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搞假民主的惡果(2 / 3)

蔣介石要請胡適競選總統,並由他親自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名,可是會中除吳稚暉與羅家倫兩人讚同蔣的提議外,其餘出席者都堅決主張蔣為候選人,蔣乃交中央常會決定,中常會決定擁蔣,於是胡適競選總統的插曲落幕。這一段曆史正如當年所發生的,真實不誤;蔣、胡之間的聯係人是王世傑,王對此事有紀錄,胡本人亦曾記此事。但怎樣來解釋這件事呢?王世傑向胡適說,根據中華民國的憲法:總統無實權,所以蔣情願屈居胡下,當有實權的行政院長。這種解釋似乎言之成理,然事後證明,憲法問題難不倒蔣介石。老蔣當年哪裏會為此小問題,而不願做大總統呢?王又代蔣轉告胡,蔣不當總統以便戡亂。這種從現實的考慮,當然有可能。如果再略事發揮一下,蔣一心一意要戡亂,極需美國人的大力支援,把胡適牌打出來,自可贏得山姆大叔的好感?選不過,冷靜地想一想,蔣介石如果真的堅持不當總統,真的想請胡適競選,他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他的中央常會居然敢否決他的提議,是怎麼回事呢?這位強人對他的執會、常會竟如此沒有影響力嗎?如果說是虛情假意嗎,那又何必一再派王世傑去勸胡適呢?其目的又何在呢?真相到底如何?真是一頭霧水?選

事隔四十餘年,當年的國代劉心皇無意中幫助我們揭開表象,洞見真相。劉氏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七日給李敖的信中,有如下一段:

關於蔣中正勸胡適競選總統一節,我認為是蔣先生想請胡適代表社會賢達、代表清流,發表聲明,說:“當今之世,總統一職,非蔣中正先生擔任不可。”當時,胡適被勸時,隻說自己不能幹,竟然不說擁護蔣先生幹,蔣隻有一勸再勸,希望胡領悟,詎料胡不唯不悟,竟終於答允,演成中常會反對,而蔣也終於接受他的中常會之擁戴,擔任總統候選人了。(載《李敖千秋評論叢書》一百期下冊,頁一O七)

劉心皇的“認為”,不僅如他所說另有旁證,別有前科,而且令人疑竇冰釋,大有原來如此之感。原來蔣當總統始終不做第二人想的,原來蔣請胡競選,是示意胡擁己,一再敦請,乃因胡不識相,希望他領悟。結果胡不但未領悟,還認為“蔣公是很誠懇的”,居然假戲要真做。但假戲又何能真做呢?原來國民黨的中常會完全是先意承旨的,蔣完全是胸有成竹的。從“政治文化”(politicalculture)的層次看,蔣再度表演“以退為進”、“口是心非”的中國傳統,以及再一次顯露他的性格。他是一有自大狂的人,再加上封建迷信,自以為真龍天子,天無二日,哪肯屈居人下?同時他又是一個有自卑感的人,否則何必要清流擁戴呢?

戲演完之後,便是如何修憲以增加總統的權力。國大代表們遂於四月十八日討論憲法修改案,蔣介石首次以代表資格出席,入座第一號代表席,以一小時的快速順利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完成三讀程序,主要內容即為提高總統的職權。代表們在其他修憲部分爭論激烈,各不相讓,獨對提高總統職權,全無異議,可見極大多數的代表乃是忠於蔣介石的國民黨人馬,所爭者隻不過是他們自己人內部的權力鬥爭。蔣介石於四月十七日召集全體國民黨代表訓話,要他們“服從領袖、尊重黨紀”,全體起立,一致接受,也就不必為異了。

四月五日國民黨中常委一致擁護蔣總裁為總統候選人,翌日臨時中全會也表示擁蔣為第一屆總統候選人。四月九日,一百五十餘名國代簽署,請選蔣主席為總統,連署者高達二千四百八十九人。選舉總統的日子是四月十九日,早上八時五十分開始簽到,出席的代表、來賓、記者都十分踴躍,座無虛席。中午十二時四十五分宣布開票,結果蔣中正獲得二千四百三十票當選,陪選的居正僅得二百六十九票。全場鼓掌、高呼萬歲。

總統選舉是一麵倒的情勢,沒有人可以跟蔣介石競選,居正陪選原本多此一舉。然而副總統選舉就大不一樣,一人之下,群雄相爭。有那麼多候選人,主要也是由於蔣介石申明自由競選的原則。這幾位之中,蔣最顧忌的當然是桂係首腦李宗仁,孫科雖亦曾反過蔣,有過瓜葛,但畢竟是文人,而李不僅是軍人,而且有實力,更何況戰時的功勳以及戰後的人望,在在使蔣感到威脅。

