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傑日達的母親並不讚成她和斯大林的婚事,她與斯大林是多年的老朋友和親密無間的戰友。盡管十月革命後,斯大林在黨內有一定的地位,但這位母親並不想高攀,何況她也飽嚐了嫁給革命家的苦頭,而這一切都以納傑日達的自殺得到了證明……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經查實他在海外沒有任何存款,在蘇聯國內,他一生的積蓄也隻有3,000盧布……
斯大林的家庭生活
十月革命勝利的日子,也正是斯大林的前妻葉卡捷琳娜去世IO周年的時刻。在勝利喜悅之餘,斯大林總感到身邊缺少點什麼。多年的戰亂使他無心回顧令人心碎的往事,更無暇返回故鄉看望年邁的老母和年僅十歲的兒子。在彼得格勒唯一的好友就是阿利盧耶夫一家了。斯大林剛剛從流放地回來,首先就去阿利盧耶夫家落腳。那時,斯大林還不曾想到,一年之後竟與他的女兒結成夫妻。
鎖匠出身的阿利盧耶夫是一位忠誠可靠的革命者,他一家亦可稱為地地道道的革命家庭。他的父母早年都是農奴,他年輕時參加革命。婚後,他那聰明、開朗的妻子也隨他一起從事革命活動。他們生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二女兒納傑日達1901年出生於巴庫,童年是在高加索度過的。1904年,斯大林在家鄉從事革命時就見過她。那時,她還是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13年後,斯大林再次見到納傑日達時,她已長成一個亭亭玉立、文質彬彬的女學生了。她高高勻稱的身材充滿青春的活力,那雙質樸的眼睛裏充滿濃厚的東方氣質。斯大林那顆冰封已久的心,不禁加快了跳動。從納傑日達的身上,斯大林看到了前妻葉卡捷琳娜的影子。
當時,女孩親眼看到斯大林和一批革命者秘密在她家開會;看到列寧在她家躲避臨時政府的通緝。盡管開始她對眼前的一切還一無所知,但在革命浪潮的衝擊下,她很快成長起來。1917年10月,當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隆隆炮聲傳到寂靜的斯莫爾尼中學校園時,老師和學生們再也無心上課了。這所有名的貴族學校也成為蘇維埃和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所在地。就在這個時候,她認識了列寧、托洛茨基、斯維爾德洛夫等布爾什維克的領袖,也認識了後來成為其丈夫的斯大林。在納傑日達眼裏,他們是高尚而偉大的英雄人物,在少女心中對他們充滿無限敬仰和崇拜之情。
按照常規。納傑日達應在斯莫爾尼中學讀到18歲。可是,十月革命改變了納傑日達的生活道路。學校停課期間,她除了學習鋼琴和聖經以外,經常到其母校——現在的斯莫尼宮聽革命領袖的演講。那是多麼激動人心的場麵啊:蜂擁而至的人群,慷慨激昂的講演,暴風雨般的掌聲,震耳欲聾的歡呼聲……無一不撞擊少女那顆年輕的心。特別是列寧的演講,那麼富於哲理,鏗鏘有力。一種強烈的想成為一個“女布爾什維克”的願望在少女心底油然而生。納傑日達在1918年1月16日的日記中這樣寫到:“一周來,我們天天參加全俄蘇維埃工農代表大會,托洛茨基和列寧講起話來很有意思,人們特別愛聽。明天,1月17日是代表大會最後一天,我們一定都要去。”少女納傑日達完全沉浸在對革命領袖的欽佩、對革命前程的向往、隨時準備為之奮鬥和獻身的革命激情之中。
對於斯大林,納傑日達並不陌生。她知道他是個四處奔波的革命者,曾得到過她父母的保護,後來又作為一個革命家從西伯利亞回來了。盡管他沉默寡言,不善表達,但他那穩重的作風和特有的魅力,同樣深深地打動了少女的心。
1918年夏天,女孩毅然隨斯大林開赴南方戰場。在察裏津,他們倆共同度過了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殘酷的環境使他們結合的願望更迫切了。1919年春天,他們結婚了。
開始,納傑日達的母親並不讚成這樁婚事。她與斯大林是多年的老朋友和親密無間的老戰友。盡管十月革命勝利後,斯大林在黨內有一定的地位,但這位母親並不想高攀。何況她自己飽嚐了嫁給一個革命家的苦頭。她料到女兒嫁給這位心裏隻有革命的政治家不會給她帶來多少幸福和歡樂,況且他倆的年齡又相差22歲。可是,母親說服不了天真、浪漫、癡情的女兒。她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都支持妹妹的選擇。納傑日達決心像斯大林一樣發奮工作,為實現社會主義貢獻終生。斯大林則喜歡她的東方氣質,喜歡她的單純和樸素。愛情的立足點顯然不同,但結合是不可避免的了。悲劇就這樣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端。
