幹教師繼續本科學曆提升”和“一所村小一名大學生”學曆提高計劃,為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奠定了基礎。全麵提升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寄宿生活費補貼標準,由原來每生每年300元,提升到小學每生每年不低於550元,初中每生每年不低於800元。
1.4?城鄉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完善
圍繞民生重點工程,遼寧出台了多項惠民政策,城鄉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首先,新農保工作穩步推進。遼寧從2006年開始探索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2009年,借鑒陝西省寶雞市新農保試點經驗,以義縣、彰武等8個縣作為第一批開展新農保試點單位。2010年新增了朝陽縣、淩源市等6個縣市,至此,遼寧新農保試點縣市達到14個,分布在全省9個市。截至2010年9月,全省8個試點縣有126萬人參保,基金征繳收入1.45億元,共為32.4萬名農村老年人發放基礎養老金1.78億元,發放率達到100%。其次,遼寧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等製度穩步推進,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已經分別提高到72%、55%和42%,截至到2010年9月,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到1968萬,占農村常住人口的99.3%。再次,城鄉社會救助水平進一步提高。截至2010年10月,全省保障農村低保對象91萬人,保障麵為41.3%,年保障標準由1930元提高到1744元,增幅15.88%,累計發放保障金3.86億元。
1.5?城鄉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成效顯著
近年來,遼寧加快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交通網絡建設成績顯著,建築業健康發展,安居工程穩步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建設順利進行,農村交通設施、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十一五”期間,遼寧省農村公路建設實現曆史性突破,累計新建農村公路近2萬公裏,基本相當於前十個五年計劃的總和,提前一年實現了全省100%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成為繼江蘇、浙江之後,全國第3個全部行政村通油路的省份。2010年遼寧投入資金4.52億元,修複水毀水利工程4452處、水庫8座、農村飲水工程722處,完成土方1331萬立方米、石方70萬立方米。到2010年11月底,全省將有1603處水毀農村飲水工程得到修複,90.5萬受災群眾的飲水問題得到解決。
1.6?城中村改造工程成效顯著
城中村現象大多分布在城鄉結合部,是城鄉統籌的前沿陣地,改造城中村是加快城郊新農村建設、創新城鄉社會管理方式,實現村莊變為社區、農民變為市民、村委會變為居委會的有效途徑。目前遼寧省多數地區已經實施了城中村改造工程,以城鄉一體化試點市調兵山市為例,調兵山市采取在農民宅基地上統一新建住宅小區的辦法來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在市區分別新建了21萬平方米的晨安小區和5萬平方米的農民新村,使760戶城中村居民住上了樓房,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進城從事二、三產業。
2.遼寧城鄉一體化水平的綜合評價
2.1?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
按照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結合遼寧的具體情況,運用數學方法進行判斷,初步篩選出一些能夠反映城鄉關係的評價指標,再通過對影響城鄉關係功能指標的具體分析,對初選指標進行篩選、分類和歸納,將能夠反映城鄉關係關聯程度的主要指標確定為評價指標體係的內容。我們從城鄉規劃建設、城鄉經濟發展、城鄉社會發展、城鄉居民生活、城鄉人口融合和生態環境五個方麵,篩選出30個評價指標,采用加權線性和法對遼寧14個市進行城鄉一體化綜合評價。本文確定的評價指標體係和權重見表1。
表1?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係及權重
2.2?遼寧各地區城鄉一體化水平的綜合評價
應用上述城鄉一體化的評價指標體係,選取《遼寧統計年鑒2010》、《遼寧統計調查年鑒》等資料的相關數據,對遼寧14個市的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如下:
表2?遼寧各地區城鄉一體化評價結果及排名
全省14個市城鄉一體化綜合得分的平均值為0.5025,依據各市城鄉一體化水平的綜合得分和聚類分析方法,我們可以把遼寧14個市分為兩類,第一類地區為高於全省平均分值的,包括:大連、沈陽、盤錦、本溪、遼陽、營口、鞍山、撫順,這些城鄉一體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省會、沿海地區和擁有工業基礎的8個城市。第二類地區為阜新、丹東、鐵嶺、錦州、朝陽、葫蘆島,這6個城市相對而言,為城鄉一體化欠發達地區。
2.3?影響遼寧各地區城鄉一體化水平的因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的城鄉經濟發展較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同時,城鎮和農村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城鄉的教育、醫療水平等都呈現分化趨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方麵。結合表2對遼寧14個市的評價結果,從城鄉一體化的五個準則層指數來具體分析影響遼寧各地區城鄉一體化水平的因素。
2.3.1?規劃建設一體化指數(B1)
遼寧14個市規劃建設一體化指數(B1)平均分值為0.3637,低於全省城鄉一體化係數的綜合得分,在五個子係統中的分數也是最低。這說明,遼寧農村整體的規劃建設與市區存在很大的差距。這一子係統中主要包括區劃內建成區麵積比例、排水管道覆蓋率、公路網密度等三個反映城鄉規劃建設和基礎設施的指標。
表3?遼寧各市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指數(B1)情況表
