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人轉文化發展的前景研究及障礙分析
第一節 二人轉文化產業發展的依托
進入21世紀,當我們暢談文化時,不僅停留在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文化層麵上……這些滋養了我們世代國人的傳統文化;而且也不僅拘泥於五四新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引領了20世紀初的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學與時代發展的對接,網絡文化的魚龍混雜……當今時代,文化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於是,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行各業都盡力演繹屬於自己的文化大戲,共同構建時下的文化體係。雅與俗、主流與非主流、官方與民間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細細鋪展開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史時,平心而論,如果要對某一特定文化現象進行追本溯源式地探討,回到研究對象的原初時代,幾乎無一例外地要與民間的或是文學,或是習俗,或是戲曲緊緊地連接在一起,若非要究根問底,恐怕那最初的形式都或多或少穿著“民間”的外衣。正像我們不論生在城市或鄉村,若要尋根問祖,可能我們的先祖都曾耕種在土地上,而我們也都是農民的後代子孫一樣。無論如何想避開這種血脈關係,這種世代相承的文化體係,都無法改變一種客觀存在的連接。然而,我們知道,文化的演進往往遮蔽了那些或隱或顯的事物的本質內容,從而使我們感受到的隻是直接的、觸手可及、有限的內涵。
文化和其他現象一樣,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存在,特別在當下,文化與經濟一體化日漸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趨勢,“文化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成為生產力大係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實際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除了其固有的因素外,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日益明顯,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全球化的文化資源配置市場化已成為一種時代的潮流。許多傳統的文化資源隻要進行有益的現代化的轉化和開發,就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如果提及東北的文化產業,那麼,我們就無法回避以趙本山為代表的源於民間的文化產業——東北二人轉。這種土生土長的東北民間藝術,原本隻是農民在田間地頭或茶餘飯後自娛自樂的一種形式,如今,曆經風雨,本山傳媒已經打造出一條完整的二人轉產業鏈,並成為其中的最大受益者。無論是直接的舞台表演,還是在東北的影視劇中融入的二人轉基本元素,這些都使二人轉由最初的田野民間,不斷地加大步伐,走向城市,走向大劇場,走向大舞台,走向了一些知名媒體,走入尋常百姓家,甚至走向了國外。由此,二人轉的文化產業不斷地步入正軌,在東北的眾多民間文化產業中,獨領風騷,走出了一條長足發展的道路。
時至今日,當人們再談起二人轉,雖然仍免不了把它與民間俗文化聯係起來,但是,二人轉幾乎已經家喻戶曉,二人轉的研究者也日漸增多,不僅有民間演出的形式,而且也將二人轉回歸到文化的層麵,對其進行了追本溯源的探討。理論與實踐的齊頭並進,無疑又增加了新的知識增長點,回到它產生之初,才是真正地回歸到它的本身,才能客觀、全麵地把握它的本質及真實的文化內涵,才能更好地推進二人轉這一民間文化產業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以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為依托
當今,隨著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文化與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文化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成為生產力大係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從宏觀上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全球化的文化資源配置市場化已成為一種時代的潮流,傳統的文化資源隻要進行現代化的轉化和開發,就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細致算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有10多年的曆史。我們知道,有時往往真正的發展不一定完全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在短短的10多年時間裏,我國走過了發達國家市場經濟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道路,取得了突出成就。從2008年到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關鍵階段。國際金融危機打斷了中國經濟在慣性發展路徑上的進程,多年來主要停留在政策論說層麵的“增長方式轉變”在被動中起步,文化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和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顯出來。