婚後,他們在莫斯科安了一個家。無疑,這個家是相當簡陋的。20年代的俄國第一批領導人生活都很簡樸。婚後的斯大林並沒有因為成立了家庭和擁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而改變多年養成的獨身生活的習慣。他工作起來仍然是沒日沒夜,沒有節假日和上下班。特別在他擔任總書記以後,秘書每天送來的一疊厚厚的報告、文件、電報、人民來信,堆得像小山一樣,他都仔細地閱讀、認真地批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事業中去。在他的腦海裏除了工作和事業以外,似乎不存在任何愛好與樂趣。在生活方麵也往往顯得對自己過分苛刻,唯一的奢侈品是在餐桌上多加一杯格魯吉亞的純葡萄酒。斯大林在喝醉酒時往往粗魯、衝動,甚至喪失理智。這也許是格魯吉亞民族的習慣或父輩影響的結果。可想而知,對於這樣一個人,家庭和妻子在他心目中能占有多少地位呢?
除了飲酒,斯大林沒有任何愛好。後來,在戲劇的音樂方麵,他似乎受到妻子的感染,偶爾也犧牲一點工作時間去莫斯科劇院欣賞一下高雅藝術。從20年代末期開始,斯大林就養成了每周看一兩次電影的習慣。但是,他認為:電影和其他藝術,其功能僅僅是為了“教育人”,除此之外,別無他用。因此,他在審視一切文學、藝術作品時,也總是緊緊繃著階級鬥爭這根“弦”。斯大林在欣賞藝術的時候也像是在工作。在他看來,除了政治的需要之外,藝術的存在幾乎是沒有價值的。
斯大林出席蘇聯最高國務委員會會議。他的妻子與他不同。她酷愛音樂,喜歡唱歌和彈琴。為此,他們的住宅裏買來了一架鋼琴。
對於居住條件,斯大林更是無心過問。也許是早年貧寒身世的原因,或者是多次流放生活的習慣。工作繁忙的時候,辦公室就成了臥室,沙發就成了床鋪。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沒有那種貴族習慣”。
受他的影響,斯大林自己的家裏則更是極其儉樸,屋裏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沙發椅上罩著布罩。睡覺時蓋的是軍被。他特別堅持用國產貨,而拒絕使用進口的東西。這也許標誌著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對於丈夫緊張的工作作風,納傑日達是能夠理解和體諒的。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幹的是解放全人類的宏偉事業,是“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終生”的革命壯舉。因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持丈夫的事業中去。起初,她在斯大林所屬的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部任秘書,後來在福季耶娃領導的列寧秘書處工作。無論在哪個崗位上,她都默默地支持著斯大林。在丈夫不回家的夜晚,她總是抱著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去度過漫漫長夜……
斯大林艱苦樸素的作風對妻子也是感染至深的。她從不因丈夫做了國家領導人而追求特殊化。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妻子,但她穿的上衣腋下和裙子襯裏全是補丁。這樣的衣服一直保存了幾十年。後來,她的姐姐把這些遺物轉交給了斯大林的孫女。
1921年,納傑日達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瓦西裏。五年後,他們的女兒也出世了,名叫斯維特蘭娜。納傑日達發現,在幼小的兒女們麵前,斯大林那原本粗暴和冷漠的性格會發生一些改變。於是,她經常把一雙兒女帶到斯大林麵前,讓他親近他們,愛護他們。
