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有史以來被譯成外文版本最多的、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經典,也是世界上創造至理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而在世界,《道德經》則比《論語》影響大。
在20世紀“道學熱”的社會思潮中,由於經濟全球化和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許多企業家和管理學家都把目光由西方的管理模式轉向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管理思想,並將它廣泛地應用於企業管理與公共管理,在企業界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以道家智慧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的“道商”。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企業經營管理上,中國企業家走過了從向西方學習到學習中國兵家、法家和儒家的管理之道再到學習老、莊的道學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由管理之“術”(管理技術)向管理之“道”(管理哲學智慧)的飛躍過程,是企業家和管理學家文化自覺意識和思想成熟的重要表現。
海爾集團的張瑞敏、被譽為“商界哲人”的萬通集團總裁馮侖、深圳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四川恩威集團總裁薛永新、華西希望集團副總裁傅文閣、中國衡汽集團董事長雷雙懸、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誌、蒙牛集團董事局主席牛根生、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中國台灣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等,都是將《道德經》的哲學智慧應用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成功的“道商”。一切成功的“道商”都是經營管理哲學家。同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深入發展,投資中國的外國企業家也都對《道德經》發生了濃厚興趣,學習與研究如何將道學智慧應用於企業經營管理。諾基亞總裁奧利拉先生常引《老子》中的“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並在企業管理中自覺地以老子為師。法國阿爾斯通總裁安南·博格先生為了管理好企業,他找人教他學《老子》,他說:“在中國做生意,要懂《老子》。”美國貝爾實驗室和“股神”沃倫·巴菲特的成功,都是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的成功運用。
在這裏,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中外企業家如此青睞老子的《道德經》呢?因為它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係統揭示和闡述辯證法思想和“無為而治”管理哲學的世界名著。“道學熱”的出現,是因為道學中蘊涵有當代人類需要的人生大智慧。道學是智慧的淵藪,是成功的錦囊。它比任何哲學更具有生命活力,更具有現代價值,是推動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道商”是時代精神的呼喚,是“道學熱”鑄造的時代英雄。可以說,21世紀將是當代道學興起和盛行的時代。
美國現代管理學家麥格雷戈認為,管理與人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在《企業的人性麵》一書中指出:“在每一個管理決策或每一項管理措施的背後,都一定會有某些關於人性本質以及人性行為的假定。”不同的人性假定可以導出不同的管理決策和管理措施。任何一種形式的管理模式,都是以各自的人性論為前提的。道家在人性論上,既不講性善,亦不講性惡,而是主張“超善惡”的自然人性論。“超善惡”的自然人性論和“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是“道商”的思想靈魂,也是構建“道商”思想體係的哲學基石。
道家認為“自然無為”、“恬淡素樸”、“虛靜寂寞”是人性的基本內涵。道家明確界定“性者,生之質也。”(《莊子·庚桑楚》)即人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真之性。道家以澤雉(草澤裏的野雞)為例論證說:“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音‘其’,祈求)畜乎樊中。神(神態)雖王(‘音旺’),不善(不自在)也。”(《莊子·養生主》)“十步一啄,百步一飲”,是澤雉的“自然無為”本性,不希望被人養在籠子裏。被人養在籠子裏的澤雉,雖然神態旺盛,但不是動物的真性,所以“不善(不自在)也”。隻有按照“自然無為”的本性生存,人和動物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指出:“常德乃足,複歸於樸。”(《老子》二十八章)所謂“樸”,就是未經人為加工的樸材。老子盛讚嬰兒、赤子,是因為嬰兒、赤子未經後天社會法律、道德和教育的習染,是“常德乃足”的人性載體。老子曰:“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老子》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五十五章)所以,老子主張“恬淡”(《老子》三十一章),大力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莊子·馬蹄》篇作者對“恬淡素樸”的人性做出了具體說明,指出:“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共同本性)。一而不黨(渾然一體而不偏私),命(名)曰天放(自然放任)。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行為遲重),其視顛顛(直視之貌,樸拙無心)。……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民之寒而織衣,民之饑而耕食,猶如馬之“齕草飲水,翹足而陸(跳)”一樣,完全是一種自然素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