從世界範圍來看,文化創意產業,最早出現是在上世紀90年代的英國。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舉足輕重。有資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創意產業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價值,並且還在以5%的速度遞增。特別在很多發達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引領其產業創新和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雖然起步晚但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提及文化創意產業,我們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理論內容。文化創意產業是指“源自個人的創造力、技巧和天分,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應用,可以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這裏包括廣告、文化旅遊、設計、電影、音樂、表演藝術和出版等。東北地區具備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和優勢條件。“十二五”期間,大力扶持和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既有利於老工業基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又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文化影響力。
當各種文化載體都先後進入了創意時代,文化原有的內容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人們一些舊有的認識也隨之產生或多或少的改變。於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股強勁的勢頭,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向前發展著。
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些地方的民間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我們民族中有一些被忽視或者長期被淹沒的文化藝術形式重新被挖掘、演繹、認定。同時,一些相關的理論書籍也開始出版、發行。如,由戴琳等人編著,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產業的製度環境》,該書綜合運用了“民族文化學、知識產權法學、經濟法學、行政法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知識,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領域及其產業發展領域所涉及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專門性的研究,並對與此相關的製度化建設提出一些框架性的構想”。再如,由白庚勝、許柏林二人著,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產業蘭州論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建設研討會論文集》,“圍繞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趨勢、傳承與保護,以及民間文化藝術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經營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有關民間文化產業的著作還有很多,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運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在實踐運作上,中國的民間產業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民間手工藝品(剪紙、泥塑、農村畫等),民間文藝(東北二人轉、東北大秧歌、陝北民歌等),多種民間文化形式都活躍在自己應有的舞台上,為民間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而且也對地方經濟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民間文化是其他文化形式發展的根本和基礎,如果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追本溯源,很多文學的、藝術的、文化的本源都出自民間,都是在民間的肥沃土壤中不斷發展成長起來的。可以說,離開了民間的根基,許多文學、文化的形式,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東北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二人轉文化產業
東北的文化產業發展雖然起步不是特別早,但是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東北地區文化產業可以說具有較好的基礎,1937年就建立了遠東最大的電影廠——滿洲映畫協會,即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第一部動畫片、第一部科教片、第一部譯製片、第一部故事片等都誕生在東北。近年來,東北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形成了以影視娛樂、軟件、動漫、文化旅遊等為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體係,並由此打造出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地。
