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驅李大釗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一生傳奇而坎坷,多年以來,關於他在絞刑架下英勇就義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真實的李大釗是革命家,又是學者,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革命的進步事業,他用自己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偉大的人格魅力,詮釋了他為拯救中華民族而體現出的大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
父母早逝 熱血男兒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父親是個讀書人,在李大釗出世前就已病逝。母親悲傷過度,在生下他後不到一年半也去世了。李大釗自幼由祖父撫養長大,備受家門期望,3歲開始習字,7歲入讀私塾。
李大釗少年時代,中華民族正處於戰亂動蕩之中: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這些都給李大釗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發奮讀書,夢想著有朝一日能重振中華。多年後,他在《獄中自述》中寫道:“釗自束發受書,即矢誌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
1907年夏天,李大釗考取了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後他東渡日本,入讀早稻田大學。讀書這段日子,國內形勢愈加複雜,先後經曆了辛亥革命、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等一係列重大事件。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加入留日學生的抗議鬥爭,起草了《警告全國父老書》並通電全國,成為著名的愛國誌士。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讓李大釗看到了未來中國的希望。1918年開始,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他利用工作之便,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在《新青年》雜誌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1918年李大釗還成立了“少年中國學會”,毛澤東、鄧中夏、惲代英等一批進步青年聚攏在一起,埋下了共產主義的火種。
辦刊著文 傳播馬列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愛國運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李大釗不僅積極投入其中,還身體力行,四處散發傳單。由他和陳獨秀等創辦的《每周評論》影響巨大,成為引領進步青年思想的風向標。這一年,李大釗發表了100多篇文章,其中,尤以《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最為重要,成為當時係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權威文章。
隨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廣泛傳播和工人運動的日漸發展,組建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鄧中夏、高君宇、張國燾、黃日葵、何孟雄、羅章龍等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之後,李大釗又與在上海的陳獨秀遙相呼應積極籌備建立中國共產黨。關於黨的名稱是叫“社會黨”還是“共產黨”,陳獨秀征求李大釗意見,李大釗非常明確地回答:“叫共產黨。”“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