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學啟蒙(1 / 3)

一、漢學啟蒙

章太炎(1869—1936),出生在浙江省餘杭縣,初名學乘,改炳麟,字梅叔、枚叔。後又傾慕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本名絳)的為人,改名絳,號太炎。章家原來家境富裕,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有百萬資產,熱心辦教育,在海鹽縣教儒學時,曾出一萬多緡錢設立南苕書院,又拿出千餘畝地辦“章氏義莊”,設家塾,招收家族子弟。章太炎的祖父章鑒繼承家業,勤苦讀書,家藏宋元明古書五千餘卷。

不過到祖父這一代,章家已顯出衰落氣象。父親章睿雖然做到過縣官,但也不能挽回頹勢。造成家道衰敗的一個原因是太平天國軍隊的占領。這場戰爭使富饒的杭嘉湖地區田野荒

蕪,經濟蕭條,人民流離失所。1860年,太平軍打到餘杭,章太炎的祖父率領全家逃亡。為生計所迫,他用平時讀醫書所得知識給老百姓治病,太平軍也願意用他,還曾任命他為鄉官。有一次,他為太平軍一個軍官治好了病,軍官很感謝他,他乘機提出辭去官職,專門行醫,太平軍答應了他的要求。作為一個大地主又受過正統教育,章均內心裏把太平軍視為造反的匪徒,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汙”。可以想見,他這個鄉官如果做下去的話,後來太平軍失敗,清朝官府卷土重來,絕沒有好結果。

章太炎的父親忠君思想表現得更明顯。太平軍進駐他們家所在的倉前鎮時,他匆忙中也不忘了帶一本家譜。若幹年後,左宗棠的軍隊攻打餘杭,他專程迎接“王師”,獻上地圖和計策,被左宗棠采納不少,後來得到了任用。因此說,章睿身上也濺上了太平軍將士的鮮血。章太炎後來追述家世時,對這一節的記述幾乎沒有,其時他已是個反清革命者,應該是感覺到這段曆史的不光彩了。

經過這場戰亂,章家隻剩下一頃田。

世事難料。章太炎的父親返回故鄉後擔任餘杭縣學訓導,是當地最高學府的負責人,將來很多讀書成才的人都要出自他的門下,因此也算得上一個頭麵人物。可惜因為該縣的知縣製造了震驚全國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而章太炎的父親幫助

知縣偽造證據,被清政府查辦革職了。隨後的日子,父親閑居在家,以行醫和教授兒子讀書排遣時日。

章太炎的兩個哥哥讀書都很用功,而且也都掙到了功名——中了舉。父親對小兒子也寄予厚望。章太炎九歲那年,外祖父朱有虔來他家居住,父親便請老先生教章太炎讀書識字。

章太炎一開始受教育,就和在清代曾盛極一時的漢學有密切的關係。

漢學的“漢”字,不是漢族的意思,如果單單是包含漢族的意思,在清朝是絕不會被允許發展成一門學問的。漢學也稱“樸學”,其研究對象是先秦和兩漢的文獻,所用的方法是以訓詁和考據為基礎,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詮釋。這種方法在漢代比較盛行,成為漢代學術的顯著特點,因此稱為漢學。它的複興時期是在明清之交。明朝的學術是理學占統治地位,理學發源於宋朝,理論上講係統,對古代典籍的解釋,往往自出機杼,意在證明自己的感想和觀念,因此不免有穿鑿附會的地方。明朝追隨宋朝,又摻雜了佛學學說,使理學更顯得空泛玄遠。這兩朝的學術被總結概括為“宋明理學”。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夏,世事劇變,引發許多漢族學者的思考,其中包括對學術的反思。顧炎武等人認為宋明理學家是“束書不觀,遊談無根”,對古籍的解釋但憑己意,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紮

實的史料基礎。這種風氣不但敗壞學術,而且貽害國家。把學術提高到能亡國的高度,也許有些言重了。但就學術而言,理學家們的確有探究不實、思考不周的地方。這樣,漢學作為宋明理學的對立麵出現了。一開始,清朝統治者把它作為意圖顛覆政權的思想對待,嚴厲打擊。清朝文字獄極多,思想控製極嚴,學者們不敢議論時政,隻好把他們的精力轉到訓詁考據上來。他們做學問,強調無征不信,言必有據,一個字、一句話都要費去很多時間和很大精力去考證。到乾嘉年間,考據風氣大盛,有“人人許鄭,戶戶賈馬”景象——許是許慎,鄭是鄭玄,賈是賈逵,馬是馬融——這些漢代考據大師被學者奉為楷模。所以學術史上又稱樸學為“乾嘉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