在祖巴洛沃別墅裏,除了斯大林一家四口外,斯大林前妻的兒子雅科夫,納傑日達的父母、姐姐和哥哥也住在這裏。這裏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充滿了天倫之樂。納傑日達待人謙和,她對別墅裏的工作人員十分寬厚,對所有的親屬和鄰居都很熱情。斯大林前妻的哥哥亞曆山大是斯大林的同鄉、老戰友,一個忠心耿耿的布爾什維克。他是這所別墅裏的常客。所有類似這樣的親屬都有別墅的出入證,可以隨時進出。
除了斯大林的親屬外,還有克裏姆林宮的同事及他們的妻子,如莫洛托夫、安德列耶夫、卡岡諾維奇、布哈林等人及他們的妻子也是這裏的常客。他們經常在一起見麵,聊天,有時在樹林裏彈琴唱歌。斯大林的兒女都特別喜歡客人們來聚會,喜歡願意逗孩子玩的布哈林的到來,因為每次他都帶來玩具,甚至還帶來小動物,如刺蝟、小蛇、狐狸等。每當這時,樹林裏就充滿歡聲笑語。
納傑日達是一位純樸善良的女性,她愛生活、愛孩子、她尤其喜歡斯大林的大兒子雅科夫。1921年,雅科夫從老家高加索來到莫斯科時,剛剛14歲。他是個文靜內向的孩子,並有謙虛、正派的好品格。納傑日達作為繼母,僅僅比他大6歲。他們之間在性格、年齡上絲毫沒有“代溝”。繼母待他就像親生兒子,這使雅科夫對繼母產生了一種敬重和依賴之情。
在斯大林的家庭裏,雖然有許多和諧明快的線條,但這並沒有掩蓋和驅散生活中不斷出現的痛苦陰影。它一次次地使人心碎、令人震驚,這一切都源於家庭的男主人——斯大林。
他對長期沒有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大兒子雅科夫比較冷漠。他認為兒子的性格很不像自己。他把兒子的謙讓看成軟弱,把兒子的誠實看成笨拙。他不滿意雅科夫的第一個未婚妻,並粗暴地幹涉他們的婚姻。在他的眼裏,雅科夫是一個不能成才的庸人。
由於父親的冷漠,雅科夫曾用手槍自殺,幸好沒有打中要害才免於一死。但傷後良久未愈。而當斯大林看到受傷的兒子時,隻是冷冷地譏諷說:“啊,沒打中,你的槍法都不準。”善良的妻子科不敢相信,自己的丈夫是這樣一個心冷如冰的人。可嚴酷的現實使她又不得不正視這一切。
大概從那時起,妻子就與斯大林產生了分歧。斯大林希望納傑日達做個專職妻子就足夠了。可妻子卻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以後,希望多為黨和國家作些貢獻。對於優越的生活環境和眾多契卡(保安人員)的包圍,她感到很不適應,她希望能和普通百姓一樣地生活,一樣地盡享天倫之樂。盡管丈夫身居高位。擁有無隈的權利和威望,可是她卻感受不到幸福。她想不明白,在這樣一個看起來完美的家庭裏,有三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有兩位純樸,寬厚的老人(斯大林的嶽父母),有忠實、善良、任勞任怨的妻子,但這些和諧的音符為什麼就譜寫不出優美的樂意呢?在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惱中,漸漸地,她對這個家庭失去了信心,並開始責怪自己的丈夫“不關心家庭和孩子”。
太兒子雅科夫戰死沙場英勇犧牲的事跡使父親斯大林既驕傲又難過。驕傲的是:他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培養,他為祖國而死,人民不會忘記他。然而,作為親生父親,斯大林覺得對不起兒子——對他的愛太少了。
斯大林的次子瓦西裏,出生在動蕩的1921年。當時內戰剛剛結束,國家一貧如洗,人民仍生活在極端窮困之中。斯大林和他的妻子在莫斯科安排了一個簡樸的家。政府按規定分配給任民族事務委員的斯大林一所別墅,它是一個大資本家遺留下的房產。別墅內風景秀麗、格調典雅、曲徑通幽,頗有俄羅斯古建築的韻味。瓦西裏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誕生並度過他的童年的。
瓦西裏長大以後,稱父親是“職業革命者”。但在幼年,他的確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在忙些什麼;不知道家鄉是在哪裏,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老家中還有一個慈祥的奶奶。有一次,不知是什麼人把這些情況告訴了他,他感到很新奇。於是,他神秘地對妹妹斯維特蘭娜小聲說:“你知道嗎?咱們的爸爸是格魯吉亞人!”
