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籍所載都是古代漢語,不掌握古漢語基本知識,則很難發掘祖國醫學寶庫。古漢語不同於現代漢語,特別是古漢語中的異讀字更往往成為人們閱讀古醫籍時的攔路虎,而古漢語異讀字又有古今字、同源字、通假字、聯綿字、同形異音字之分,如何識讀?怎樣在具體語境中為某字正音定義?誠非易事。作者從發生學的觀點來探討各類字的成因,多有灼見,可以對各類異讀字的辨識給人以明確的概念,並介紹了各類字的識別方法,見解獨特,審音定義精確,充實了中醫古籍訓詁的基本內容,開辟了中醫訓詁學的新途徑,為學中醫者讀懂弄通古醫籍提供了具體方法。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根據古漢語的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來辨別詞義,便是因聲別義法,對古漢語的同形異音字多適用此法。一般人對四聲容易辨別,卻難於正音定義,即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某字究竟讀哪一聲?如何釋義?是頗費思考的。例如《素問·五藏生成篇》:“五藏相音,可以意識。”王冰於“相”字無注。張介賓注:“相,形相也。”(《類經》卷六第三十四)吳崑注:“相音,五藏相為循環也。”(《吳注黃帝內經素問》)於鬯按:“五藏相音,謂五藏相背也。”(《香草續校書·〈素問〉一》)張誌聰注:“五藏之相合於五音,發而為聲,可以意識。”(《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張介賓釋“相”為形相,吳氏、於氏、張氏把“相”字作平聲讀,未必符合經文作者原意。今又有人把“五藏相音”理解為“關於五髒的自發性聲音。”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作者認為“相”的本義是仔細看(《說文·目部》:“相,省視也。”)應該讀去聲(xìɑng象),可引申為審察。《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意者,度也。”(《荀子·賦篇》“請測意之。”楊倞注)度(duó),推測。經文的原意是,用審察病人聲音的方法可以推測識別五髒的病變部位。這樣理解,文理醫理皆通。
古文以聲為主,古人用字尚音。讀古醫籍時應知因聲求義法,所謂因聲求義,就是利用諧聲(音同或音近)關係,不拘牽文字形體,根據具體語言環境來探求某字的音義,對古醫籍中的古今字、同源字、通假字、聯綿字等多適用此法。而通音理、據明證則是因聲求義的先決條件,“音”指的是上古音,“證”指的是古代文獻及訓詁資料,無證不立。
作者引用大量的文史資料和古代訓詁資料證明通假字不是錯別字,它是古人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的一種用字現象,是當時社會約定俗成的,為當時的人們所接受和當時的專家學者所認可的,字有定例。錯別字是個人發生的偶然的或常犯的書寫筆誤,是被當時人們認為不正確的字,或是後人輾轉傳抄或翻印古籍所造成的筆誤,隨人而異,沒有定例。這是字的正誤問題,不是什麼通假。不能把錯別字當成通假字,也不能把通假字當成錯別字來勘誤。識別通假字與錯別字,古代訓詁學家還有一套專門的術語。段玉裁說:“當為者,定為字之誤、聲之誤而改其字也,為救正之詞。形近而訛,謂之字之誤;聲近而訛,謂之聲之誤。字誤、聲誤而正之,皆謂之當為。凡言讀為者,不以為誤;凡言當為者,直斥其誤。”(《周禮漢讀考·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