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儀鳳三年,公元678年。
剛剛經曆了貞觀大治與永徽盛世之後的大帝唐帝,走到了繁盛之巔。他猶如巨人一般屹立在東方。可是這一年,長途跋涉的巨人似乎有些疲累了,他的身邊也變得不太平靜。
剛剛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高麗半島之後不久,悄然崛起的吐蕃人恃借強勢的兵鋒屢犯中原邊陲。大唐自衛反擊,但屢敗。
大唐的第三代天子李治(即後世所稱唐高宗)頒布“舉猛士詔”,召集天下勇健以戰吐蕃。結果,大唐在青海湖再次大敗。
李世民打下的天可汗的榮譽幾度蒙塵,李治感覺自己的臉已經被抽腫了。他知道,剛剛經曆了高麗之戰的大唐帝國,兵士疲憊百姓疾苦,國庫空虛政局不穩,朝堂之上“文者以辭美為首,不問經論;武者以騎射為先,不稽方略”……現在的大唐,已經不是天可汗李世民與軍神李靖時代的大唐了。
李治也想和他父親一樣,派出一員李靖那樣的軍神,像生擒突厥可汗頡利那樣的,把吐蕃的讚普捉到長安來,一勞永逸的解決邊患。但他深知,如今的大唐軍隊裏,已是“李勣之後,無良將”!
於是,大唐與吐蕃議和了。
這是屈辱。
這個屈辱,使得每一個尚武好勇的唐人咬碎牙根,也滋長了某些異邦胡酋的勃勃野心。
……
九月鷹飛,秋高氣爽。
天空一片湛藍,千裏草場牛羊肥壯牧歌飛揚,這是草原豐收的時節,也是最美的季節,美得如同太平公主含苞欲放的少女情懷。
大唐的周邊,東麵烽火彌漫西疆生靈塗炭,可是這裏並沒有受到戰火的侵蝕,仍是一片太平安樂的景象。李世民時代建立的單於都護府仍然矗立於斯,如同頂天立地的神明俯視著這片長城腳下的沃野草原,普灑一片安寧與祥和。
“白雲裏”,這裏曾經是一片荒無人煙的野地,它位於單於都護府與長城之間,因為豐美的水草與便利的交通,使得許多長城以內的漢民自發聚居到此,或商或牧,十年之內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部落。按照“百戶為裏、五裏為鄉”的原則,這裏便成為了一個正式的居民集散地,並有了一個溫情詩意的名字,“白雲裏”。
到今天,這裏已經有了七八十戶常住人家,大多數是漢民。但平常的往來商旅與行人很多,各族草原子民與來自長城以內的各路商家在此以物易物,牛羊奶肉與鹽茶絹布的交易十分活躍,三教九流也就隨之潛滋暗長。使得白雲裏這塊在大唐疆域圖上都沒有標注的錐尖之地,成了漠北草原一個受人矚目的黃金地帶。
為了維持此方的秩序,單於都護府治下的雲州州府,按例在白雲裏的本地居戶當中選出了裏長與耆長,裏長征稅、耆長捕盜。兩名小吏帶著一群本裏族中的丁壯,配合官府一同維持此處的治安。
今天的天氣很不錯,各家各戶都將圈裏的牛羊放養出來,讓它們在一條河溪之畔啃食最肥美的青草。在牛群與羊群的旁邊,有七八個騎著駿馬的牧人彈著琵琶吹起鷹笛,在羊群中收撿羊毛的女人就放開歌喉的歡唱,還有幾個青澀的少女帶著年幼的弟妹孩童們,隨著音樂與歌聲跳起不知名的突厥舞來。
雖然他們是漢人,但在草原上住得久了,耳濡目染的也就能歌善舞了。未出閣的少女也會毫不拘束的在人前起舞,沒有長城以內的漢人那份矜持與拘謹。
河溪之畔,彌漫著一片溫馨愉悅。
“啊——”
突然,一聲少女的尖叫響起。
奏曲的男人與唱歌的婦人都被驚到了,急忙圍攏過來。
“阿爹……血、那裏有血!!”
少女驚慌的指著溪河當中。
警覺的男人們從馬鞍上取下弓箭將女人和孩子從溪河邊隔開,仔細觀察了一陣,發現血水是從上遊流下來的。其間,還夾著一些零碎的帶毛羊皮。
“有野獸襲擊了落單的羊兒!在上遊!”男人高喊,“快去報告耆長!”
一騎飛奔而去。不久,十餘騎快奔而回。領頭的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孔武男子,四方臉大方額,滿麵黑須披件殘破的羊祅,身板挺直眼睛湛亮。
他的左臂自手腕以下都是空的,前麵一截袖管隨風飄蕩。見他單手執韁的奔來,男人和女人孩子們的臉上,都是那種發自肺腑的愛戴與敬畏之色。
“哪裏?”耆長高聲問。
“上遊!”
“走!!——”一聲沉喝,單臂的耆長帶著十幾個背負獵弓的精壯騎士,沿著小溪河朝上遊飛奔。
一炷香的時間之後。
耆長蹲在一隻被野獸吃殘了的羊屍邊,雙眉緊擰,“是狼。一匹孤狼。”
沒有人懷疑耆長的話,不僅因為他是白雲裏最有威信的人,更因為他是這一帶最有經驗的獵手。
在場的漢子們的心情都變得凝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