東北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具備獨特的優勢條件:文化頗具特色,創意人才資源豐富。東北地區的地方方言與普通話最為接近,表演藝術易於在全國推廣。
有人指出,所謂的文化性格,一般就是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指的是某一塊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環境;“一方人”,則是長期生活在這一地域的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於環境、生存方式、地理氣候、思想觀念等方麵的不同,也就自然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性格特征。
東北地區地處白山黑水,其間天然的地理條件,為其文化發展注入了獨特的地域內容,也為原生態的民間文化發展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土壤,同時也塑造了生於斯、長於斯的代代人民的豪爽、堅強、勇敢的性格,這些都為東北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特別是近幾年來,一股強勁而有力的“東北風”吹遍了華夏大地,而東北大秧歌、東北滿族民間文學、東北二人轉更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一時間,大街小巷都是鑼鼓喧天的秧歌舞,大小劇場都是嬉笑怒罵的二人轉。時至今日,二人轉已成為人們茶餘飯後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之一。
“因為老百姓的文化消費是自主選擇的,藝術形式也好,表演方式也好,都必須讓觀眾接受,‘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有時看是針鋒相對的,而有時卻是相輔相成的,雅俗共賞更能體現對文化產業變革的寬容”。盡管自二人轉在全國各地不同地點、場合展演以來,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時代背景中,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各種壓力都比較大的情況下,人們需要一種相對輕鬆的、喜聞樂見而又簡單的藝術形式來調節忙碌又多元化的生活。而二人轉作為一種東北民間藝術形式,恰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今現實的這種特點相映襯,於是,二人轉由原來的田間地頭兒轉到了城市的劇場,由農民的家中轉到了城市大舞台,由單一的受眾轉到了全民的認同。有人說,正是因為當今的文化形式單一,二人轉才火了起來,然而越來越火的二人轉背後潛在的真是這樣簡單的原因嗎?透過這些表層形式的顯現,我們不妨簡單地審視一下,“二人轉”在其他劇種呈現衰落,並不興旺的今天,而能獨樹一幟的真正原因。
(一)白山黑水育奇葩
首先,二人轉主要源於東北地區,黑土地的厚重與博大的胸懷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地理條件,東北地區在地理位置上緯度較高,屬寒溫帶地區,一年內大約隻有120天的無霜期,農耕的特點便是春種秋收。加之這裏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給了東北地區的農民以得天獨厚的賜予,使得這裏的農民在一年之中隻有春秋兩季是真正的農忙時節,由此,這裏的農民便有了“貓冬”的習俗。過去的東北地區曆史上文化娛樂形式相對單調,走親戚、串門子、喝酒、玩牌等,便成了人們農閑時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連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幾乎也成了一種娛樂的方式,也多是發生在這個季節。
而二人轉在這眾多娛樂活動中,則是最能夠表達普通百姓家長裏短、心靈世界、生產生活的一種民間的藝術形式了。《西廂》、《藍橋》、《楊八姐遊春》、《包公賠情》、《豬八戒拱地》等,這些經典的曲目,從產生之初,便深入人心,曆經數載,雖然時代已進入21世紀,但是仍然閃著經典的光輝,在民間文化中經久不衰。
(二)詩意生活的回歸
300多年的時間,對於人類曆史長河來說,或許隻是短暫的一瞬,而對於一種源於鄉野又走出鄉野的民間藝術形式來說,確實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而許多藝術形式,都是民間的產物。二人轉在看似粗樸的外表之下,其實隱含著的是一種天然的、不加矯飾的美,沒有太多的矯揉造作,有的隻是東北百姓生活的原生態,一種拋開了世俗的紛擾而獨樂的超然的生活態度,一種把現實的苦樂用地道的東北方言,用各種恰當的肢體語言演繹出來的形式。與其說是表演,不如說是詩意生活的回歸。在這種表演中,人們不斷地獲得自我的確證與認同,並且心靈在那裏獲得一種安閑與快樂。於是,“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便成了二人轉魅力的最好明證,這與孟老夫子的“民以食為天”似乎相悖了。實際這也恰恰說明,二人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這樣也就不為過了。
(三)現代傳媒的打造
1964年,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訊息”的著名論斷,主要表明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這一論斷高度概括了傳播媒介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當生活由原有的簡單變得複雜,文化也由單一轉為多元,現代傳媒在這其中起的作用不可小覷。東北二人轉在媒介的推動下,不僅走上了劇場、劇院的舞台,同時,也走向媒體,使得受眾的數量不斷增多。各種形式也如雨後的春筍一般讓二人轉的演出煥發出勃勃生機。一時間,二人轉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並活躍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由此,使東北二人轉這朵鄉土奇葩得以大顯身手,深入千家萬戶,為人們喜聞樂見。
