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耕讀之家的“九伢子”(1 / 2)

第一章耕讀之家的“九伢子”

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鄉的炭子衝,是人民共和國領袖劉少奇的誕生地。

“衝”在湖南是指山水之間的小塊盆地。炭子衝就是湖南千萬個盆地中的一個。炭子衝位於湘潭、寧鄉、望城三縣的交界地帶,西距寧鄉縣城30多公裏,南麵與毛澤東的故鄉韶山衝相鄰,東麵距離長沙40多公裏。這裏屬丘陵地帶,山丘綿延起伏,層巒環拱,叢林茂密,堆青疊翠,粼粼靳水自西而貫,自然風景秀麗。小山衝長約一公裏,從衝尾到衝口頗似一把展開的巨扇,衝口外阡陌縱橫,田園一片,土地肥沃。

這條小山衝取名炭子衝,源於當地豐富的森林和煤炭資源。據當地老百姓說,數百年前,當地經常有人進山或伐木燒炭,或背煤挖煤,並以此營生,養家糊口。漸漸地,這個小山衝就取名為炭子衝了。

劉少奇的故居就坐落在炭子衝東側的山坡下。這是一所典型的湖南風格的農家宅院,由正屋、偏房、外坪、內坪組成,大約共有茅、瓦屋20多間。可以看出,當年的劉氏家族曾是當地一個家業殷實、人丁興旺之小康人家。

劉少奇的祖籍原為江西吉水,後來才定居湖南。大概是明朝中葉,劉氏家族先祖劉時顯的長子劉寶因學識淵博,為人忠誠、多才,被朝廷派往湖南任資陽(現稱益陽)縣的知縣,劉時顯夫婦就隨同兒子一起來到資陽。劉寶在任期間,勤政廉潔,政績不凡,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擁戴,而劉家上下和當地百姓的感情也日益加深。劉寶離任後,當地老百姓挽留其居住資陽,加上劉時顯夫婦也十分羨慕湘江之濱的秀麗山川,不舍得離開,於是,劉寶便帶著家人定居到寧鄉縣城南的茅田灘。後來,劉氏家族後人再次搬遷到南塘炭子衝一帶居住。此後,劉氏家族便世代安居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發奮讀書,並以“耕讀傳家”,樂在其中,在當地頗有聲望。清康熙年間,曾任寧鄉縣知事、後任朝廷都察院禦史的陳嘉猷在為劉氏家族修譜作序時,曾對劉氏家風大加褒獎,稱“南塘劉氏族雖不甚顯,而族之人士俱極老成持重、耕讀傳家,漢書所謂孝弟力田、管子所謂秀民足賴者庶幾近之”,因而陳嘉猷斷言,未來的劉氏家族“必大且昌也”。在多年之後,劉氏家族不僅人丁逐漸興旺,家業逐步富足,而且到第十三代上,果真出了劉少奇這樣一位中華民族的傑出人物。

劉少奇的曾祖父叫劉再洲,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民。由於先輩沒有給他留下什麼像樣的財產,年輕時生活是十分艱難的。但這並沒有動搖他讓家境好起來的決心。他和妻子胡氏及獨生子劉得雲在離家不遠的地方租種耕地,除種植糧食作物外,還種植煙葉等經濟作物。一家人年複一年地起早貪黑,省吃儉用,辛勤勞作。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全家人的艱苦努力,不僅家境逐漸好轉,而且還在炭子衝附近購置了少量田產。

到了劉少奇的祖父劉得雲持家時,他繼承了父親勤勞儉樸的家風,繼續辛勤耕作,家境更加殷實。到後來,他將劉氏家族在炭子衝的田產擴大到60畝,並將原來三間的茅屋改建成七間較寬敞的新茅屋。劉得雲雖然讀書不多,但為人誠懇,樂於助人,常常以錢糧來接濟貧困的鄉親,深得當地群眾的尊重。

劉得雲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秉林,次子劉壽生。劉少奇的父親就是劉壽生。與父輩相比,劉壽生除具備了忠厚老實、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品德外,在劉家幾代人中又是受教育最多的。這就決定了在對未來生活的設計上,劉壽生並不是很熱心掙錢擴大田產和房屋,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認為,隻要孩子能讀些書,將來總有個出息。他的4個兒子在父親的資助下都進私塾讀了書,而且一個比一個讀的書多。長子劉墨卿和次子劉雲庭都讀了4年左右私塾。後來,弟妹們一個個來到世間,家庭勞務越來越繁重,劉壽生便讓他們哥倆回家務農。老三劉作衡後來讀了6年私塾,與兩位哥哥相比,知道的更多,能力更全麵,操練得寫算俱全,19歲就成了全家總管。

劉壽生最小的兒子就是劉少奇,生於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出生時,劉壽生夫婦已屆中年,已經生育了三子兩女。舊社會的中國農村盛行“多子多福”的觀念,因此,劉壽生夫婦對這個兒子的降生自然十分高興。按照劉氏家族規定的族譜,劉壽生給小兒子取名紹選,字渭璜。由於在劉氏家族叔伯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所以小時候族人中都叫劉少奇為“九滿”或“九伢子”。作為家中最小的兒子,劉少奇得到的關愛也最多。兒時的劉少奇身體比較瘦弱,又是家中的滿崽(湖南土語,即家中最小的兒子),常常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寵愛。有時候,為了照顧“九滿”的身體,母親會特意為他蒸一碗臘肉或煎一個荷包蛋。對於這份自己可以獨享的可口飯菜,他總要與母親、哥哥姐姐們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