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基於AHP 法的35個城市低碳發展水平分析(2)(2 / 3)

一級指標經濟支撐中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研發投入占財政收入比重三項基礎指標權係數大於平均值。這幾個指標反映出經濟領域裏,城市產業聚集程度及經濟發展在決定人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提升資源轉化效率的同時,也是影響一個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級指標資源承載中的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土地開發強度、人均城市道路麵積三項基礎指標權係數大於平均值。資源稟賦領域中資源的利用及效率是現階段影響並決定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的相當重要的因素。

一級指標社會進步中的每萬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城鄉收入比、城市化率、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四項基礎指標權係數大於平均值。這幾項指標代表了社會發展水平,是影響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社會基礎。

此外,單位GDP碳排放量的權係數為6.26,排名第三;人均用水量的權係數為5.046,也高於平均值。二者也是影響城市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由此可以得出,12項基礎指標所屬的經濟領域、資源稟賦和社會領域等是現階段影響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的最為重要的因素,提高城市低碳化發展水平,提升城市價值特別要注重從這幾方麵著眼。

綜上,本研究對低碳城市評價參考指標體係,基於AHP法對35個重點城市做了測評,並選取2005年和2010年的測評結果,從四個切入點進行了分析。

第一個切入點,低碳發展水平得分的計算。通過對35個大中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的測算,以及2005年和2010年低碳綜合指數的對比分析,得出了中國35個大中城市低碳發展水平變遷的基本特征:一是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躍遷的良好勢頭;二是西部城市低碳化發展水平提升幅度超過中東部城市。

第二個切入點,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的排名。通過對2005年和2010年低碳發展水平排名情況分析得出,東部城市排名上升大於中西部城市,東部城市的低碳發展水平保持了全麵領先的態勢。

第三個切入點,以五個一級指標變量做聚類分析,得出35個大中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總體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域性因素。

第四個切入點,對一級指標排名和總指數排名做偏相關分析,衡量各一級指標排名與低碳總指數排名相關關係,找出一級指標對低碳化水平測評的影響。並對二級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各二級指標對低碳化水平測評的影響程度,並找出了貢獻較大的12個指標,分別為: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綠地麵積、人均GDP、每萬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城鄉收入比、研發投入占財政收入比重、城市化率、土地開發強度、人均城市道路麵積、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和人均用水量。12個指標主要集中在三個一級指標裏:經濟支撐、資源承載和社會進步。

4.6基本結論

4.6.1中國低碳城市建設水平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通過數據分析,本課題圍繞低碳城市建設水平將中國35個城市構建了一個五層次低碳城市分析模型。

2010年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水平中,處於較好及以上水平的城市數量由2005年的4個增加至2010年的7個,增速達到75%;處於中等水平的城市數量較2005年相對持平,由9個變為8個,略有減少;建設水平較差及以下的城市數量,2010年較2005年明顯減少,由17個減少至10個。

整體而言,經過5年的發展,中國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有所提高,呈現金字塔形層次分布的趨勢。

同時,對比圖4-1可以發現,2005年、2010年兩個年度的分析中,處於第一、二層的城市均為東部城市,除北京外均為東南部城市;處於第三層次的城市中,2005年全部為東部城市,2010年有5個城市為東部城市,4個城市為中部城市,沒有西部城市;而在第四、第五層中則絕大部分為中西部城市。

這表明,一方麵,近年來中國中西部城市低碳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麵,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水平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低碳城市發展水平的空間地域特征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