(四)文化產業的勃興
在文化產業改革過程中,隻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演藝形式加入進來,才能加大文化產業改革的步伐,百家爭鳴的態勢給群眾更多的選擇,更能活躍文化市場,完善文化產業結構。拋開那種文學的、文化的、民間的、主流的等這些名詞來審視東北“二人轉”時,它不僅是一種民間的表演形式,也不僅是一種民間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顯現,而是形成了一種東北特色的文化產業。
我們知道,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文化同樣呈現出多元化的走向。由此,我們不得不提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及五四文學革命,當古典文學發展到一定的曆史時期,當我們這個東方的泱泱大國的國門被西方人打開時,當“人的文學”的口號被提到主體位置時,當白話文成為一種新的文學語言載體不斷獲得認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民間”的話語,“民間”的文學形式,也逐漸浮出水麵,文學的、文化的內容也不斷地獲得了某種回歸;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個民族某種文化認同的表現,越是民間的,越是在某種程度上接近了其本源,也就越能夠很好地了解其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誠然,有人提出,二人轉的商業化、產業化會使強烈的功利性、贏利性充斥這種民間藝術,而過分的強化商業性、功利性,對於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來說,都可能削弱其固有的文化的、藝術的內容,從而影響其發展。
具體到東北二人轉,土生土長,鄉土氣息,原生態,甚至像剛從地裏挖出來的水靈靈的大蘿卜一樣,還帶著泥土的清香,這是民間文化與生活相融合的最好見證。而現代二人轉對那些二人轉固有的東西進行了某種程度的顛覆,於是,有人說,這些無疑可能造成二人轉的毀滅性發展。
其實不然,正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認知一樣,二人轉在保有原來的土生土長的因子之外,它不可能總是以固有的麵貌出現,就像我們今天不可能再穿著樹皮做的服飾出入各種場合一樣。任何一種文藝形式,它肯定要融入現時的元素。盡管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二人轉的“粗口”、“黃色”等內容,但是這恰恰與其發展之初的“鄉土”由來息息相關。的確,我們提倡民間藝術的純化,希望看到原生態的東西,但是我們也不可能硬生生地拉著它不動。不與時代相融合的東西,或許具有曆史的價值,但也隻能在博物館裏變成了人們參觀的“塵封”,而二人轉要想很好地發展和傳承,必須走現代化之路。這是不容置疑的。
“民間文化”,更確切地說,是以“鄉土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越來越受到青睞。而趙本山等人對東北“二人轉”的傳承與發展,恰恰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支。有人說,趙本山是“鄉土文化”的掘金者,的確如此。
最近幾年來,在趙本山的推動下,二人轉不僅在全國各地頻頻進行巡回展演,而且還在有些大城市,比如,北京等地有了“劉老根大舞台”這一根據地,使一種原本隻屬於東北的民間藝術打破了地域疆界,由農村走向了城市,由東北走向了全國,由民間走向了主流媒體,由農民走向了各色人等。二人轉的展演成為目前中國最重要最具“轟動性”的文化現象。“一種土得掉渣而又極為粗俗的東北民間藝術,以什麼樣的藝術魅力越來越多地吸附與裹卷了更多的觀眾呢?這種現象既史無前例,又頗耐人尋味”。
一時間,人們對二人轉褒貶不一,一方麵是談二人轉的喜聞樂見、深入人心;另一方麵就是說二人轉的低俗、粗鄙,不值一提。雙方各執一詞,這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也掀起了一股二人轉研究的熱潮,各地也出現了二人轉演出觀看的熱潮,在這餘“熱”未盡之際,我們不難發現,二人轉目前已經衝破了其固有的地域限製,唱遍大江南北,甚至近幾年還到國外展演……借助由王國華、李平編著的書名得來的——“萬人圍著二人轉”,東北二人轉的演出正以如日中天、如火如荼的態勢發展著。
但是在這“火”的表象之後,也出現了更多專家、學者對東北二人轉的關注,甚至是批判。遼寧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張學昕認為:“‘二人轉’充其量隻能是地方文化中具有民間性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終究不是我們遼寧文化的主流或主體。我不相信,一個迷戀‘二人轉’的民族會是一個有較高文化品位的民族。”他認為,從低俗、通俗逐漸走向高雅,才是我們地方乃至一個民族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
吉林師範大學東北文化研究院院長楊樸教授則指出:“批評者對傳統二人轉的濃厚感情是可以理解的,對發展傳統二人轉的使命感是可以理解的,對堅持二人轉的教化功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批評者對現代二人轉之所以產生這樣嚴厲地批評,是由於他們缺少對現代二人轉與傳統二人轉的內在聯係的了解造成的,缺少對現代二人轉與二人轉整體文化現象的關係的了解造成的,缺少對現代二人轉是在新的文化環境中對傳統二人轉變形的了解造成的”。