然而李宗仁卻不聽桂係一白二黃的勸阻,甘冒蔣之多疑善忌,出麵競選。以他知蔣之深,當然估計到蔣會反對,但他認為蔣愈反對,他愈會當選。程思遠在《政壇回憶》中,說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完全是出自司徒雷登的策動”,顯然言過其實。現在司徒拍給國務院的電文,全已公開,看不到“完全”與“策動”的痕跡,反而他對李宗仁當選後,能否起輔佐的作用,表示懷疑。

蔣介石初聞李宗仁有意角逐副總統時,居然仍說黨內同誌均可公開競選,對任何人都毫無成見。李遂在北平組織競選辦事處。美聯社記者得悉後,加以報道,哄傳海內外,中外報章,尤其是美國輿論認為李之參選,有助於民主政治在中國的實施。北大校長胡適也馳函鼓勵:

德鄰先生:前天看報上記載,先生願做副總統候選人的消息,我很高興。從前我曾做“中國公學運動會歌”,其第一章說:“健兒們?選大家上前,隻一人第一,要個個爭先,勝固可喜,敗也欣然。健兒們?選大家向前。”此中“隻一人第一,要個個爭先”,此意出於新約保羅遺劄,第一雖隻有一個,還得要大家加入賽跑,那個第一才是第一。我極佩服先生此舉,故寫此短信,表示敬佩,並表示讚成。匆匆敬祝雙安。胡適敬上,三十七年一月十一日早。

李宗仁順著胡適公平競爭的意思,回信也鼓勵胡適競選大總統:

適之先生:接到來信,承先生對於我參加競選副總統的熱情與鼓勵,非常感謝。我的參加競選,恰如先生所說,“第一雖隻有一個,還得要大家加入賽跑,那個第一才是第一”的意義。昨日北平新生報登載南京通訊,“假如蔣主席不參加競選,誰能當選第一任大總統”一文中,有先生的名字,我以為蔣主席會競選,而且以他的偉大人格與崇高勳望,當選的成分一定很高,但我覺得先生也應本著“大家加入賽跑”的意義,來參加大總統的競選。此次是行憲後第一屆大選,要多些人來參加,才能充分表現民主的精神,參加的候選人除了蔣主席之外,以學問聲望論,先生不但應當仁不讓,而且是義不容辭的。敬祝大安。李宗仁。一月十四日。(兩函均見《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第十六冊,一九四八年一月)

胡、李兩函曾並刊於報端,頗令人注目,也頗為運動員式的民主精神以及李宗仁的競選造勢。也許由於此一背景,有不少大陸學者認為李宗仁出馬,有美國人在幕後操縱,甚至說因有美國人撐腰,李才敢向蔣挑戰,顯然是沒有根據的想當然耳之見。

在蔣介石自由競選的聲明以及民主精神的鼓動下,國民黨元老程潛、於右任,以及民社黨的徐溥霖和無黨籍的莫德惠,公開宣布參選副總統。但這些人顯非李宗仁的敵手,當李得悉孫科無意參選後,更感信心十足,於是就這樣的,大張旗鼓地從事副總統競選了。

李於三月二十五日自平抵京後,請見蔣介石,得到蔣氏對參選沒有成見的保證。但是國民大會開幕之後,由於總統選舉沒有競爭的餘地,副總統選舉便顯得特別熱烈。當李宗仁的呼聲愈來愈高,蔣介石開始不高興了。據李宗仁本人的分析,原因大致是:

他就是這樣褊狹的人,斷不能看一位他不喜歡的人擔任副總統。他尤其討厭對黨國立有功勳,或作風開明在全國負有清望的人。記得以前當台兒莊捷報傳出之時,舉國若狂,爆竹震天。蔣先生在武昌官邸聽到街上人民歡鬧,便問何事。左右告訴他說,人民在慶祝台兒莊大捷。蔣先生聞報,麵露不愉之色,說:“有什麼可慶祝的?叫他們走遠點,不要在這裏胡鬧。”蔣先生並不是不喜歡聽捷報,他所不喜歡的隻是這個勝仗是我打的罷了……所以此次副總統的選舉,蔣先生在意氣上非把我壓下去不可。(《李宗仁回憶錄》,頁八五九至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