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可道非常

在中國,孔子首倡“龍德”之說,雲:“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盛讚道:“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所以後世又將道家學派稱為“猶龍派”。我寫作《道德經的光亮》,就是希望找尋到如龍行雲端的光亮,因為大道的光亮會指引我們得到豐盛的生命。

【經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是可以知道的,但不同於尋常之道。名,是可以成就的,但不同於尋常之名。無,是天地的創始者;有,是萬物的孕育者。所以對於無,我們通常要認識它的奇妙性;對於有,我們通常要認識它的有限性。無和有的本源是同一的,隻是名稱不同,無和有都很玄奧啊。玄奧啊玄奧,一切的奇妙都是從這裏來的。

樹立信心

老子是智慧之王,他的智慧超越時空而不朽,曆久而彌新。老子更希望人們都能像他一樣擁有智慧,通曉真理。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一開篇就要我們樹立兩個大信心:一是道可道,二是名可名。

什麼是道?老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麼?這是人們一直在追問和關心的一個問題。

道是一個涵義非常豐富的概念。道是立體的、生動的、活潑的。老子《道德經》五千言所圍繞的主題就是這個“道”字。老子花了五千字的篇幅就是希望從不同角度、不同的側麵、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領域將這個“道”字講清楚。而我寫作這本書,對《道德經》進行新的翻譯,將其翻譯成現代通行的白話文,又對《道德經》的經文進行逐段理論聯係實際的理解,找尋思想的光亮,所希望達成的也是這樣一個目的。

鑒於“道”這個概念特有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我並不準備在本書的開篇就對“道”進行完整定義或解釋,因為這樣做是困難的、不合理的,是不符合“道的。“道”的真實性和奇妙性需要你我用一生去體悟,最起碼你需要看完本書。

不過,在這裏我也需要對“道”的某個側麵進行初步定義。我想,大家不在初次見到這個“道”字的時候將其理解為“道路”和“真理”。因為這樣做非常貼近“道”的本來意義的,而且能夠盡快讓我們的思維進入狀態。

幸運的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第一句話就給了我們一個充滿信心和鼓的肯定性說法,那就是——“道,可道”,也就是說,道路是可以通達的,真是可以知道的。

我想,我們應該感謝老子,因為老子首先就給了我們信心。事實上如果對於“道”沒有信心,如果你認為道路是不可以通達的,真理是不可以認知的那麼,很顯然你已經陷入了“不可知論”的泥潭。在這種情況下你確實是很難解“道”的,你也很難讀懂老子,你甚至窮盡一生也無法走進老子奇妙的思王國。

而且,如果你堅持對於“道”采取“不可知”的態度,那也會影響我們進步深入地討論“道”,因為我是按照“可以知”的方法論來撰寫本書的。

老子為我們樹立了對於“道”的大信心,緊接著又要我們樹立一個新的大心,那就是“名,可名”。

你看,大家又要提問題了——“名,可名”,究竟什麼是名啊?在這裏,我覺得大家是不妨將“名”理解為“功名”的。因為老子在後文講了“功成名遂”。學道、修道的目的是什麼?在個人而言就是要長生久視,健康、快樂、長壽;在國家而言就是要長治久安,讓國家富強,民生安樂,而且長久繁榮,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就是道家以至道教所求的功名。

幸運的是,老子對於這一目標的達成又再次給予了肯定的表述。老子講“名,可名”,意思是說,功名是可以成就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