的確,任何一種文化,民間的也好,主流的也罷,如果想很好地發展下去,是一定要與現有的時代相融合的,東北二人轉在整體的東北文化,甚至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發展,就一定會帶有這種文化的特色,一定會有這個時代的整體文化烙印。這並不是說它就不純粹了,就不原生了,這是它發展傳承過程中的必然走向。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東北二人轉,在不同階層、不同身份地位人心目中也不可能有一個等量的看法。然而,褒也好,貶也好,我們不能否認它存在的價值,不能否認它幾百年的發展曆史,以及在現代人生活中幾十年的演繹與發展。由此,我們也有必要立足過去,把握現在,並展望未來,為東北二人轉把脈,以利於這種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獲得長足的發展與傳承。
我們在了解二人轉的過去,保有它固有的精華與經典的同時,更要立足現代二人轉的發展與研究,做好這兩方麵的工作,可以說是保證二人轉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對二人轉的未來發展,對二人轉文化產業的整體走向有一個大致的把握,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促進它的發展。
第二節?二人轉文化發展前瞻
隨著東北民間文化的勃興,“劉老根”火了,“東北二人轉”也火了!於是,大江南北,千家萬戶都隨之“轉”了起來,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即,二人轉能走多遠?是曇花一現,還是不斷發展?這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二人轉在與我們的主流文化爭寵的過程中,實力確實是不可小看的,而且已占有了一席之地,大量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特別是以趙本山為首的一批人在不斷地演繹著它的傳奇。
據有關資料表明,從2003年開始,劉老根大舞台幾乎以每年增加一處的速度擴張,到第八家時,開到了北京。實際上,在成立之初,本山傳媒關於劇場演出就有一個“三步走”計劃,第一步是占領東北三省市場,因為二人轉是誕生在東北黑土地上的民間藝術;第二步戰略是進軍北京;第三步則是尋找其他有條件的城市。照這樣的速度發展,我們不難發現,二人轉演出已在全國範圍內鋪開,但是要想走得更長、更遠,不光是簡單地演出的問題,還需要相關的支持、合作、發展。
一、置身於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
我們知道,二人轉雅也好,俗也罷,它都屬於中國民族文化發展中的一員,著名的二人轉文化研究者王紅簫認為,二人轉在今日中國,有幾多現象:劇場演出多,演員賺錢多,春晚露臉多,褒貶爭議多。褒也好,貶也罷,人們都看到了共同的現實——那就是二人轉在今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給中國文化打上了深刻的印痕。它顯現了中國文化雅俗的兼容、中國文化對話的寬容以及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衝突,等等。的確,二人轉始終需要紮根於中國整個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汲取我們民族文化的營養,並不斷地發展和超越。
中國民族文化是其子文化發展的根係,離開了這個根,那麼其他則成了無源之水。有人說二人轉“粗野”,甚至“低俗”,屬於純粹的“下裏巴人”,與高雅的文化無法相提並論。更有甚者,說二人轉隻能給農民或低俗的人看。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我們仔細想來,如果真的追本溯源,又有哪一個人身上不流著農民的血呢?哪一種高雅文化不是在鄉野間產生而慢慢發展的呢?不能吃上了大米就忘記了窩頭的滋味與營養,不能因為高雅就忽視了民間文藝的發展。
而二人轉中的經典曲目,如《杜十娘》、《打龍袍》、《馬前潑水》、《楊八姐遊春》、《劉金定探病》等,不僅內容好,唱腔也經典,而且與中國的文學發展緊密相連,體現著中國民族的傳統精神內核。立足於此,不失其根本的發展,才是接近我們的民族文化基礎的走向。
二、傳承東北文化的特色
二人轉是東北特有的文化現象,是土生土長的東北民間藝術形式,從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到四平、遼源、吉林、大慶、鐵嶺、西豐、梨樹、雙遼、鎮賚等地,幾乎遍布黑土地的每個角落。
據有關史料記載,二人轉真正形成是在清代的乾隆至嘉慶年間,距今有270多年的曆史。它是在東北大秧歌和民歌基礎上,吸收了關內遺民“十不閑”、“蓮花落”等其他藝術形式演變而成的。上演的曲目多來自於傳統戲曲、民間故事和子弟書,也不乏地方上的文化人和藝人們自己的創作。
透過二人轉的唱詞、表演,我們可以感受到東北方言的戲謔、幽默等,能夠了解東北先民以及後代百姓的生活、生存狀態,感受東北各地的地方民俗……正如楊樸教授認為,“二人轉是東北原始文化的傳統”。“二人轉的舞蹈是遠古參加聖婚儀式人們的普遍舞蹈方式”。王曉峰也指出:“以曆史文化的角度看二人轉的起源,則有可能把二人轉上溯至東北的遠古土著居民那裏。可以想象著,白天,或者夜裏的篝火旁,一對對薩滿巫師,腰係骨飾物(後來發展成為腰鈴),口有念唱之詞曲,手舞足蹈,舞蹈詞彙多為模擬性愛動作,四周之人興奮地齊聲隨和,來表達對生殖與生命的崇拜與敬畏。”
二人轉其實是東北民眾生存方式的一種獨特表達,是黑土地上的人們的一份特有的精神支撐,特別對於豪爽、堅定、勇敢的東北人來說,沒有過多地矯揉造作,沒有更多的掩飾,有的隻是自然、率真的表演,就像著名作家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中的人民一樣,有著敢愛、敢恨、古樸、純然、樂天知命等特點,無疑也在二人轉中多有體現。這種東北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較好代言,二人轉在未來發展道路上必然帶著這種獨有的東北特色,隻有堅守這種固有的特色,形成屬於自己的真正的文化品格,才能夠走得更遠。確切地說,絕不能一味地為了迎合少部分觀眾的口味,而失卻了二人轉本身的文化內涵,從而使其成為速成而又速朽的東西,因而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了。
