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胃病要靠養,會養就一定會好

慕名而來的患者初次和我見麵時常常會說:“沒想到您這麼年輕。”其中不乏恭維的成分,但和同齡人相比,我確實顯得年輕。為什麼呢?不是因為我長了一張娃娃臉,也不是我用了什麼高級的化妝品,更不是我養尊處優或者整天在健身房裏揮汗如雨。事實上,我跟大多數上班族一樣每天端坐,工作比一般人都更勤奮,有時候還要值夜班。歸根到底,是我的專業知識幫我養出了一個健康強壯的胃。

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子會跟我討教駐顏之術,我也會跟她們說:“把胃養好。”這不是在忽悠她們,因為胃健康了,美麗才能自內而外地散發出來。女孩子一定要在35歲之前把胃養好,否則等到胃經氣血衰退的時候,會迅速衰老。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女人過了30歲就比男人老得快呢?因為女性本身就容易氣血不足,年輕時還可以勉強支撐,等到年紀漸長,氣血嚴重不足從而影響到胃經功能時,就會早衰。這時候,往臉上塗再多抗皺的護膚品也沒用。

有人會問:“胃真的那麼重要嗎?”這句話我能理解,一來人人都會強調自己專業的重要性,所以這種質疑很好理解;二來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裏,和肝、腎、腸等器官相比,胃就像是一個大口袋,既結實又笨拙,似乎沒什麼大用處。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中醫裏,我們把胃稱為“水穀之海”“太倉”,它是三焦中的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雖然它的主要作用是“主受盛飲食”,跟肝腎比有點“自慚形穢”,但“五髒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來看,胃的作用一點都不容小覷,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髒腑經絡的樞紐,被稱為“後天之本”。人體精、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離不開我們吃進肚子裏的食物。更準確地來說,都取決於身體消化掉的食物。而胃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胃氣的盛衰,直接決定了我們身體抵抗力的強弱。所以,“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對胃的健康,我們怎能不高度重視?

雖然我是醫生,可我一點都不希望大家找我看病。《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我並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治病的“下工”,而是想要像傳說中扁鵲的大哥那樣,做一個在病情發作之前就能給人治病的人,讓患者在診療前後都沒有什麼感覺。

可是實現這個願望有點難,不是我自身的原因,而是胃病似乎已經成為都市中的流行病了,這年頭,從孩子到老人,我很少見到有誰的胃一點毛病都沒有的。麵對各種食品安全問題,我們需要一個更強健的胃,可事實恰恰相反,我們的胃越來越脆弱,越來越不堪一擊,這種情形真的很讓人痛心。

為此,作為一名治療胃病多年的醫生,我深感有必要談談養胃這個問題。在我看來,胃病要靠養,會養就一定會好。其中,“會養”十分重要。我在門診中常常會見到這樣的患者,他們聽信一些民間的俗諺和土方,以為照著做就是在養胃了。倒不是說這些土方不靠譜,而是說,養胃它是個係統工程,東一錘子西一棒子的方法隻能治標,治不了根。養胃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心態情誌等方麵關係密切,會養胃的人,也一定是在這幾個方麵都做到位的人。

不會養胃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得攜帶胃藥與胃痛、胃酸、胃脹做鬥爭;而會養胃的人,隻要認真養上百日,就能去病根。

那麼,在各種新鮮養胃理論層出不窮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養胃呢?

一般來說,會有一些大家都認同的理念,比如:早餐一定要吃,而且第一口食物要溫熱;怎麼吃比吃什麼更重要,一定要細嚼慢咽。哪怕你做不到三餐規律,也至少要做到這兩點。根據我的經驗,這是養胃最關鍵的方法。

在任何學科領域,我們永遠不可能掌握真理,隻是在盡可能地無限接近真理。在學術界,關於怎樣養胃,除了這些無可爭議的原則之外,也存在很多不同意見的觀點。為此,我不僅會給大家介紹養胃的方法,同時也提供這樣做的理由。我相信大家的判斷力,更相信你們是生活的有心人。衷心希望你們的胃,能和我的一樣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