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人轉的文化品格(1 / 3)

第一章 二人轉的文化品格

大凡一種藝術樣式,總須有一種獨立的審美品格才有其存在的價值。民族化與地域化是形成藝術獨立審美品格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藝術樣式的不斷民族化、地域化的過程,就是這種藝術自身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東北二人轉是東北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獨異性與整個東北文化的大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因為任何一種藝術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人類心靈的創造物,可以訴諸人的感覺,是有形之物,在這“有形”的背後,有一個承載“創造”的力,這就是創作主體內在的文化心理積澱。所以每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的出現,都有廣泛、深遠的文化根基。

第一節?二人轉發展現狀

二人轉是在東北特定的土壤滋養下,吸收了東北大秧歌等藝術成分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這種獨特的藝術樣式因兼有歌舞、說唱和戲劇的特點,更因擁有單純的娛樂性、大眾的通俗性和鮮明的地域性等諸多優勢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近30年來更獲得了飛速發展,由原來文化底蘊羸弱的東北民間藝術,發展為以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為平台、各省級媒體為支撐、網絡媒體有專欄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受全國觀眾喜愛的大眾藝術形式。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以劉老根大舞台為標誌的二人轉演出劇場,觀眾爭相觀賞。在傳播二人轉藝術的同時,二人轉藝術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價值。同時,二人轉在“轉”動大江南北的同時,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二人轉呈現出繁榮與萎縮共存的“生態異化”現狀。二人轉如何擺脫自身的痼疾,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展現東北黑土地獨特的文化魅力,發揮其活躍群眾精神生活並推動經濟發展的效能呢?這是我們亟待探討的課題。

當下二人轉經過300多年的發展演變,由原來的“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到當下各路表演取長補短,互相融合,由內容到形式再到演出場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概括起來在以下幾方麵凸顯出來。

一、轉出鄉村,走向城市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二人轉在發展傳承中帶著濃鬱的山野氣息從鄉間地頭迅速地走向了大城市,把黑土地文化帶到了北京、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灣等地,進而“轉”出國境。隨著接受群體的擴大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致使一些市(縣)的傳統二人轉團隊同民間藝人會合,組成新的演出團體向城市拓展,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推動了民間二人轉的發展。東北地區某戲院同200多位二人轉演員簽訂了演出合同,全年隻有除夕之夜停演,劇場與演員的收入都非常可觀。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二人轉事業紅火起來,不隻局限在糊口的底線,更被看成是一種發家致富的項目,開創了二人轉大普及的生動局麵。這使得二人轉從業人數劇增,誰也無法確切地統計出從事二人轉事業及二人轉相關的演藝人員數量。大量具有豐富演出經驗的二人轉民間藝人走進劇場,走進大中城市,他們懂得運用樸素的智慧研究市場,研究受眾,並迅速占領市場。現在到二人轉劇場觀看演出,不隻是東北地區民眾娛樂休閑的方式了,也是一種款待賓朋的方式,更有南方客人和國外朋友直接提出到劇場觀看二人轉演出的要求,這為二人轉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土壤。可以說沒有城市的平台,就沒有當下二人轉繁榮局麵的出現。過去,“萬人圍著二人轉”的現象,那是在農村,是在東北黑土地上,那裏是二人轉的生存之“根”;而現在,二人轉通過城市和媒體等多種渠道走向全國,形成當下中國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

二、轉離田頭,走進劇場

二人轉一直活躍於東北的田間地頭,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這種民間文藝逐漸轉移陣地,由鄉村到城鎮,逐漸拓展演出空間,並且由鄉野的田間地頭走進劇場。在北京、長春、沈陽、哈爾濱等現代化大都市逐漸站穩了腳跟,形成了具有品牌效應的演出陣地,如 “劉老根大舞台”、“和平大戲院”等。同時,二人轉在被許多主流媒體熱捧後,紛紛推出以二人轉為主題的電視節目,如遼寧衛視的“明星轉起來”,黑龍江電視台的“本山快樂營”、“二人轉大觀園”,吉林電視台鄉村頻道的“二人轉總動員”等。二人轉由“江湖”走進“廟堂”,由農村走到城市,過去被人鄙視詬病的鄉野藝術走向了主流媒體,二人轉逐漸被全國廣大群眾所接受。“萬人圍著二人轉,二人轉給萬人看”是當下中國戲劇和戲曲其他種類難以企及的一種文化現象。

三、適應市場,變異轉型

城鎮劇場的二人轉已經不再是鄉野木棚中的二人轉了,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二人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時髦的詞來形容,就是二人轉“轉型”了。這種轉型是進城的二人轉民間藝人自身藝術創造力的一種體現。二人轉藝人大多沒受過專業藝術理論教育,因而也沒有過多的藝術規範與束縛,表演起來十分自由。城鎮觀眾獨特的審美品位、審美需求給了演員表演特殊的製約。有人指責趙本山“劉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轉變了,不是純正的原汁原味的東北二人轉了。趙本山無奈地回答:“演二人轉的正戲長段子,觀眾就坐不住,紛紛離座抽煙或是上廁所,我們不得不改。”這說明,二人轉藝人並非沒有能力唱老劇目、老段子,而是城裏觀眾的需求製約了二人轉的演出,迫使二人轉演出由長變短。今天的觀眾有很多娛樂方式可以選擇,不再像過去那樣被迫不情願地進入劇場裏麵觀看“樣板戲”接受再教育,他們可以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他們喜歡看的節目。你可以指責他們審美情趣不高,卻沒有權利限製他們看或者不看。城裏人用不願意看或願意看的方式決定著二人轉形態的變化。沒有觀眾觀看,二人轉藝人就無法生存; 而要獲得生存,就要盡量迎合觀眾。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二人轉的變化,就會懂得二人轉的新型轉變,其實是城市人思想情趣的情感表現方式,是城市人的思想情趣、審美需要決定了二人轉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