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近代題畫詩是中國題畫詩的絕響嗎
中國傳統意義的題畫詩發展到清代晚期,已達極盛。按照盛極而衰的規律,似乎以後的題畫詩該走下坡路了。有人認為傳統題畫詩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傳統繪畫的製約,而中國繪畫在清代以後便進入了衰退期。發表於1986年《江蘇畫刊》上的《當代中國畫之我見》一文認為“傳統中國畫發展到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的時代已進入了它的尾聲階段”。還有人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很少有人在畫上題詩,因而不免擔心,中國傳統題畫詩將後繼無人。
其實,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應該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題畫詩也會不斷發展,即使是發展的形式有所變化,但是它不會消亡。
首先,從題畫文學產生算起,中國題畫文學藝術已有兩千餘年曆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它已形成較為固定的形式規範,並為畫家、詩人所接受。它好似一株參天大樹,根深葉茂。曆史上無數次洪水沒有把它衝倒;頻仍的戰火也沒有把它燒焦;即使幾朝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不但沒有把它廢止,相反地卻為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人所認同和使用。這無疑說明它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其次,從審美的角度看,中國的題畫詩與繪畫、書法形成了融於一體的審美形式,既提升了畫境,又豐富了詩、書、畫的審美情趣。這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徐複觀曾指出:“畫出了一幅畫,更用一首詩將此心靈、意境,詠歎了出來;再加上與繪畫相通的書法,把它寫在畫麵空白的地方,使三者相互映發,這豈非由詩畫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藝術上更大的豐富與圓成嗎?”①
複次,詩歌與繪畫是一對孿生姊妹,她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很難分割開來,並且“自古詞人是畫師”(張舜民《題趙大年奉議小景》),在我國詩歌史上有許多著名詩人也是畫家。同樣,在繪畫史上有很多著名畫家也是詩人。詩與畫的聯係,通過詩人與畫家的兼擅詩畫,而使二者的關係更為緊密。這是曆史形成的,不會為某些人的愛惡而輕易改變。詩歌與繪畫互為依存的客觀事實,決定了題畫詩的生命將無限延續下去。
第四,從國家層麵看,各級政府和群眾團體都積極倡導、支持書畫藝術的發展。2008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書法等級考試;2011年,教育部又決定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這對於青少年學習書法和社會上書法愛好者提高書法藝術水平,無疑具有巨大的推動、鼓勵作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藝術院校的美術專業,每年培養的藝術人才也在源源不斷地充實到各類書壇和畫苑,使書畫藝術後繼有人。此外,隨著文化藝術的發展,民間的書畫院也在不斷湧現,參與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這樣,上有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有民間廣大群眾的熱愛與研習,我國傳統的書畫藝術,一定會不斷發展、繁榮。因此,當有人對李可染說,中國的傳統繪畫走到窮途末路了時,他隻回答了四個字:“東方既白。”②
第五,詩歌與繪畫相互配合的天然優勢,已為人們所接受,所以詩人、畫家都不會放棄。西晉的陸機說:“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詩與畫配合不僅可以發揮“宣物”和“存形”兩方麵的作用,而且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還派生出許多新的優點:一是使抒情性與形象性相結合。司空圖在評詩時曾說:“夫境象非一,虛實難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聞而不可見,風也;雖係乎無形,而妙用無體,心也;義貫眾象,而無定質,色也。凡此等,可以偶(遇)虛,亦可以偶(遇)實。”(《詩議》)這就是說,詩歌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其形象是“無定質”的,它“可以偶虛”,也“可以偶實”。這種“可睹而不可取”、“可聞而不可見”的局限性,要靠“妙用無體”的“心”去馳騁想象加以克服。而繪畫是造型藝術,它是具體可感的。因此這兩種不同藝術的結合便會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藝術效果。二是能使時間感與空間感相一致。詩歌所表現的內容不受時間的限製,它可以表現眼前發生的稍縱即逝的事物,也可以反映上下幾千年的曆史。而繪畫則不然,它所表現的時間和空間都有一定的限製。正因為如此,萊辛認為,一篇“詩歌的畫”,不能轉化為一幅“物質的畫”,“因為語言文字能描敘出一串活動在時間裏的發展,而顏色線條隻能描繪出一片景象在空間裏的鋪展”③。但是,欣賞畫的人同樣可以根據僅有的畫麵而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無限高遠的天空,比如當代畫家李可染根據毛澤東同誌的詞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而畫的國畫,並非畫了一萬座山來表現詞意,而是用濃淡相間的朱筆畫了屈指可數的幾座山峰,但是從那層巒疊嶂的畫麵中,誰不能想象出其蜿蜒無盡的山勢呢?可見“咫尺之圖”是可以“寫千裏之景”的。這樣一來,有了可以表現無限時間的詩,又配合上富於想象意味的畫,就可以使人對二者的時間感與空間感基本上一致起來。三是可以突出主題,加快閱讀速度。繪畫作為造型藝術,有著鮮明的形象性,看過之後,能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但繪畫的主題,特別是山水、花鳥畫的主題,卻不容易讓人看得分曉。有時即使大致可以了解畫意,但也不容易理解得很充分。如果配有一首帶有解說性或深化性的詩,那麼就會起到突出或強化主題的作用。另一方麵,詩雖然易懂,但讀過之後給人的印象並不深刻。哪怕是一首感人的詩,留下的印象也不如看過一幅畫深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圖畫或照片,一般都比占有同樣麵積的印刷文字,具有更多的信息,並且人們往往一下子就能掌握這種圖形的全部信息,因而文字與圖畫的密切配合,就能使人以最高速度接受信息。有人預料,現在的書籍和刊物將被新型的出版物所代替。在新型出版物中,文字和圖畫構成了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我們的後代將以很快的速度去閱讀這類出版物,迅速而大量地掌握信息。如果我們用快速閱讀法來閱讀這類出版物,那麼接受信息的速度便可提高十倍,甚至提高一百倍④。而詩歌與圖畫配合,除了詩歌本身押韻,便於記憶外,又加上圖畫具有更多的信息,所以讀起來,不僅使人易於接受,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四是詩畫配合具有通俗性和群眾性。實踐證明,這種形式最為文化水平不高的工農群眾和少年兒童所喜歡。詩與畫配合,使畫之鮮明、詩之輕捷合成一股新的力量,輕而易舉地打開了通向人民群眾的大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大多數人拿到報紙或書刊之後,往往先看畫兒,如果畫兒的旁邊還配有詩,他們便一麵看畫兒,一邊琢磨詩,這樣就促使詩歌這種語言藝術中的“高級品”盡快地接近群眾。所以詩畫配合受到群眾的歡迎是不奇怪的。由於詩與畫的配合有以上諸多好處,所以這種珠聯璧合的題畫詩將不會中斷。
第六,從當前舊體詩詞的創作看,正方興未艾,這也有利於題畫詩的傳承與發展。據報載,近年來,舊體詩詞的創作如火如荼,創作隊伍之浩大亙古少見。據統計,中國現有舊體詩詞刊物近600種,詩詞組織約2000餘家。僅中華詩詞學會,其會員就多達1萬餘人。這個數字恐怕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化團體和學術組織的人數。據說有一次詩詞評賽活動,投稿作品竟多達11萬首。中華詩詞學會創辦的《中華詩詞》雜誌,發行量達到了25000餘份,超過了《詩刊》近一倍。對於這種現象,盡管評論界存在不同的聲音,但無論持何種意見,都不能不承認舊體詩詞繁榮的現實。眾所周知,題畫詩是以舊體詩為主,而舊體詩創作的勃興,無疑將促進題畫詩創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