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拖延症”是一種文藝病(1)(1 / 3)

第一節 有種快樂的代價叫拖延

你是一個拖延症患者嗎

在微博上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那些在微博上喊忙的其實都不是很忙,真正忙起來的時候你連上微博的時間都沒有。”

看了這條微博,是不是有一種被一箭射中了膝蓋的感覺呢?生活在現代的都市人,往往都患有一種病——星期一綜合征。在他們眼中,星期一就是最嚇人的恐怖片。因為每到周一來臨的時候,就意味著要和拖延了一個星期的各種事情決戰了:

“啊啊啊!報表還沒有寫完啊!”

“交專欄、交稿子、交選題報告……”

“畫版麵、寫一周計劃表、寫上周總結……”

“打電話、寫報告、整理座位……”

如果再配上一段吐槽+埋怨的微博或者心情,在下麵的評論大多也就是“我也是這樣”“我也是這樣”“我也是這樣”——隊形相當整齊。

上麵的情形你可能一點兒都不陌生,也許看完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周一,你就在做著這樣的事情。

我常常會把一件需要我們去做的事情一拖再拖:一份剛剛開了頭的E-mail,想寫給許久不見的新婚好友,卻永遠是處在一個打草稿狀態;一次計劃了3年的辭職旅行,進度卻永遠停留在留意特價機票上麵;一張亂到可以捉迷藏的桌位,從入職那天就暗暗發誓要徹底整理一番,結果到離職那天還沒有整理;明明6個小時後就要起飛飛往另外一個城市,結果拖到最後一刻才匆匆忙忙地收拾行李,風風火火趕往機場……

如果你也經曆過上述的情形,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是一名拖延症患者了。

痛並快樂著的拖延症

拖延症這個詞源自拉丁單詞“Procrastinatus”,意思是“遲到的明天”。

1991年,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在一篇題為《拖延與順從》的論文中描述了他的拖延症病史——這位科學家需要把他的一些私人物件從現在旅居的印度寄回美國,因為印度的快遞公司晚上並不接收快遞任務,於是他就決定晚點兒寄,結果日複一日,這一拖就是8個月之久。“在這8個月的時間裏,每天隻要一到了晚上,我就會想起Oh,my god!(我的老天爺啊!)我又忘記寄快遞了。但是我隻會沮喪一陣子。因為我會在心裏想明天一定還可以做這件事情,於是8個月過去了。”這篇論文引起了轟動,於是“拖延”這個詞開始正式進入到大家的視野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有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就是寧願賴在網上、賴在窗戶前麵、賴在床上也不願意去完成這件事情。而且常常會很享受這樣一個拖延的過程,因為拖延也就意味著“一件事情被推遲或者取消了”。

但是要知道,這樣一個痛苦的拖延常常也伴隨著快樂。比如商場過季打折,一個拖延症患者可能就在拖延和選擇恐懼裏錯過了,然後就避免了一場還卡債的“浩劫”;再比如你想和情人翻臉,結果一拖再拖,你們就在時間裏互相包容和諒解了。這樣的奇跡還有很多,要知道,我們養成任何一種習慣都需要快樂時間,拖延症也是如此,如果拖延症一直是個痛苦的過程,那麼這樣的拖延症也就不能完成了。

拖延症患者常常樂此不疲地周旋在這樣的狀態之中,一麵信誓旦旦地說著:“我拖延,我懺悔;我拖延,我有罪。”一麵像一隻沙漠裏的鴕鳥一樣把腦袋埋進沙子裏。但是這種自欺欺人的拖延症卻讓很多人甚至連給手機充電這樣的小事都不想去做。

拖延症患者經曆了無數次的掙紮與投降後,隻能在自怨自艾裏默默地接受自己有拖延症的事實。

別讓拖延拖垮了你的生活

當然,拖延症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絕症,往往一個拖延症患者會有一個發病周期。

從最開始的滿不在乎到最後的後悔莫及,從有時候的“沒關係,我還有睡覺的時間可以利用”到最後的“就算預支明天的時間也做不完”。

拖延症患者往往有說不完的理由,為了拖延,各種千奇百怪的思想都會被開發出來:清理冰箱裏的食物、睡覺、購物、看小說、寫網絡日記、發呆、幹瞪眼、下載音樂或電影、帶著電腦去咖啡館發呆、畫圈圈、去花園散步……不得不承認,拖延病患者都是富有創意的“藝術家”。或者,我們不妨借用一下托爾斯泰的經典句式:“不拖延的人都是一樣的,拖延的人各有各的拖延風格。”

