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浙江省
1.武義縣俞源村俞氏宗祠:處州十縣第一祠
武義縣在浙江省中部,俞源村於元代成村,現在住著俞、李、董三姓。俞氏宗族分為以堂號為標誌的房派,如聲遠堂、逸安堂、萬春堂、裕後堂、德馨堂,等等,獨立性不強,都沒有建房祠或支祠,隻有三個香火堂。三座香火堂前都有一方空地,叫龍頭基,供節日擎台閣、鬧龍燈用。[17]
俞源村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築一千多間。在村口有占地120畝的太極圖,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俞源村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天人合一”的經典遺存,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民俗文化村。
俞氏宗祠位於下水口,七星“鬥魁”之內。宗祠的前身是建於明代洪武七年的“孝思庵”,是俞淶的四個兒子為父所建,後兵焚。明嘉靖年間,俞源有俞大有、俞昭、俞款、俞彬、俞世美五人在朝廷為官,為彰顯俞氏家族的昌盛,重修宗祠,宰相嚴訥還特贈送“壬林堂”大匾一塊。明隆慶元年再次重建。俞氏宗祠三進五開間,共有房屋51間、大小天井8個,占地3176平方米,被譽為“處州十縣第一祠”。祠內雕花戲台“碧雲天”,有“金華八縣第一台”美譽。宗祠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高梁巨柱,歇山鬥拱,規模宏大。宗祠前麵兩旁矗立著五對高大而森嚴的旗杆,代表著村裏科舉的榮耀和文運的昌盛。宗祠大門兩側有一對抱鼓石,從大門開始,宗祠分五個梯級向後抬高:一級進大門、三級進前廳、五級進後廳,寓意“節節高升”。宗祠享堂五間,為明代建築,梁柱粗碩,造作講究,前簷雙櫞出水。[20]
2.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位於中國曆史文化名村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厚吳村起源於宋嘉定十年,已有800年的曆史。厚吳村村西是著名的曆山風景區,有舜帝廟、舜帝井、龍王廟等名勝古跡。厚吳村是以農耕為主的吳姓血緣村落,兼執工商各業,重視子弟讀書。從明代至清代出進士、舉人、郡庠生、庠生、明經進士等約有兩百多人。村落形態完整,房派分支較多。建築裝飾精美,色彩鮮豔。[17]
吳氏宗族在明清和民國初期,造了12座祠堂,現保存完整的有7座。吳氏宗祠是其中年代最久遠、最具代表性的宗祠。[21]
吳氏宗祠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占地約1140平方米。在清鹹豐年間被太平軍燒毀多間,光緒癸巳年重修。吳氏宗祠坐北朝南,總體結構布局分前中後三進二廂,前廳三開間,中廳五開間為三明二暗,東西兩側廂房20間,建築內的大梁、鬥拱、牛腿、雀替、蝴蝶木刻有精美浮雕;柱頭穿枋,檁條金珠彩繪,完整無損。祠堂的中廳正中,懸掛著厚吳氏宗族堂號“敘倫堂”。在宗族堂號的左右兩邊掛有本族祖先的曆任官銜,主要有:九世祖帝公吳康肅龍圖學士;十三世祖吳堅公居左丞相;十五世祖俊三公吳寧,明朝進士,官任刑部觀政;十六世祖英十一公吳磷,明朝舉人,官任河南衛輝府同知;十七世祖恭行九經公,明朝嘉靖進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二十一世祖吳時來公任大中丞等。在廂房外側回廊四周懸掛“進士”“大中丞”“左丞相”“龍圖學士”等匾額一百多塊,顯耀門庭,激勵後人。
吳氏宗祠中廳東西兩壁“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是“庚子、辛醜並科恩榜舉人”吳雲憲,在光緒癸巳年大宗祠重修完全竣工時所書。當時續修宗譜完成,吳雲憲已71歲,用掃帚蘸墨直接寫於壁上。
吳氏宗祠是一塊活字碑,凡是宗族裏的行善者或是行惡者都要被記錄其中,凡是考取功名的皆要紅筆標誌,以示區別;現在考上大學的還用紅筆記錄其名字。功德顯著的,在鄉黨裏代代相傳,子孫引以為傲。[20]
3.明代風格童氏大宗祠:靈山秀水隱前童
前童村最主要的童氏大祠堂,位於村落主要商業街南大街上,建於明洪武十八年。總平麵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正門、戲台、天井。東西二廂及正廳,是封閉的四合院。門口設立兩組旗杆架,正廳共三間二弄,梁與枋素麵,不施油彩。前後梁柱之間交結點用丁頭拱連接撐托,柱子為從上而下有收分的俊柱,柱頭有卷殺,均施有座鬥,柱礎為圓鼓形,磉盤為覆盆式,是典型的明代風格。宗祠中的戲台1962年改造,向南推出6米,原來為五鳳樓的形狀,名為“五鶴朝天”。因前童村較為偏僻,童氏宗祠的建築風格具有比較顯著的明代特點,在全國已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