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
他家裏很窮,6歲那年,父親去世了,留下母親和3個孩子艱難度日。
12歲那年,母親再嫁,他被迫輟學,到一家農場去做工,僅僅為了維持溫飽。
少年的時候,他做粉刷工人,但被雇主辭退:他做過一名不合格的消防員;賣過保險;開加油站,賠光了幾乎所有的錢……
直到他66歲的時候,還隻能依靠政府每月105美元的救濟金生活。
他還在繼續適應著生活。他帶著一隻壓力鍋,想憑借著自己的烹飪手藝混口飯吃。從肯塔基州到俄亥俄州,沒人願意出售他烹製的食品,他總共被拒絕了1009次。
在第1010次的時候,終於有人願意嚐試與他合作。沒想到,幾年後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他烹製的食品。
這個人,就是肯德基的創始人——哈蘭·山德士。
亞伯拉罕·林肯,被許多人認為是所有美國總統中最偉大的人,但也是承受失敗最多的人。他曾經經商失敗、精神失常、連續幾次競選無望,但是,他最後卻驗證了拜倫的名言:“逆境是到達真理的一條道路。”
司馬遷自幼立誌寫《史記》,後來因李陵事件而入獄。對司馬遷這樣的硬骨頭來說,死要比活著容易得多。但是,他想到了沒完成的《史記》,於是選擇了承受最殘酷的刑罰,忍耐了16年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終於留下了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史書。
別林斯基說:“承受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培根說:“奇跡多是在忍耐中出現的。”
梁啟超說:“艱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
歌德說:“每個人都以為這個世界僅僅是隨他而開始,萬物萬事僅僅是為他而生存。”正是這個信念,讓我們產生了對生活的無限追求,在追求的過程中自然要應付各種磨難和挫折。這裏麵,有通過努力能夠解決的,也有暫時解決不了的。在個人無法抗拒的困難麵前,承受能力就更顯得重要。
如果把什麼事都設想得一帆風順,期望事事稱心如意,對生活中可能產生的困難和問題毫無思想準備,一旦遭受挫折就會難以承受。
相反,一個閱曆曲折、飽經風霜的人,受過多種波折和風險的磨煉,積累了同逆境搏鬥的經驗,一旦再遇到挫折,就能夠比較冷靜地分析產生挫折的原因,比較容易找到擺脫困境的途徑。
順境使我們的精力閑散無用,使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礙卻喚醒這種力量而加以運用。
——休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