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認為,人的生命包括肉體和靈魂(精神)兩個方麵。他將人的肉體與靈魂分開來設想,說人死可以說是肉體消失了,而靈魂猶在,隻是靈魂通過不同的形式永遠存在著。因此,即使人死,所有一切物質的東西都終將留在現世,是你所帶不走的。隻有靈魂,是你唯一可以帶走的。這樣,就應該把美好的東西與靈魂一起帶走,從而使自己的心變得純潔。因此,要想讓自己的靈魂變得美好,人就需要一生的努力,盡自己的一生來修煉自己的靈魂,使其在最後關頭不帶一絲瑕疵。稻盛和夫說:“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幸運與災難,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可看作是上蒼對我們的考驗,是上蒼給我們的‘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機會。因此,我們要由衷地感激。”
稻盛和夫這一觀點雖然帶有某種宗教色彩,卻奠定了他堅持“利他經營”的思想基礎。他認為隻有抱定這樣的人生目的,人生的每一刻才能活得充實,活得精彩,才能把自身的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讓事業獲得持續成功,才能讓自己和他人幸福快樂。
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人滿腹牢騷,抱怨不停。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人不少,不光是員工,還有很多管理人員。
很多人都發牢騷說,工作忙,事情多,任務一個接著一個,感到負荷太重,不堪承受,於是大發牢騷:“一天到晚,沒完沒了,研究不出成果,真叫人受不了。”這些人往往工作不用心,粗枝大葉,重複性差錯不斷發生,領導批評得嚴厲一點,或者受到懲罰,就覺得受了一肚子委屈。
有的人發了一通牢騷之後並沒有平衡自己的心理,而是把不滿情緒一直掛在臉上,幾天都精神不振,這就更不應該。本來發牢騷就是轉嫁自己的心理危機,心中的不滿變成了怨言,讓別人去承受,忘記了自己的責任。甚至有一些管理者,在自己的下屬麵前沒完沒了地抱怨,勢必把“低調情緒”傳染給他人,長久下去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不得而知,但影響必然是負麵的。
從上到下,領導者與員工都處在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更沒有工作的積極性,這自然會影響工作效率,也很難獲得好的工作成果。
所以,良好的心態很重要,而良好的心態是內心修煉的結果,可以使人內心平靜。一個人在工作、生活當中,麵對的事物太多太多,每個人都期待成功,希望自己成才、有出息,這就需要麵對苦和累的考驗。即使麵前有極大難題,都要以一顆平和的心去麵對眼前的一切。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並不總是有陽光沐浴。因此,要學會內心沉靜平和,使自己保持清醒。
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是一個工作區域的關鍵人物,很多眼睛都在盯著自己,所以領導者的言行是舉足輕重的,既可以積極地影響他人,也可以消極地影響他人。在這個時候,領導者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效地控製自己的言行,以積極的方式影響自己的團隊,不僅對工作有利,也有利於個人的成長。相反,遇到一點困難和壓力,就產生消極情緒,很可能導致意誌衰退,人格力量降低,這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要修煉內心,讓自己心態平和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稻盛和夫說,自己從年輕時起,就習慣在枕邊放上幾本有關哲學和宗教的書籍,不管多晚回家,每晚臨睡前都要翻閱幾頁。
“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品性。我每天都堅持學習聖賢們留下的教誨。讀書時,我常深受感動,不能抑製,以至無法往下讀。在打動我的句子下麵畫線,反複體味,有時讀一頁要花上三四十分鍾。”
稻盛和夫認為讀書可以讓人對世間萬事有所領悟。他說:“我想,閱讀不隻是為了得到樂趣,我們更應該以閱讀來提升、激勵自己,同時應該養成找好書、讀好書的習慣,認真地從中汲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