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結論與建議(2 / 3)

實現科學發展需要強調科學的理念、科學的規劃、科學的決策、科學的管理和科學的評價體係。科學的評價體係不僅能夠全麵客觀地反映出一個城市科學發展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評價體係能夠對城市的科學發展發揮正向的引導作用。本文認為,對低碳城市的評價本質上是對生態文明時代城市價值的評價。

城市在節能降耗方麵有巨大的潛力,在一定的人口與經濟規模下,和工業化水平相適應的城市化,不僅不是碳排放增加的源泉,而且是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本文通過對影響低碳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以經濟支撐、社會進步、資源承載、環境保護和生活質量五個方麵為核心的低碳城市評價體係。

4.立足中國特殊的國情,構建中國特色低碳城市發展模式。本文認為,低碳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開放的、複雜的巨係統。中國低碳城市建設必須立足中國特殊的國情,即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立足於中國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立足於中國處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和城鎮化、工業化的關鍵階段的實際,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按照生態文明的理念確定新型城市發展模式,選擇一條既符合中國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又能夠在城市發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資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使城市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維係良好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城鎮化道路的要求。為此,本文從低碳戰略、低碳規劃、低碳產業、低碳文化和低碳管理五個方麵入手,構建了中國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設模式。

6.2主要創新點

1.本文首次用低碳城市的理論構建指標體係評價模式,對國內外城市發展進行理論研究,突破了經濟學、環境學、生態學、係統學、規劃學及建築學等傳統理論研究框架,以城市價值鏈理論為指導,從城市價值的角度對低碳城市進行全新解讀和分析,提出了低碳城市是全球文明轉型的產物,是生態文明在城市發展中的新載體等重要學術觀點,是對低碳城市研究理論的探索創新,為中國低碳城市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2.創新AHP方法,對定性問題進行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定量分析。它的特點是把複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劃分為相互聯係的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根據對一定客觀現實的主觀判斷結構(主要是兩兩比較)把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結果直接而有效地結合起來,將一層次元素兩兩比較的重要性進行定量描述。而後,利用數學方法計算反映每一層次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值,通過所有層次之間的總排序計算所有元素的相對權重並進行排序。AHP評價法具有靈活、簡潔、易操作等特點。但是,該方法的主觀性較強。

本文在使用AHP評價法時,立足中國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使用觀察法和實踐法對該評價方法進行了修正,構造低碳城市發展各因素之間五個層次的結構模型,建構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城市發展水平指標體係和分析方法,並對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和分析。這是本課題的亮點和創新點。

3.發展模式創新。立足於中國經濟增長高度發展期努力降低碳排放的目標與國際責任,把降低城市碳排放與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有機結合,堅持低碳戰略、低碳規劃、低碳產業、低碳文化和低碳管理的係統推進,提出“五位一體”的低碳城市發展路線圖,即以低碳戰略明確城市發展方向,以低碳規劃優化城市發展功能,以低碳產業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以低碳文化凝聚城市發展動力,以低碳管理創新城市治理模式,將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納入生態文明軌道,構建低碳城市發展的長效機製,全麵實現生態文明框架下的城市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