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蕪夜讀
舒蕪先生來到這個世界上,讀書、思考、寫作,2009年離去時,是有獨立思想的學者。
他青年時期醉心東西方哲學,研墨子,讀康德、黑格爾,雄心勃勃要對墨學開創新的係統研究工程,寫下一部幾十萬字的墨經疏證,還發表了一係列哲學文章。
然而,他生在劇烈動蕩的時代,如一切熱血青年,在光明與黑暗的爭鬥中要發出自己的呼喊。但世事難料,他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因為同一文學觀點,兩次卷入政治漩渦,且處於漩渦中心。屠格涅夫說:“如果被描寫的人物,在某一個時期來說,是最具體的個人,那就是典型。”舒蕪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大起大落時期的“最具體的個人”。
所幸,他與全中國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已從信仰,到迷茫,到覺醒。雖然對國家命運的關心依然一直大於對學問的關注,但是晚年,他走的是“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道路。
本書彙集的文章,就是對於這一經曆了劇烈思想動蕩的文化老人具體而深入的回顧、梳理、研究,自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所收文章的內容依次是:與“胡風案”相關問題、對舒蕪先生學術成就的探討、回憶與懷念。
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生的胡風一案及舒蕪先生與它的牽連,十幾位作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一個言路較暢通的年代,這些文章展示了各自的思考的深度,也涉及到許多過去未被重視的史料。有興趣研究這段曆史的人,自能看出其中的眉目。舒蕪先生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曾詳談自己解放初的思想轉變,因和這部分內容密切相關,故也作為附錄收入書中。
第二部分是幾位作者對舒蕪先生學術成就的評析,包括婦女問題研究、周作人研究及古詩詞研究等。對女性命運的深切關注、對女性苦難的悲憤呐喊,是貫穿舒蕪先生一生的,同時也貫穿於他的《紅樓夢》研究和周作人研究之中。有專家認為,他的《紅樓說夢》與王昆侖先生的《紅樓夢人物論》,都是對《紅樓夢》深有研究、並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好書,本書未能輯入《紅樓說夢》的評論文章,不免有些遺憾。
除上述幾方麵外,舒蕪先生還寫過不少談中國古典文學的文章,雖顯零星散漫(曾編過一本薄薄的集子《從秋水蒹葭到春蠶蠟炬》),但據行家說,卻是從古典文學中走出來,深諳古典文學,而又能站在新文學的時代高度,高屋建瓴、“觀水觀其瀾”的研究,這是不少專業研究者難以達到的境界。惜未找到談舒蕪先生這方麵成就的文章,特拈出此點,供研究者參考。
第三部分是回憶文章。解放初舒蕪先生從南寧調到北京後,一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當編輯,“反右”前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無論古典部、外文部、現代部,均人才濟濟,各盡其能。舒蕪先生曾寫過多篇文章,回憶他的老友兼同事——聶紺弩、張友鸞、周紹良等;可當他去世時,古典部的舊同事大都駕鶴西去,竟已無老友可回憶那段歲月,而那是舒蕪一生中非常寶貴的幾年。幸有幾篇更年輕些的朋友的回憶,與家人的回憶一起沉甸甸地放在書中。
感謝所有賜稿的朋友,特別感謝文彙報劉緒源先生、南開大學喬以鋼女士、中山大學張均先生、上海譯文出版社陳飛雪女士等,他們在本書編輯過程中,提出不少寶貴意見,有的還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本書最初擬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最終轉至人民文學出版社,這要感謝王培元先生的大力支持,衷心向人民文學出版社致謝!
陳半灣
201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