30年代初,瓦西裏到莫斯科實驗示範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集體生活和學習。小時候,他習慣有眾多的服務人員圍著他,突然改變了環境有些不適應。老師們很快發現了他那種不沉穩、好衝動的性格。這再次證明他的天生秉性不像爸爸而更像爺爺。另外,斯大林按照格魯吉亞家鄉的老習俗,常愛給瓦西裏一些度數較低的紅葡萄酒。雖然母親對此事很反感,瓦西裏還是養成了飲酒的習慣。這與他長大以後酗酒成性、放蕩不羈不無關係。
瓦西裏11歲那年,發生了不幸的事情——母親突然離他而去了。在那個漆黑、可怕的夜晚,他似乎隱約知道一些母親去世的真相。因為,當時他被那個可怕金屬器械發出的聲音驚醒了。據知情者介紹:瓦西裏從床上爬起來,徑直走到父親麵前,質問母親的死因。但他沒有得到回答。看來,當時斯大林的心情是極為矛盾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子究竟是叛徒還是烈士。他為失去純真、善良的愛妻而難過,但又不能容忍妻子的固執、直率和缺乏高瞻遠矚。對於妻子和事業,斯大林最終選擇了後者。這種選擇是痛苦的。在斯大林看來,政治鬥爭要比戰場上的廝殺更為殘酷。因為它要付出比死亡更可怕的精神代價——心靈之血是“一滴一滴地”獻出去的。麵對兒子的質問,斯大林隻能保持沉默。當時,他理解兒子的感情,他更憐惜正在熟睡的女兒!等到天明,年僅五歲的孩子醒來時看不到媽媽,這該怎樣向她解釋呢?在場的人第一次看到:像鋼鐵一般堅強的領袖在兒子和妻子的遺體麵前流淚了。
經過這次的重大打擊,父親和兒子的性格都有些改變。他們的關係越來越生疏了。瓦西裏對父親的嚴厲教導甚至產生一種逆反心理。斯大林索性把管教兒子的權利全部交給服務和保衛人員。
進入青年時代的瓦西裏經常過量地飲酒。“借酒消愁”的頹廢思想使他成為一名不守紀律的大學生。斯大林對兒子的不軌行為,除了責罵,除了委托契卡人員對他嚴加管教之外,幾乎毫無辦法。
在學習能力方麵,瓦西裏遠不及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缺乏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上課漫不經心,思想容易開小差。他對自己的才能估計過高,並有很強的自尊心。因此,老師和服務人員都不敢嚴格管教他。
在職業的選擇方麵,最早他想當一名騎兵戰士。他最欽佩騎兵團長布瓊尼。布瓊尼是他心目中的英雄。還喜歡布瓊尼胯下的那匹馬。一談起馬的習性來,他興致勃勃,滔滔不絕。但他最終並沒有從事騎兵這一職業,而是當上了一名威武的飛行員,他唯一擅長的是愛好體育鍛煉,所以他選擇這個職業是挺恰當的。
1941年6月,20歲的瓦西裏正式成為紅軍空軍監察部的一名飛行監察員。三個月後,就榮升為紅軍空軍監察部部長。
衛國戰爭開始後,瓦西裏勇敢地飛往前線戰場。
雅科夫被俘後,斯大林希望次子不要再發生雅科夫那樣的不幸,並且在飛行中派人保護瓦西裏。但瓦西裏表現得英勇頑強,在四年的衛國戰爭中多次駕機迎敵,擊落敵機,榮立戰功。後來,瓦西裏雖成為一名將軍,但作為不大。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把瓦西裏監禁起來。瓦西裏孤獨地生活了十幾年,最後死於喀山。他的墓碑被人們毀壞得不成樣子。
斯大林非常喜愛他的小女兒斯維特蘭娜。在她年幼的時候,父親總是親切地稱她為:“我的小主人……謝坦卡。”在她母親去世後的歲月裏,斯大林總是盡可能多給她一些溫暖,給她一些愛。
