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最後一枚金幣打了勝仗(1 / 3)

羽翼初豐的英國與雄心勃勃的法國相逢

149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打算征服意大利。出兵之前,他詢問出生於意大利米蘭的臣子馬歇爾·特裏武爾奇奧(Marshall Trivulzi),靠什麼才能打贏戰爭。特裏武爾奇奧毫不猶豫地告訴路易十二:“您所需要的就是:金錢,金錢,金錢。”路易十四後來也曾經感慨,隻要堅持到最後一枚金畿尼,就會獲勝。

戰爭是如此燒錢,以至於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霍布森曾經說過,要是著名的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借錢給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這太高估了金融家們的力量。戰爭的車輪滾滾而來,金融家不過是站在車輪邊上的螳螂。戰爭和金融的確有著緊密的聯係,但與其說是金融發動了戰爭,不如說是戰爭塑造了金融。

我們要講的是英法爭霸的故事。起初,英國不過是一個孤懸海外的偏僻小國。16世紀初,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遼闊的帝國,源源不斷地向國內輸送金銀財寶。而直到17世紀中葉,英國還隻是零零星星地在加勒比海占領了幾個小國,在北美建立了幾個種植園,在印度統治了幾個城市而已。英國是靠發展海盜業後來居上的。從1585年到1604年,英國的海盜們靠在大西洋搶劫過往的西班牙船隻,每年至少能賺取20萬英鎊的收益。如果他們幹得漂亮,還能得到皇室的冊封。英國皇室不僅縱容,甚至鼓勵海盜們四處搶劫。海盜首領就是英國海軍最早的將領。

羽翼初豐的英國和雄心勃勃的法國狹路相逢。從17世紀後期一直到19世紀初期,英法之間進行了100多年的戰爭,曆經英國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北美獨立戰爭和拿破侖戰爭。英國的人口隻有法國的三分之一,但在100多年的戰爭中,卻能一次又一次戰勝法國,這其中金融創新功不可沒。

從怎麼為戰爭融資說起

最後一枚金幣是怎麼打勝仗的呢?我們得先從怎麼為戰爭融資講起。如果國家需要資金,無非通過三個渠道獲取:一是出售國有資產或特許權,二是征稅,三是借錢。

皇室有自己的財產,國家有專賣和專營,這些是君主們最直接的收入來源。在中國唐朝的時候,中央政府有一半的收入來自於鹽專賣。1460年,法國皇室靠自己的家產獲得的收入約占財政收入的3%,後來經過苦心經營,一度能達到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但隨後就每況愈下,到1773年,皇室收入所占的比例已經不到2%。拿破侖時期,政府靠出售教堂土地得到的收入,約占收入的12%。

英國皇室原本持家有方,比如在亨利七世時期,國王基本上能做到自給自足,隻有一次向國會提出過征稅的要求。但後來,因為要與法國和蘇格蘭作戰,英國皇室很快失去了其財產的八分之七。伊麗莎白一世剛登基的時候憂心忡忡,不知道怎麼才能維持生計。國王們還可以賣官鬻爵,獲得現金。在詹姆士一世時期,要想得到騎士和男爵的封號,需要支付1095英鎊,並且提供30名英國士兵一年的軍餉。到1622年,男爵的封號已經貶值到隻值220英鎊了。

政府也可以靠征稅籌資。最容易征收的稅收要屬在江海口岸征收的關稅。但是,關稅稅率太高,會導致貿易量降低,還會導致走私活動猖獗。

英國是一個清教徒國家,清教徒認為市場體係來自上帝的自發秩序,政府是不能妄加幹預的。在歐洲國家中,英國率先提倡自由貿易,並把關稅大幅度降低。但是,其他的稅收還是要收的,消費稅很快就開始盛行。漢諾威王朝時期,英國的消費稅在整個歐洲是最高的。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查理一世就開始對衣服、肥皂、澱粉、眼鏡、金銀絲線和撲克牌征稅。

1643年,英國國會開始對煙草、紅酒、蘋果酒、啤酒、皮毛、亞麻和絲綢征稅。1660年,英國開始對鹽、藏紅花、蛇麻草、鐵器和玻璃征稅。消費稅逐漸成為英國稅收的主要來源。到拿破侖戰爭時期,在英國幾乎沒有什麼東西不需要上稅。有意思的是,在漢諾威王朝時期,英國正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尚處在剛剛萌芽的階段,但政府對這些新興的產業似乎沒有什麼特殊的關懷,照征不誤。政府之所以喜歡征收消費稅,主要是因為這種稅收更加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