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一百三十七章 蜈蚣嶺立誌抗金王靜善情有獨鍾(2 / 2)

到了京都後不久,懿德沒有當上妃子,而是選去“坤寧”宮,做了向太後的侍女,同時被選上坤寧”宮做侍女的還有省直官員鄭爽的女兒——顯靜。後來懿德和顯靜受到了向氏的寵愛,榮升為太後的貼身侍女。

懿德同父異母妹妹乃是靜善的生母江秀美,她的女兒趙嬛嬛跟蜈蚣嶺山寨的大當家,是同一個父親王老誌(也就是學道成仙的王道仙)。靜善雖說大上2歲,可是和嬛嬛的模樣沒有任何的區別。

老氣和秀美為山寨找到了出路,但二人還有願望未了,希望靜善能與嶽飛永結同心、百年好合。

靜善一聽,十分樂意,她對嶽飛早生愛慕之心,隻是羞於開口,從未表明。如今叔父、母親要幫靜善表明心跡,靜善興高采烈、喜上眉梢。

誰知嶽飛並不同意,他對著老氣、秀美認真地說道:“嶽飛家中有妻,離開相州湯陰縣時,嶽飛已是二個孩子的父親了。”

老氣連忙說道:“男子漢大丈夫,三妻、四妾實屬正常,況且是嶽將軍這般的大英雄。”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山寨眾兄弟皆來說情,甚至結拜兄弟張用也來勸說,嶽飛無可奈何,以須稟報母親方可決定為由,暫時搪塞了過去。

嶽飛的母親姚太夫人是古代母教的典範和婦女的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公元1103年,在相州湯陰(今屬河南)農村的一間破舊的民房裏,姚太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嬰。當時正逢亂世,金人進犯中原在即,姚太夫人希望繈褓中的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她跟丈夫商量,想給孩子起一個能代表自己心願的名字。這時姚太夫人聽說有一群大雁從天空中飛過,她脫口而出:“有了,就叫嶽飛吧。”

姚太夫人雖說出身鄉野,識字不多,但卻是一個極有主見、為人剛直、思想開明的母親。她從小就對嶽飛施以嚴格的家教,教育兒子不但要學會承擔各種苦難,而且要能成為一個剛直不阿的男子。聰穎的嶽飛漸漸地領會了其中的真諦。

嶽飛十五歲時,北方的遼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嶽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嶽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她決定把這“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嶽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嶽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嶽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嶽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嶽飛的後背上。

王老氣、江秀美聽嶽飛說要征求到母親的意見方可決定,他(她)們不但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喜歡嶽飛的孝字當先,二人誓言:須竭盡全力促成靜善和嶽飛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