妻子去世後,斯大林的家庭越來越冷清,親屬們不再來了,而且厄運接踵而來。斯大林前妻的哥哥亞曆山大·斯瓦尼澤和納傑日達的姐夫列金斯都在大清洗中被處死。納傑日達的姐姐安娜的命運最為悲慘。她曾因間諜罪被投入監獄,在嚴酷銬打下,她承認了自己的“罪惡”,出獄時已精神失常,後來死在醫院。安娜蒙受不白之冤,主要是因為她曾經寫過斯大林光輝事跡的回憶錄,並在國外發表。斯大林得知後大為惱火,說:“她沒有資格寫領導人的回憶錄。”這是她的主要罪證。
在斯大林所有的家庭成員中,有一個最偉大的人物,也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物,她就是領袖的母親——葉卡特林娜女士。一方麵,她確實是個最偉大的母親,她生育了一個堅毅、果敢、極有能力、甘願為無產階級事業奉獻一生的兒子。她的兒子使整個蘇聯甚至半個世界大大改變了模樣。另一方麵,她又是一個最平凡、最普通的母親——個農奴的女兒,一個樸實無華、又精明強幹的女人。這位虔誠的婦女沒有文化、不懂俄羅斯語言。她一生廝守在自己的故鄉格魯吉亞,過著簡樸而恬靜的田園生活。
老人的晚年是孤獨的。兒孫們忙於革命,幾乎沒有機會使老人享受天倫之樂。當他的兒媳納傑日達去世後,想起三個失去母愛的孫兒們,老人深感憂傷。
在老人去世前不久,斯大林回家鄉看望她。母親語重心長地說出了一句她一生都想說的心裏話:“你沒當上神父,真可惜!”
老人純樸簡練的語言提出了一個令人們思考的問題:如果斯大林當年聽從母親的安排,去當一個神父,如果斯大林不成為蘇聯的領袖,那麼蘇聯應怎樣發展?會出現一些什麼情況?曆史就是曆史,曆史是不可以假設的,也是不可改變的。它不以任何個人的意誌,也不可能以斯大林母親的意誌為轉移。1936年,她去世了,終年約80歲。
兩袖清風的最高統帥
在波茨坦會議期間,斯大林就已經感到非常疲勞了。緊張的戰爭耗費了他的精力。他並非一個冷漠麻木的人,不能不受各種危機和挑戰的影響。他易動感情,事事留神,這從他的各種情緒的變化和發脾氣中可以看出。與此同時,斯大林也有巨大的自製力、充沛的精力和複元力。在波茨坦時,他雖然心情輕鬆,態度和藹,但已經顯得有些老態龍鍾。據他女兒斯維特蘭娜說,對日戰爭結束後不久,他病得很厲害。但當貝爾納斯和貝文於1945年12月來莫斯科參加外長會議時,斯大林的身體狀況已經有所恢複,並且接見他們了。像整個國家一樣,他也需要休息一段時間,但是,他沒有時間休息。
當翻開1946年的第一頁日曆的時候,蘇聯人民驚喜地發現,闊別4年之久的和平之神又降臨到了他們身邊。莫斯科卸掉了戰爭的盔甲,穿上了節日的盛裝,巨大的紅五星在克裏姆林宮上熠熠閃光,輝煌的彩燈把莫斯科的大街小巷重新裝扮起來,紅旗、橫幅標語牌和領袖的畫像醒目地掛在各個重要場所,人們在街上安祥地走來走去。這一切都意味著一個由和平建設代替戰爭的新時代的開始。
就在這一天,即1946年的1月1日,蘇聯《紅星報》在頭版最顯著的位置上刊登了巨幅照片。照片上,斯大林身穿大元帥軍服,精神抖擻,神采奕奕,緊站在他旁邊的是朱可夫、伏羅希洛夫,靠後一點的還有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布瓊尼、鐵木辛哥,他們個個神采飛揚,麵帶微笑,勝利的笑意寫在臉上。
然而,在此時此刻,斯大林並不感到輕鬆。因為戰後的蘇聯,麵臨著安頓人民生活和重建家園的巨大問題。在戰爭結束後的幾個月之內,有800萬人從武裝部隊複員,有450萬人從德國的苦力營和其他集中營回到祖國,有被疏散到烏拉爾以東的800萬人正向西擁來尋找自己的家園。但是,不能允許慢慢地恢複大家渴望已久的和平時期的那種比較好的生活條件。所有的有勞動力的人都很快投入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偉大重建工作之中,這需要他們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那種大幹精神。
