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1 / 3)

和為貴

『和為貴』就是說,我們待人處世,包括日常與人相處,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就是求和諧。反過來也可以說,和諧就是最重要的目標。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

“和為貴”就是說,我們待人處事,包括日常與人相處,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就是求和諧。反過來也可以說,和諧就是最重要的目標。《論語》說“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先王,以前的聖王,先王講的治國之道,這一點是最好的,不管大小事情,都要以和為貴。“和為貴”,這是儒學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現在我們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爭取建設和諧世界,體現了“和為貴”的價值追求。

一、和是萬物的基礎

我們說和諧重要,不隻是我們的善良願望。這裏麵有深刻的道理;是根據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得出的結論。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同成分組成的,不同成分和諧共處,就組成一個事物;整個宇宙和宇宙間的萬物,都是和諧的,都是在和諧的基礎上形成的;宇宙是和諧的宇宙,萬物是和諧的萬物,失去和諧,一切就都不能存在。

春秋時期的晏嬰就很生動具體地說過這個問題。他舉出三個例子來說明。

第一個是煮湯。要煮一鍋湯,就必須有水,有火,主料要有魚或肉,還要有其他作料,醬、醋、鹽、油等。把這些東西放到一起,再由廚師來調劑,什麼東西多放一點,什麼東西少放一點,多了去掉一點,少了加一點。還要掌握火候,各種因素配合得非常協調,達到和諧,最後才能做出一鍋好湯。這叫和。

那麼同呢?晏嬰說如果你燒一鍋水,不斷地燒,不就燒幹了嗎?燒幹了就再續點,再燒,幹了又續,這叫“以水濟水”,最後是什麼呢?還是水。永遠做不出湯來,“誰能食之”?誰能吃呢?

第二個例子是奏樂。要演奏一首樂曲,要有多種樂器,它們音色有清有濁;演奏的時候節奏要有快慢,各種樂器還要有一個強弱的配合,要調適到非常合適,才能達到一種和諧,奏出美妙的音樂。這叫和。

什麼叫同?他說“琴瑟之專一”,隻有一種樂器,一把琴或者一隻瑟,而且奏出來的隻有一個音符,這能成為音樂嗎?隻能是噪音。“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誰能聽得下去呢?

晏嬰也說到政治上的君臣關係。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左傳·襄公二十年》)

國君肯定的事情,如果有不合適的地方,臣子應該指出來,然後才能完善;國君否定的東西,如果有合理的成分,臣子應該指出其中合理的地方,把他的否定糾正過來,這就叫和。

“君所謂可,臣亦曰可;君所謂否,臣亦曰否。”(《左傳·襄公二十年》)

國君認為正確的,臣子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對的,臣子也說不對。不提反對意見,隨聲附和,這就叫同。

這都說明,和,就是不同成分、不同因素的和諧共處。和,就能夠產生美味的湯、悅耳的音樂和良好的政治。隻有單一的成分、單一的因素,重複相加,就是同。同,就什麼都沒有了,不會有湯,不會有音樂,也不會有好的政治。這也就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才有萬物,同就不能繼續存在。正是在這樣的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

從我們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後,現在和諧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然而,究竟什麼是和諧?還有不同的認識。有一種認識,認為和是和鬥爭相對而言的,和就是不要鬥爭。這樣理解,是不全麵的。從上麵所講的看,和首先是和同相對而言的。所謂和,是多種成分在一起的協調配合。以和為貴就是要承認事物都是由不同成分組成的,在承認不同成分存在的基礎上,求不同成分的和諧相處。古人有一個簡單明白的說法,什麼是和呢?和就是使萬物各得其所。這也就是說,和是協調好各方麵、一切事物的關係,不是簡單的不要鬥爭。

二、和而不同

《論語》裏說: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所謂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就是承認不承認不同成分、不同意見存在的問題。君子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也能給別人提出不同意見來討論,這就是和而不同;而小人不同,他隻會逢迎拍馬,你覺得怎麼好聽,他就怎麼給你說,從來不提不同意見,也不能容納不同意見,容不得別人給他提意見,就是拉幫結派,搞一言堂,這就是同而不和。實際上這也就是晏嬰講的關於君臣關係的那個意思。

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認差別,在差別中求和諧,不要否認差別,強求同一、劃一。這是求和諧最重要的原則,在一切方麵,一切事情上,都要貫徹這個原則。處理人際關係也好,處理各種文化之間的關係,各種思想的關係也好,以至於處理經濟的、政治的關係也好,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

世界要和諧,達到和諧世界的目標,首先前提是承認不同,承認各國、各民族獨立生存和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尊重各國的主權,平等互利,權利與義務對等,等等,使各國、各民族各得其所。就是我尊重你的不同意見和利益,不要求你一定要改,也不要求你都要聽我的;你也要尊重我的利益和意見,不能強求服從你的要求。然後在承認不同的基礎上,來求得不同利益和意見的和諧。有的國家元首提出同意我們的是我們的朋友,不同意我們的就是我們的敵人,搞單邊主義,憑借實力謀取全球或地區霸權,妄圖支配其他國家和人民的生活,推銷自己國家的模式,企圖按照自己一國的模式改造世界的做法,就是同而不和;這樣隻能製造紛爭,使世界不得安寧,應該堅決反對和拋棄。

和而不同,承認差別,在差別的基礎上求和諧,就要有整體觀念。要從整體和諧的要求看局部、個體的發展,合理地確定每一局部應處的位置,協調各方麵關係,做到各得其所。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脫離整體要求孤立地、盲目地追求局部、個體的發展,會破壞整體的和諧,最終也破壞個體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片麵強調“征服自然”,隻顧人的需要,不顧自然生態平衡,最後導致生態破壞,已成當今人類麵臨的頭等大事。社會發展,隻顧經濟,不及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發展,單純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不顧其他;或隻顧一省一地,不顧區域和全國;隻顧城市,不顧農村;隻顧發達地區,不顧窮困地區,等等,這都是缺乏整體思維,同而不和的表現。而其後果則是導致整體的不平衡,阻礙整體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是以和而不同的理念為指導。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核心理念,是協調發展,就是和而不同。這個協調發展表現於各個方麵,就是要使一切方麵各得其所。科學發展觀就是通過統籌協調以求達到和諧發展目標的發展觀。

日常生活裏,我們都生活在群體中,無論社會、單位還是社區,都是由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組成的,人們之間在宗教信仰、政治理念、性格情感、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麵,都有許多不同。由此對於日常發生的幾乎每一件事,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意見。對待這些不同,隻要不是涉及大是大非,違法犯罪的問題,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和而不同;就是要互相尊重,不相排斥,不求同一。這樣做,才能達到和諧相處的目標。相反,如果不能尊重不同信仰、不同意見、不同生活習慣、興趣愛好,而是相互排斥,或強求同一,那就是同而不和,就會激發矛盾,破壞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