從規劃建設一體化指數得分看,沈陽、大連、遼陽、盤錦、鞍山、營口6個城市規劃建設一體化得分高於全省平均分值。表明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這些城市借助其原有的經濟優勢已經在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上提前邁出了一步。例如,沈陽市運用“全域沈陽”的理念,著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方略,使農村經濟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統領,使城市優勢生產要素向農村擴散,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大連市在城市現代化先行的基礎上,全域謀劃,統籌發展,把城鄉一體化戰略列為加快老工業基地率先全麵振興的重中之重,重點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麵尋求突破,切實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由過去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向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轉變。二是調整公共財政資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並向農村傾斜。建立以工哺農、以城帶鄉長效機製,構築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不僅成為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而且廣大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越來越多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到2009年年底,大連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為1.8∶1,城市化率達58%,均遠遠優於全國平均水平。盤錦市作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試點城市,在加強城鄉一體化規劃管理工作方麵先後出台了一係列的政策和意見,並提出重點打造南北入海經濟帶,加速盤錦城鄉一體化的方針戰略。鞍山、營口也是較早提出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城市。這些城鄉一體化規劃較早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向農村延伸,增強了縣域經濟“造血”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部分城市自來水網、燃氣管網、公交網絡、信息網絡等公共設施都延伸到城鎮,使得當地農民過上了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極大地提高了生活質量。而排位在後列的城市對縣區整體的規劃覆蓋率偏低,八個市平均值僅為7.55%,農村大部分地區都不在規劃範圍之內。
2.3.2?經濟發展一體化指數(B2)
遼寧14個市經濟發展一體化指數(B2)平均分值為0.5249,略高於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指數的得分,其中,大連、沈陽、鞍山、本溪、盤錦、遼陽、撫順、營口等8個市的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指數分值高於全省平均值。這一指數主要由三個準則層指數來體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代表的地區總體經濟實力;非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非農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三個指標來反映的各地區產業結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產值反映企業發展效益情況。其中,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區域現代化發展程度,各市人均GDP排名與城鄉經濟一體化排名基本一致,與城鄉一體化綜合分值的排名也比較接近,說明各地區經濟實力是城鄉一體化的基礎,城鄉一體化水平提高的前提是城市總體發展水平的提高,著力發展本地區的經濟,是城鄉一體化進程得以順暢推進的基本平台。而經濟越發達的地區,非農產業就業比例和所占整個地區人口的比例也比較高。從表4也可以看出來,產業結構指數較高的城市,其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指數也相應較高。由於農業產業自身是個弱勢產業,發展非農產業,並使非農產業在國民經濟占絕對的優勢比例是國際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和成功經驗。因此,非農產業產值和效率的提升是城鄉一體化實現過程中的必然結果和表現形式。
同時,沈陽、大連、營口、撫順、本溪等市都一改以往“重城抑鄉”的思路,市區重點培植高水平、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而市區原有的工業企業則向縣域大規模搬遷轉移。目前全省有近千家城區企業下鄉落戶。與此同時,一些重大外來項目,同樣選擇布局空間廣闊的農村地區。此舉既拓展了城市空間,又加快構築縣域新型產業體係,全域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從表4也可以看出,盤錦市作為一個特殊的資源型城市,過於簡單的產業結構使得第二產業比重一直超過70%,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後,從而導致盤錦市雖然人均GDP較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產值在全省也高居第二位,但產業結構指數卻排名至最末一位,從而造成盤錦市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指數在全省排名第五位。
表4?遼寧各市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指數(B2)情況表
2.3.3?社會發展一體化指數(B3)
全省14個市社會發展一體化指數(B3)平均分值為0.4913,略低於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指數,在五個子係統的平均得分中居第四位,反映出社會發展水平和當地的人口質量是影響遼寧各地區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主要影響因素,目前也是一個不利因素。因此,改善農村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條件、提高人口素質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進程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