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青少年時代 第一章佃農的兒子
在四川省的北部,蜿蜒的嘉陵江東岸,有一個群山環抱的古縣城——儀隴。出縣城往東南行走70餘裏,有一座形狀如馬鞍的大山,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馬鞍山。每逢一、五、八日,附近的山民便到山前的平壩上趕場,人們習慣上稱這裏為“馬鞍場”。馬鞍場的西南聳立著一座獨立陡峭的高山——琳琅山。其山“山高而秀,林參藍天”。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盤山而上,直通山頂的古寨。山的西邊腳下有一個小村,名叫李家灣,住著幾戶人家。這裏土質不肥,水源枯竭,常鬧旱災。村民以種植水稻和棉花為生,勤勞簡樸,艱辛度日,以卒終歲。
1886年12月1日,呼嘯的北風如脫韁的野馬夾著大片的雪花恣意地踐踏著這片貧瘠的土地,在馬鞍場李家灣的一座破落的房子裏,傳出一陣陣嬰兒的啼哭,一個幼小的生命來到了這苦難的人世。這個幼小的生命就是共和國元帥第一人——朱德。
朱德出生於一個佃農世家,祖籍是廣東韶關。在“湖廣填四川”(指清朝初年湖南、湖北向四川移民)時,先輩朱文先因不忍地主、官吏的殘酷壓榨,為了尋求活路,便拖家帶口,千裏迢迢來到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大灣村落戶。到朱德這一輩已經是第七代了。據朱德的父親朱世林的墓碑記載:“竊聞沛郡朱氏,籍起粵東,分支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茲土,世業農,數傳而至於公。公諱世林,邦俊公之仲子也。妣氏潘……”。朱家祖祖輩輩靠給地主當雇工兼租種幾畝薄地過日子。經過長期的辛勤勞動,好不容易才在大灣買了一小塊田地,蓋了三間小屋。但是,在那個災難深重的年代裏,哪有窮人的活路?在地主、官吏和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下,朱家人依舊生活無著,無奈又不得不把土地和房屋全部典當出去。到朱德的祖父朱邦俊時,於清朝光緒初年,用一百吊錢的押金佃了大地主丁三興(外號“丁閻王”)的二十畝田地和幾間房屋,全家又遷移到離大灣五六裏路的李家灣居住。
朱德的祖父朱邦俊是一個樸實、勤勞的農民。他率領全家10多口人,一年四季,披星戴月,麵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動著,他到八九十歲還下田幹活,直到臨死前不久仍在地裏勞動。祖母姓潘,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全家的生產生活事務都由她管理分配。每年除夕,她就召集大家安排來年的工作。朱德的母親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全家隻要聽到她起床的聲音,也都跟著起來,各做各的事。有的做飯,有的砍柴,有的下田,有的喂豬。小孩子們則去放牛、割草、拾柴。
朱德的父輩一共四兄弟,他們也都種地,有的讀過書也不多,認識一點點字。伯父朱世連是一個誠實、純樸、忠厚且有相當見解的農民。他自己沒有子女,朱德兩歲時就過繼給他撫養。他對朱德早年的學習和思想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朱德的父親朱世林為人忠厚,老實、勤勞。他唯一的嗜好是在勞動之餘吸點旱煙,喝點酒。但母親管束著孩子們,不許他們沾染一點。朱德在他的自述中寫道:“我在小時候是過房的,父親是老二,我過給伯伯做兒子,我又成為一個獨的了,以後也沒分過家,在一塊住,這樣就是有兩個父親兩個母親了。過房這邊很好,三叔幺叔也都很好。”“家裏一年四季的生活,都是忙著莊稼工作,總是天一亮就爬起來。農忙時,晚上八九點鍾睡。不忙時,天一黑就睡覺了,從我稍微懂得事起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