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經濟發展綜合篇(1 / 3)

遼寧經濟發展綜合篇

解讀:邁向全麵振興之路的遼寧

——遼寧振興八年的初步評估

????

??內容提要

本文從三個方麵解讀遼寧振興:一是簡要分析了遼寧老工業基地衰退的主要症結,體製和結構性衰退;二是從民生改善、經濟增長質量、結構調整轉型等八個方麵評估遼寧振興;三是解析遼寧振興的支持因素——推動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轉變發展方式,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建設現代產業體係、現代市場體係、現代城市體係、生態文明體係。振興八年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八年。

文章背景: 為貫徹落實遼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建設富庶、文明、幸福新遼寧,本文作者試圖對遼寧振興八年的進展和成效做一初步評估,並對振興期間戰略決策和路徑選擇進行理論思考。2012年2月7日《遼寧日報》理論版,摘要發表。

中央實施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已經八年,遼寧不僅走出困境,而且已經走上全麵振興之路,引起國內外政界、經濟界和學界的關注。

一、遼寧老工業基地陷入發展困境基本症結

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形成的背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麵臨的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經濟極度短缺。國家依據遼寧和東北地區資源和產業及交通等基礎條件,集中了全國生產要素,重點建設新中國第一個重工業基地,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是在經濟短缺和計劃經濟體製下建成的。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經濟短缺時代基本結束的背景下,逐步陷入發展困境和衰退。老工業區為什麼會走向衰退?記得2003年本人在接待新華社、《南方日報》和《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我曾明確指出,老工業區衰退當屬一般區域經濟現象,一個工業區發展曆程一般要經過“成長—發展—興旺—成熟—衰退”五個階段,區域經濟衰退不是中國和遼寧、東北獨有,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曾相繼出現過,諸如,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美國的東北工業區、法國的洛林工業區、英國的曼徹斯特等。就其衰退的成因而言,一般來說主要有資源性衰退因素、結構性衰退因素、區位性衰退因素、體製性衰退因素等等。遼寧、東北老工業基地衰退的基本因素是結構性和體製性衰退雙重作用下所導致的直接後果。首先,從體製上看,東北老工業基地是舊體製打造的,國家投資,原料和產品由國家調配,企業招工和工資分配由國家定,利潤統統上繳國家,甚至包括企業職工退休基金都作為利潤上繳國家,企業發展統統由國家包下來。在市場經濟體製下,體製性和機製性矛盾凸顯,在遼寧和東北國有經濟一統天下、進入市場之後,企業自身無積累,發展靠自己,曆史沉澱的包袱由企業自身解決等。其次,從結構上看,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是短缺經濟時代建成的,諸多填補國家空白、生產製造了千餘種全國第一產品的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企業,隨著全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短缺經濟時代基本結束,市場的供需關係發生了變化。由於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技改滯後,產品更新緩慢,多數工業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錯位,主要工業產品市場占有率急劇下降。鞍鋼的鋼鐵產品由覆蓋全國一度退縮到黃河以北,裝備工業產品市場占有率急劇萎縮,65%—70%裝備工業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1999年工業增加值率僅為4.3%,列全國第27位,利潤總額隻占的全國2.5%,總利潤與虧損總額相加為零。直接後果是百萬職工下崗,遼寧工業企業下崗職工最多時的年份超過200萬人,失業和隱性失業率高達兩位數,遼寧部分城市貧困人員一度占市區人口7%—10%。被視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核心區的沈陽鐵西工業區,裝備工業企業75%左右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下崗職工高達16萬人左右,一度被稱為“虧損企業一條街”、“度假村”。再次,上世紀80年代,國家戰略重點轉移,由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向東南沿海地區,建立對外開放平台,發展特區;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家區域發展重點北移,以開發浦東為重點發展“長三角”。而且,期間國家產品價格實行雙規製,即國家計劃價格和市場價格並存,遼寧一些重要原材料和部分裝備工業產品,依然按國家調撥計劃價格,僅此每年遼寧直接損失30億—50億元。直到1998年,遼寧為全國最後一個退出計劃經濟體製地區。

