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巔峰之上(9)(2 / 3)

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圖像表明,在被試遊戲的全過程中,大腦中的快感中心一直處於休眠狀態。而另一個被稱為“後顳上溝”的部位卻一直保持活躍。這個部位是大腦中的“利他中心”。那些慈言善行的內在驅動力就來源於此。慈善給人帶來的快感也是源自“利他中心”的“犒賞”。

對金錢的追逐會激活快感中樞。但喬布斯終生不熄的動力顯然不是來自於此。他對金錢的興趣並不濃厚,他雖然是個億萬富翁,但卻不住豪宅,不雇保鏢,不好美食,不喜奢衣。他在錢上對員工一直很吝嗇,實際上他對自己也很吝嗇。他擁有巨大的股份,主要不是為了占有財富,而是為了確保控製權。他索要巨額的期權,主要也不是為了攫取錢財,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

他很早就開始禪修。禪修並沒有改變他的個性,反而讓他放縱個性。禪修也沒有讓他安靜下來,卻讓他早早地開始思考生命的本質與價值。在印度朝聖的時候,他隱隱約約地領悟到:“也許托馬斯·愛迪生對改變世界做出的貢獻,比卡爾·馬克思和尼姆·卡洛裏·巴巴兩個人加在一起還要多。”後來,當機遇降臨到他頭上,或者說當他抓住了機遇時,“改變世界”就成了他的終身夢想。他將所有的智慧與精力用於盡可能地壓榨、發掘科技所蘊含的價值,並讓其惠及眾生,這就是他改變世界的方式,這也是他最大的利他行為。或者說,“改變世界”的念頭就像是一種作用於“後顳上溝”的毒品,讓喬布斯終身上癮,沉溺其中。

喬布斯展現於外的行為極度自私,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這讓他罵名滿天下。但吊詭的是,其深藏於內的驅動卻是截然相反的“利他動力”。他終生不熄的奮鬥之火,帶給他最大的興奮與滿足,不過是“後顳上溝”的“犒賞”罷了。正是這樣的獎賞,讓他不斷地改變著世界,也讓他戰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自私、他的冷酷、他的控製,都不過是他實現夢想的方式罷了。

不幸的是,那一天也到來了。

2011年10月5日,蘋果公司發布了iPhone4S。喬布斯蜷在家中的床上,通過視頻連線觀看了整個發布過程。第二天,他在家中溘然而逝,終年56歲。

這一次發布的iPhone4S被廣大的蘋果粉絲理解成“iPhoneforSteve”而受到熱烈追捧。第一天就被預定了超過100萬部,成為蘋果公司曆史上最為暢銷的手機。

一切都結束了。也許,最壯美的人生就該是在高潮處戛然而止!

不過,結束即是開始。在他的生命逝去的那一刻,他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心理感悟:自私與無私其實是一個完美而不可分的整體。

60哦,還有一件事……

哦,還有一件事。

這是喬布斯的慣用“伎倆”,我們也照虎畫貓來一下。

為什麼喬布斯在人生的前期屢屢失敗,卻能在生命的最後10年,接連不斷地推出iPod、iPhone、iPad這些驚豔全球的神器而獲得空前絕後的成功呢?

喬布斯將自己的成功(或者說蘋果的成功)歸結為“站在科學與人文(藝術)的交彙處”的緣故。他多次在演講幻燈片中用人文街和科技街交彙的畫麵作為結果。他也曾經這樣說過:“蘋果的基因決定了隻有技術是不夠的。我們堅信,是科技與人文的聯姻才讓我們的心靈歌唱。”

錯了,錯了。

就連喬布斯自己也沒有真正搞清楚他自己,可見自我認識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在喬布斯潛藏的世界觀裏,科學與人文(藝術)的關係絕不是平行、平等的。它們的關係是等級森嚴的隸屬關係:人文是君,科學是臣;感性為王,理性為奴。藝術與感性是高高在上的“暴君”,以絕對的優勢淩駕於身為“奴隸”的科學與理性之上。所以,喬布斯才會像無可理喻的瘋子一樣,極其不近情理地提出取消一切從既有技術來看絕不能取消的東西,並極盡苛求地提出既有技術還無法滿足的用戶體驗。若非如此,這個世界上絕對不會出現iPod、iPhone、iPad這樣的神器。這才是喬布斯能夠成為喬布斯的終極秘密。

當科技的發展水平無法與喬布斯的藝術標準匹配時,他不可能成功。因為他源於極端藝術與感性而提出的種種設想很難得到完美體現。

比如,他一定要拿掉機箱裏的風扇,但當時的科技還做不到這一點。所以,麥金塔甚至要配上一個利用對流吸熱的煙囪,才不會讓機箱熔化。但是,後來他重歸蘋果後開發的立方體電腦就真的實現了無風扇,因為這時候科技已經能夠提供全新的對流吸熱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