三、彰顯二人轉學術研究的價值意義
隨著二人轉在全國影響的擴大,引起廣泛重視,學術界對二人轉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而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許多研究者分別從曆史的角度、本體的角度、審美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進行多維探討,這其中文化研究是最具價值的領域之一。
從曆史的角度,一般來說,側重對二人轉的起源、發展及演變研究,著作如王兆一、王肯的《二人轉史論》,論文如孫紅俠的《二人轉的起源》、尹俊明的《生存、生命、 生態——二人轉發展戰略筆談》等。從本體的角度,一般進行二人轉表演藝術特征的研究,著作如劉振德的《二人轉藝術》,論文如趙小波的《試論二人轉的“醜角藝術”》等。從審美的角度,進行二人轉審美特征研究,這方麵著作如田子馥的《二人轉本體美學》、王肯的《土野的美學》,論文如楊樸的《粗鄙:二人轉的藝術本質》、吳文科的《二人轉與當代中國文化》等,另外還有從民俗學角度、文化人類學角度、符號學角度等多方麵進行研究。
一種藝術,特別是作為民間藝術,同樣需要有理論的支持,而對於二人轉的學術研究,正是其重要的理論支撐。目前二人轉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但是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如,關於東北民俗對二人轉表演特色形成的重要影響的研究,關於東北民間神話對二人轉角色影響的研究,關於東北民間語言對二人轉的唱詞、說口的語言特色形成的影響的研究等,都有待於我們進一步拓展與突破。這不僅對推動二人轉地域文化研究理論的發展具有一定價值,而且在正確認識、評價、保護和開發東北地區的區域性文化資源,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等方麵具有重要意義。
四、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融
20世紀90年代至今,東北三省普遍存在著一種迥異於正規演出團體的演出形態與演出方式的二人轉演出,由此而帶來的諸多爭論,如二人轉的“真偽之爭”、“黃綠之爭”等;另一方麵又由於它熱烈奔放的表演風格和由此而反射出來的娛樂至上的精神特質而受到市民階層為主的觀眾的喜好和追捧。
21世紀是處在轉型及多元的發展階段的,現代文明伴生出的焦慮空虛幾乎是所有生活於其中的人的共同感覺,隻是強弱不同而已,尤其是進入改革開放以來,來源於經濟上的、文化上的、文學上的……多種差異,在生活中不斷地展演著。有人說,也恰逢這樣的背景,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形式才能夠脫穎而出,才能夠受到關注並不斷呈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這主要是由於民間二人轉源自底層的大眾,它所展現的更近似於一種現實的生活方式,是以民間文化的形式在反映大眾的日常生活經驗、觀念、感受,並積極引導著民眾適應生活;是一種集體的夢想與狂歡的世界,所有這些都以隱蔽的形式融入集體的願望表現出來,二人轉中的涉黃部分也正是這樣。那是在以狂歡的精神表達著一種民間的生活,吃、喝、性、反抗、壓抑、惡搞幾乎每一種不同於主流的實踐活動都被看成是一種交流方式和表達方式被搬到舞台上表演,表演的內容和形式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底層社會自己的文化篩選,或者說是底層社會生活的民眾自己對生活的認識。
在二人轉這種“熱”的背後,也有很多引人思考的東西,是不是單純為了商業的目的,我們就可以忽視了二人轉本身體現的民間的文化價值及內容?很顯然,這是一種舍本逐末式的做法。因此,二人轉既要立足現在,又要不棄傳統。
二人轉在表演的技巧上有“唱、說、做(扮)、舞”四功的體現,二人轉演員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底,而不是像現在一些二人轉隻是唱幾首流行歌曲或者隻是模仿一些人的表演而已。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300多個。二人轉的表演還是要立足於這些劇目,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遊春》等雙玩意兒;有《紅月娥做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這些傳統曲目更能代表二人轉的發展曆程與以往的模式,更貼近於它自身的發展態勢。這些經典的劇目是與現代相連接的基礎,但不等於一味地照抄照搬,應該有選擇、有批判地繼承與發揚。
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也是如此。現代二人轉不可避免地要融入現代的特色,比如說唱結合,比如演員適當地與觀眾的互動等等,二人轉的多元化發展是一種趨勢,也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一個界點。除此之外,與現代人的生活接近,絕不等於過分地低俗,嘩眾取寵,一味地隻為了利益的驅動而表演; 如果這樣,二人轉的路就不會走得太遠,隻能成為少數人瞬間歡娛賞玩的內容,而將失去長久的藝術魅力甚至走向毀滅的道路。
五、打造傳媒平台發展二人轉
現代傳媒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東北文化,特別是二人轉的產業化。要發展,就不可能總是以一張麵孔示人,與影視劇、小品等多種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不失其固有的文化品質,是一條必然的發展之路。
這一點,吉林電視台很有代表性;另外還有趙本山等人拍攝的一些影視劇也適時地融入了“二人轉”的因子。
近幾年,吉林電視台鄉村頻道,開辟多個欄目,從多個角度對二人轉的發展進行宣傳展示,促進了我省二人轉藝術的社會影響和傳承普及,從而以現代傳媒手段助推二人轉產業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