麵對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出現的嚴峻形勢,2003年黨中央作出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決定,深得民心。中央實施振興東北戰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如何實施,事關東北振興。回顧過去八年,中央振興東北基本方針按“新思路、新體製、新機製、新方式”,采取重大策略是,一是,從解決民生問題起步,從遼寧開始實施“社保試點”,逐步在吉、黑兩省展開,把改革開放、東北振興的成果惠及千萬家百姓。八年來實踐證明,既體現黨和政府心係產業工人,關心老百姓疾苦,又改善和穩定了振興環境;二是,中央又相繼采取了幫助東北國企卸曆史包袱,解決曆史遺留問題,促進企業輕裝進入市場,實施一係列支持政策,諸如,資源型城市轉型,豁免曆史欠稅,增值稅改革,棚戶區改造等等。三是采取一係列政策,幫助和支持國企改革——企業破產和重組、主輔分離、解脫企業辦社會等等。四是按照市場經濟機製,拿出1000億元巨資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和產業及產品升級。這1000億元資金是貸款,僅僅是在3—5年內貸款利息實行優惠政策,國家不是無償投入;扶持企業結構調整升級,是本著企業自身發展條件、市場前景經過層層論證,最後國家發改委審定實施。因此,也不是平均配給,應該說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形成的曆史包袱和曆史遺留問題是計劃體製下積累沉澱形成的,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實行的是低折舊,本應把企業留給職工未來離退休金統統作為企業利潤上繳給國家。在進入市場之後,由於大多數國企形成多重的曆史欠賬——技改欠賬、銀行貸款欠賬、職工欠賬、下崗職工離退休職工工資低,國企和三省難於承擔。國家幫助卸舊體製下形成的曆史包袱和支持結構調整。

二、用科學發展理念評估遼寧振興

評價地區發展和振興不能僅僅用單一經濟指標考量(當然經濟指標很重要),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協調、結構協調、地區發展協調、城鄉協調和民生改善等進行總體分析考量,隻有這樣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

(一)以民生改善與否看振興

改善民生,把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是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振興東北八年來,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民生得到了顯著改善,長期以來一直難於解決的一些民生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一是就業是民生之本。振興戰略實施前,遼寧是全國下崗職工最多的省份,登記失業率6%—7%,居全國最高,如果將隱性失業包括在內,失業率達兩位數,失業嚴峻問題成為遼寧經濟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矛盾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在中央支持下,遼寧省委和省政府一直將解決就業問題作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第一號工程,全省上下齊努力,采取多種措施解決就業問題。通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解決就業,通過政府埋單解決“40、50”下崗職工就業難題,通過發放小額優惠貸款促進就業,並且采取了就業實名製舉措。目前遼寧全省城鎮基本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全省登記失業率下降到4.5%以下。二是有效解決了幾十年來一直未能解決的10萬餘產業工人(主要是煤礦工人)棚戶區改造問題。僅僅5年多時間,5萬平方米以上連片棚戶區全麵改造完成,現正抓緊時間對5萬平方米以下連片棚戶區進行改造。讓20萬產業工人的家庭住上現代化、標準化樓房。三是城鄉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1999年全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899元,列全國第19位,居全國31省(區)市中下水平。到2010年底,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13元,年均增長9.3%,比1999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6倍,在全國位次由第19位提升到第9位。農民人均純收入1999年為2501元,列全國31個省(區)市第12位,到2010年增加到6907元,比1999年增長2.8倍,在全國位次升至第9位。特別要指出,城鄉社會保障基本覆蓋全省,城鄉低收入群體得到了生存保障,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總之,逐步形成了人民安居樂業,心齊氣順,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麵。

(二)以經濟增長質量提高與否看振興

一些經濟界人士認為“遼寧省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與發達地區相比呈差距上升趨勢”,由此結論“遼寧和東北振興任重道遠,說振興還為時過早”。當然,經濟總量差距呈下降趨勢是客觀事實。

