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1 / 1)

很幸運,我的職業與愛好基本吻合,一直從事與文字相關的活兒。

文字,宛若一位終身老友,始終伴我左右,在我歡欣的時候,在我鬱悶憋屈的時候,在每一個如水般平靜也平淡的凡俗日子。讀與寫,是我的兩種常態。排除工作的要求,我也會隨時保持這兩種狀態,不為什麼,就是喜歡,喜歡久了就成了習慣。

對於喜歡的東西,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本能的善待和敬重。對於文字,我也不例外的有一種敬畏。從小,奶奶就叮囑我,寫了字的紙不能亂扔亂撕。文字,在我心中,不說擁有“藏之名山,留諸後世”這樣的分量,至少也應該力透紙背、擲地有聲。感情在筆尖自然流淌;思想在筆下熠熠生光。文字是智慧,是心血,是精華。所以,一般不敢輕易落筆,仿佛有種精神潔癖,總是擔心詞不達意,或是寫出來的東西像說出來的話語一樣,有某種程度的失真。就像現在我正在寫的這篇小文。寫之前,我在這個悶熱的下午,在不寬敞的屋內忍不住地走來走去,腦子裏翻湧著許多零碎的詞句、情感和記憶片段,卻茫茫然不得要領,不知如何下筆。

光陰的故事,每人都有,感觸各不相同。不外乎是外表風光、內裏滄桑,回憶起來溫馨感傷。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前幾年。

那時芋頭(兒子的乳名)尚小,芋頭爹在浙江的一所高校任教,我在安徽的一家都市早報做新聞。按照當時報社記者開玩笑的說法,我是一枚準單親媽媽。忙亂是必須的,但大部分的時光還是多姿多彩、溫暖快樂的。我和芋頭像春天裏的植物,積極向上,拔節生長。看書、行走,社會生活、內心世界,新聞、文學,芋頭的成長、自己的思考,這些都是這本光陰故事裏的關鍵元素。“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點點滴滴,當時難以覺察,隻有隔著一段光陰,才發現一切都在悄悄地改變,沒有永恒不變的狀態,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情懷。就像三年前告別新聞生涯,開始出版人的生活。或者像現在,即將揮別住了十多年的市區老屋,陪伴芋頭開啟他人生最為關鍵和忙碌的高中時代。

改變是人生的常態,而我們,隻有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安寧,然後懷揣理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每一段光陰裏釋放自己的潛能,做最好的自己。

且行且珍惜,本來這個短句還是挺準確地表達了現代人的心理,隻可惜這一句式被網民們調侃得不像話。

感謝文字,總是在光陰節點上,為我留痕,讓我回望人生時有跡可循。

當光陰遠去,桃花不再笑春風,往日模糊,唯有文字鮮亮。

特別鳴謝,長江文藝出版社王虹副社長和我的責編——尚未謀麵的方瑩姑娘,是她們付出的智慧和辛勞,讓這些文字得以清雅呈現。

張堃

2014年6月29日於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