再說一個身邊朋友的故事:

我有一個拖延症很嚴重的朋友,他是個作家,在編輯界是個出了名的拖稿大王,人送外號“獨孤拖稿”。有一次,我實在看不下去他過那種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要關機、失蹤、不敢出門的拖稿生活,於是自告奮勇,成了他的拖延症主治醫師。

剛開始,他的心態還是很好的,把今天需要完成的東西一一羅列出來,比如吃飯、洗澡、收拾房間、出門買菜、寫稿1—寫稿2—改稿1—改稿2、讀×書、查郵件、學烘焙、給貓咪換貓砂、給浴缸換水。

但是事情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簡單,馬上就浮現了第一個問題——先做哪一個?

於是半小時過去了,他還在糾結是先查郵件還是先收拾房間,足足發呆了半個小時才作好決定。

最後他用了2個小時看完了一本書的前半部分,用了30分鍾洗了個澡,然後再用6分鍾穿好衣服,用19分鍾泡好咖啡查看郵件,最後用一個小時收拾好房間,順便抽時間和我這個監督人探討了一下這次行動的一點兒心得和收獲。

過了許久,我還是偶爾能聽到這位朋友因欠稿被編輯奪命連環18Call的消息,看來,拖延症並沒有完全遠離他的生活,他就像一個遲遲不肯開工的工頭,最後因為幾根柱子拖垮了自己的房子。

但是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能得出一些經驗。

第一,別讓自己猶豫太久。大多數的拖延症都伴隨著選擇恐懼症和強迫症,就像我的那位作家朋友一樣,總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的選擇上耽誤了很多時間。在這個問題上我給他提了一個方法——用最古老的抓鬮方法決定事情的源頭。這樣一來,不僅節約了時間,還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天意”,讓你對你的選擇無法抱有猶豫。

第二,完美主義不能當飯吃。不要指望地板上會一塵不染,再幹淨的地方也會在不久之後沾上時間的微粒,而你如果隻糾結在一塊大黑板上的白點,那麼相信你永遠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第三,“戰拖”是一場持久戰。就像我文中的朋友一樣,養成拖延症已經不是兩三天了,當然治好也是一個長久的事情。不過好在國內沒有出台有關拖延症的相關法律,不然我的朋友就會像拖稿被扣稿費一樣變得非常鬱悶。

拖延作為推遲執行任務的行為,本身就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方法。都說焦慮和拖延是一對難兄難弟,這種焦慮大多來自作出決定或開始、完成一項任務;但在拖延過程中,大多數拖延症會處在一個既快樂又擔心的狀態之中,心中有個聲音在喋喋不休“你知道你不該這樣做”,出於個人的壓力、擔心引起別人失望的自責以及個人效率的降低——這些感覺綜合起來,往往又加劇了拖延和情緒焦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過,好在一定程度內的拖延行為仍屬正常。但是,長期的拖延則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調的一個表現。

對於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來說,拖延症就像一地的野草,你以為你昨天已經把它連根拔起、讓它斷子絕孫了,但是到了第二天,它還是會“春風吹又生”般地瘋狂生長,而我們的時間就會在這樣的反複裏一點點地沒有了。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高效起床:讓效率陪伴你一整天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很多都是晚睡晚起,更多人是晚睡,想晚起,但是無奈之下,卻一定要早起——我們今天來分享幾個讓你高效起床的方法,起床沒有那麼困難了,生活也就不用覺得那麼悲劇了。

高效起床法則之溫柔喚醒法:

我們的睡眠是受光線、聲音和空氣等很多因素影響的,大部分人在接受到明亮光線的時候,就會自動離開睡眠狀態。我們可以把窗簾換成薄紗等可以讓光線直接透進室內的材質,清晨的陽光灑向大地的時候,也會順便灑進我們的房間裏,伴著陽光蘇醒,實在是溫柔極了。

高效起床法則之鈴聲激勵法:

俗話說,千萬不要把你最愛的歌曲當做起床的鬧鍾,因為你會因此恨透了它。鬧鍾鈴聲是破壞我們春秋大夢的一個討厭家夥,怎麼樣讓鬧鍾能夠可愛一點兒,甚至對我們有激勵作用呢?可以選擇莫紮特的協奏曲或者舒伯特的小夜曲之類節奏明顯、曲調舒緩的古典樂曲作為鈴聲,可以讓鬧鈴顯得沒有那麼討厭,還可以自己錄一段未來實現的目標或者人生的理想,每天在自己的夢想中醒來,也算是接著睡夢繼續做夢了,心理落差也沒那麼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