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總量是一個衡量振興的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特別是對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增減應該從該地區經濟總量基礎實際出發。從2002年和2010年遼寧同經濟快速發展的東南沿海地區比較,不難看出,八年來,遼寧經濟高速增長,2010年達到14.1%,已經達到甚至超過東南沿海地區平均水平,並高出全國平均增長水平3.1個百分點,但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不是在增長,反而在下降,由占全國5.3%下降到4.5%,下降了0.8個百分點。同廣東省相比,經濟總量差距由2002年6216.2億元,到2010年擴大到27194億元,差距擴大4.3倍。因為振興起點2002年廣東經濟總量為遼寧1.14倍,如果達到2010年廣東經濟總量水平,按目前遼寧和廣東的增長速度,遼寧要達到30%左右,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是脫離客觀實際的。

2002年和2010年遼寧經濟發展與東南沿海省(市)比較

我們認為,分析地區發展,特別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應該更重視經濟增長質量,看經濟增長的效果,即企業效益(利潤)和財稅增長狀況,振興說到底主要看經濟增長效果。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並非全都是處在經濟低速增長,雖然滯後於東南沿海地區,但大多數年份已是處於全國平均增長水平,仍然屬於較快增長地區。可是,經濟增長質量低,以遼寧為例,1999年遼寧工業固定資產淨值平均餘額3170.88億元,占全國6.7%,居全國第4位。然而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隻有58.2億元,隻占全國企業利潤總額2.5%,列全國第13位,到2010年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271.8億元,占全國份額3.1%,增幅比2002年增長588.4倍,居全國第8位;再從地方財政收入看,2002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399.7億元,到2010年達到2004.8億元,比2002年增長5倍,由占全國份額2.1%,上升到占4.9%。遼寧經濟快速增長為14.1%,而同期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是26.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分別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12個百分點。經濟增長與效益同步,且效益增長快於經濟增長,這就深刻地說明了振興八年遼寧經濟增長質量顯著提高,實現了曆史性突破。再從固定資產投資看,2002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為1605億元,到2010年達到15106億元,比2002年增長9.4倍,年均增長超過30%,現在遼寧一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相當於“九五”期間5年總額的3.6倍,由居全國第11位上升到第3位,有力地穩固了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基礎。

(三)從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與否看振興

結構協調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衰退,其中重要因素是結構性衰退。中央確定遼寧振興戰略是建設兩大基地,即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一直是遼寧兩大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遼寧兩大支柱產業技改滯後,65%—70%的技術設備為上世紀50—60年代水平,接近或達到90年代技術裝備水平的不足10%。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工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原材料工業“三多”“三少”是:初級產品多,最終產品少;粗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高耗高排企業多,低耗低排企業少。裝備工業“三多”“三少”是:“大而全”“小而全”企業多,專業化程度高的企業少;大路貨產品多,具有當代當先進水平的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高精尖產品少。作為裝備工業大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裝備工業產品市場競爭乏力,市場占有率急劇下降。遼寧經濟步入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從裝備工業步入發展困境開始的,例如,1999年遼寧金屬切削機床總產量僅為0.93萬台,由占全國金屬切削機床總產量的15%—18%降至6.5%,由居全國首位下降到第5位,整個遼寧裝備工業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約65%—70%生產力放空。

為落實中央對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提出的戰略任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建設新型產業基地為目標,僅僅用八年左右時間,遼寧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邁上新台階,大型骨幹企業的主導產品接近或部分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

——裝備製造業。以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著力推進裝備製造業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全省重點支持了華晨集團、沈陽機床、沈鼓集團、高精數控、北方重工、沈陽“特變”、大連的“大重”“大起”、大連機床、瓦軸集團、大連船舶製造、大森數控、光洋科技等一大批裝備製造業骨幹企業,使遼寧裝備工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2010年底,遼寧數控機床產值數控化率達到65%—70%,居全國領先水平,2010年金屬機床生產總量115.6萬台,居全國之首。通過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能生產製造具有當代世界先進水平大型和成套裝備,諸如,百萬噸乙烯裝備裂解壓縮機、TBM盾構機、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橋式龍門五軸加工中心、車銑複合中心、BK50五軸聯動加工中心、五軸聯動數控係統等百餘種具有世界水平的裝備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解決了若幹重要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全省裝備製造業產值2010年超過原材料工業增長幅度,成為遼寧第一大支柱產業,裝備製造業完成增加值年均超過增幅30%以上,增幅比全省工業平均水平高12.5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0%。裝備工業真正成為遼寧第一產業。這也是遼寧結構調整最大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