渡茨坦會議之後,斯大林確信蘇聯正在受到威脅。蘇聯在西麵、遠東和南麵都麵臨著美帝國主義。美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是一個超級大國。戰後的蘇聯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無法與之匹敵或競爭。
14年以前,斯大林曾經宣布:“舊俄國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落後而不斷挨打。”目前蘇聯麵臨的危險是:經過這場戰爭之後,蘇聯變得非常虛弱,如果不在短期內迅速地恢複經濟、醫治好戰爭創傷,那麼,蘇聯還會再次挨打。斯大林決心不使這種悲劇在蘇聯重演。
蘇聯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而且變成了世界第二大國。在曆史上,俄國曾有兩次取得過同樣的大國地位,一次是在1709年彼得大帝取得波爾塔瓦的勝利之後,另一次是1812年打敗拿破倉之後,但每一次獲得勝利之後俄國又很快衰弱下去了。這一次,斯大林不能再讓它重蹈複轍。蘇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經濟的廢墟上重建起來,並保持大國的地位。
1945年8胃19日——意味深長的是這是在美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之後的幾天——斯大林命令國家計劃委員會製定一個重新建設的計劃。結果產生了第四個五年計劃,並且於1946一年3月18日被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這個計劃規定了優先項目並為戰後發展定下了驚人的速度。重工業是經濟全麵恢複和強大持久的軍事工業的基礎,因而有第一位的優先權。
第四個五年計劃號召蘇聯人民要全麵提高工業產值,到1950年時,工業產值應該超過戰前水平的48%。該計劃具體規定了新的建設項目和各重工業部門應達到的指標。消費工業和農業增長指標比較低一些。對於一個被戰爭破壞得瘡痍滿目的國家和蒙受了巨大犧牲、並正在繼續忍受糧食和住房不足、生活艱苦的人民來說,要在短短的5年內達到這樣的指標似乎高得不可能實現。而且,除了戰爭賠款之外,這個計劃必須完全依靠他們自己的資源來實現。
斯大林與幼年的斯維特蘭娜在別墅渡假。旁邊是基洛夫。與此同時,蘇聯奠定了自己的核工業基礎。這一事業耗費了蘇聯本身已經縮小了的資力的很大一部分。蘇聯在1946年到1950年之間投入工業各部門的資金,同1928年到納粹入侵時共13年的總投資相等。蘇聯的核工業在戰後以令人驚奇的速度發展著。如果說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比美國晚了好幾年的話,那麼,蘇聯1953年生產的第一顆氫彈隻比美國晚了一點點。與工業的恢複和高速發展相比,蘇聯農業的恢複和發展要稍微慢一些。這是因為在戰爭期間,敵人占領了全國最富足的糧倉,國家其餘地方的農業生產下降到正常年份的不到一半。戰後第一年全國的收成隻達到戰前的60%。糧食儲備已經枯竭;很多牲畜被屠殺了;機器和拖拉機急待修理,而且數量上也顯得十分不足,甚至種籽的儲備或者本身耗幹了,或者被吃掉了。休耕多年的土地也沒有人手去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