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高速發展的美國經濟(1 / 2)

英國人使用機器來降低工資,而在美國,機器意味著提高工資和縮短工作時間。

——(美)W·C·斯坦德曼

內戰結束後,美國加快了工業化的腳步,經濟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1860年代初期的美國,基本上還是一個經濟上依附於歐洲的農業國。但是,到了1890年代末期,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躍居世界首位,並且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經濟形態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內戰期間,1862年5月20日,林肯政府頒布的《宅地法》對戰後美國經濟的起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在經濟上迅速地展開了廣大的西部疆域,吸引眾多人口大舉西遷,形成了大批的西部宅地農場主,既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糧食,又極大地延展了國內市場,使整個的美國經濟體得以快速、成倍地放大。其次,還直接地推動了美國工業的迅猛發展。美國政府對各家鐵路公司和土地投機公司饋贈了大量的土地,這些贈地被大公司高價轉手零售,由此獲得的巨額資本金又被投入鐵路鋪設或西部礦山開發,或者轉而投資於東部的製造業。

同樣也是在內戰期間,1864年2月25日,聯邦國會通過了《國民銀行體係法》(Act of National Bank System),使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通貨,初步建立起一體化的金融體製。此前,美國各地濫設私立銀行和州立銀行,致使通貨混亂、儲蓄缺乏保障、信用不良、金融不穩。此後,大多數州立銀行均轉變為由國會頒發執照的國民銀行,使金融市場逐步穩定下來。1869年以後,美國銀行的資本積累率高達每10年45~60%的增幅,吸收外國資本也從1869年的15億美元增至1897年的34億美元,有力地緩解了美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資金短缺。

1860年以後,聯邦政府又將外貿關稅大幅度提高,並長期保持高關稅壁壘,排斥歐洲工業品的競爭,扶持民族工業占領國內市場。同時,拆除各州之間的貿易壁壘,鼓勵國內競爭與商品的自由流通,提升國貨的質量與國際競爭實力。1879年以後,美國國際貿易開始以順差為主,並且出現了農產品和原料出口下降、工業品出口上升的貿易結構變化;說明美國經濟已經開始擺脫對歐洲工業的依賴,轉而逐漸形成自己的工業體係。

另外,1864年《移民法》(Immigration Act)通過後,大量的青壯年移民源源不斷地湧進美國,平均每年37萬人之多,到1900年時累計吸納新移民1300多萬人,使美國人口從1860年的3150萬人猛增至1900年的7600萬人,超過了當時的主要歐洲大國,既為美國經濟儲備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也為美國經濟的國內市場容量和對外經濟擴張準備了巨大的潛力。

同時,聯邦政府還對工業技術的自主研發與國外引進傾注了不懈努力。1880~1900年間,美國專利局每年簽發的技術專利特許證書都保持在1.5~2.5萬件。1883~1900年間,美國每年簽發給外國人的專利證書也在1200件以上,積極地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完備而又高效的專利製度保障了美國工業技術的快速進步,不僅不落後於歐洲,而且在許多領域引領世界之先。尤其是以電力為代表的一係列新興工業的崛起,使美國在19世紀末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同時,又率先展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