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三線或者四線的小鎮姑娘,典型的八零後,好像小時候家境尚可。我依稀記得小時候,住在平房,鄰居所有小孩子都會跑來圍著一台黑白電視看播放的節目,具體內容想不起來。有一個小哥哥怕板凳被別人占據,怎麼也不肯去尿尿,最後把棉褲尿了,被他媽媽狠狠地抽打。他家住最裏麵的巷子,但殺豬般的哭聲可以傳到最外麵靠街的房子。最有印象的電視劇就是《射雕英雄傳》和《渴望》。尤其是《渴望》最後一集要播出的早上,同學參加期末考試,可沒有人談複習的情況,都在說晚上的大結局。那時,我們真的以為演員就是角色自己,他們過著和劇裏一樣的生活,每天打打殺殺,每天哭哭啼啼,每天遊山玩水,每天談情說愛。他們如同神一樣的存在,看到卻永遠見不到。我去廁所竟然遇到了老師,去食堂遇到老師,才發現原來老師也要蹲坑,吃飯也咂摸嘴,但明星上茅廁是萬萬不會的,他們和掛在牆上供人供養的神仙是一卦的,不食人間煙火。
可笑的是,如果家裏有一個愛唱歌跳舞的人,通常會被別人看不起。因為、因為,那意味著他家的小孩子學習成績很差,會被鄰居打上“沒有前途”的標簽。爺爺奶奶們恨不得老淚縱橫,搖著頭:“這孩子以後可怎麼辦?”前幾年的選秀節目,常常有人哭訴,自己愛唱歌被家人打擊的經曆,有很多觀眾不忿,演藝圈那麼掙錢,有什麼好難過的。演繹的成分會有,可這種從小受到的歧視,大概是永遠的傷痛,不是金錢能夠完全撫平的。昨天剛看到網易總裁丁磊說掙錢隻是順便的事,帶來的幸福不到5%。大眾們心裏上無法接受,但某種程度上,那真的是事實。沒錢的時候,錢是一切;有錢以後,錢能帶來的真正需要的心裏感受非常有限。用經濟學術語就是邊際效應。
理想和現實常常不在一個空間,然而有一天,你突破重重困難,把理想搬進了現實,才發現原來理想那麼貧乏,那麼矯情,遠沒有生活那麼宏大,那麼飽滿。小時候我去農村趕上他們請戲班子在廟前麵搭台子唱戲,在台下我看到大老爺旁邊的差役尤其俊朗,身材高大挺拔,美星朗月,心生愛慕之心。可轉場的時候,我看他去大鍋旁端飯菜,才知道他個子不高幹瘦,醒過神來,哦,那是舞台效果,觀眾仰看導致的視覺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