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已經生活在了這樣一個世界裏:你發出的每一個聲音,都有人在聽;你做出的每一個動作,除非是在黑暗中,否則都有人在仔細觀察。”這是英國作家喬治·奧維爾在20世紀40年代末所著小說《1984》中的一句話。
監聽、監視、監控,這一係列的事情曾頻繁地出現在小說以及影視劇中,但2013年6月,一個名叫愛德華·斯諾登的年輕人卻將這一切赤裸裸地呈現在了我們的現實之中。斯諾登將深藏於美國政府背後的“棱鏡”計劃展現在了世人麵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涵蓋全球的竊聽網絡。世人頓時驚覺,原來在信息世界裏,美國也一直孜孜不倦地推行著它的“霸權主義”。
早在多年以前,好萊塢的銀幕上就出現了各種類似“棱鏡”計劃的間諜題材,將美國的情報機構“黑化”成為完全不尊重人權與隱私的“信息盜竊者”。
如今,人們卻不禁感慨,好萊塢的導演們確實具有敏銳的目光,早已看透了政府藏在黑暗裏的臉孔,才在銀幕上一次次地預言了斯諾登式的現實故事。
也許正是由於好萊塢的孜孜不倦,美國的情報部門在眾人眼中並不陌生,尤其是在影視劇中以高頻率出現的美國中央情報局與美國聯邦調查局。
一直以來,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國中央情報局便是美國最神秘的間諜大戶,但凡是被揭露出來的與美國有關的間諜活動,無一不扣在了中央情報局的頭上,有時也讓中情局有苦難言。直到斯諾登的出現,才終於扯開了美國情報界最神秘情報機構——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麵紗。
一份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在美國,最有權勢的情報人物無疑是國家安全局局長,而並非中央情報局局長或者聯邦調查局局長。”事實確實如此,一直被認為是美國情報大戶的中央情報局實際上對美國情報機構全部活動的控製率不超過15%。
那麼,這個被斯諾登以及“棱鏡門”事件推到聚光燈下的神秘機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部門呢?
美國國家安全局簡稱“NSA”,由於其神秘的存在,一直被人戲稱為“NoSuchAgency”,即“沒這個局”。自成立之後,國家安全局一直處於高度保密狀態,無論是報紙還是雜誌都極少刊登關於它的消息,甚至在政府內部,也並非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存在。莫斯科的《文學報》就曾這樣評論過它:“美國情報人員的嘴巴實在太嚴了,他們從未提到過國家安全局,甚至從他們的表情中也難以察覺到這個部門的存在。”
這樣一個幾乎不為人知的部門,卻堪稱全球最大的“情報工廠”,它所擁有的雇員超過16萬人,它所編織的偵聽網絡幾乎覆蓋全球,它的間諜活動每小時至少耗資100萬美元……它仿佛擁有千裏眼和順風耳,無論你躲在哪一個角落,隻要它想知道你的消息,它必然就會知道,但你卻永遠看不清它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