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低碳城市建設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低碳經濟。低碳城市是以高度的物質文明為支撐的。
低碳經濟不是貧困經濟。生態文明並非不要工業文明,而是要給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社會製度的構建,普遍增加一個新的尺度——生態尺度,由此帶來的人類生存和發展方式變革,與工業文明具有質的區分。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迄今為止人類一切文明的集大成者,工業化、城市化以及一切科技進步等人類文明的偉大成果,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下,是既能給人類帶來物質生活資料的極大豐富、又能給自然生態係統有序健康的物質能量循環提供條件的手段。就像人類因發明了塑料而減少了砍伐木材一樣,生態文明的實現,最終還是取決於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城市化作為人類文明的“容器”和工業化的載體,在生態文明時代不僅不應被削弱、淡化,而且應該強化和加速發展,隻不過其發展要擯棄傳統工業文明以無止境地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方式,在尊重自然生態係統價值和在資源環境約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為人類創造幸福生活。
因此,作為低碳城市物質基礎的低碳經濟,首先是一種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製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在生產和消費等各個經濟環節,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盡可能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的節約,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其次,低碳經濟是一條以技術進步為先導,摒棄以往先汙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高起點、高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現代化路徑。曆史地看,產業由小到大的擴張和產業結構由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運動是有規律地進行的,總的發展趨勢是:農業-輕工業-基礎產業-重化工業-高附加值加工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知識經濟。中國目前正處於基本完成工業化中期任務並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重要時期,以機械、鋼鐵、石化為核心的重化產業群和以“住行”為特征的汽車工業、船舶工業、建築工業的發展仍將成為進一步促進增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發展低碳經濟並不是要求違背經濟發展規律、跨越必要的經濟發展階段,盲目排斥特定產業的發展,而是要推動企業使用適用、先進的技術,千方百計降低碳強度,提高碳生產力,實現發展模式和低碳技術上的跨越。
(2)低碳交通。公交車、軌道交通、小汽車、出租車、自行車與步行構成了目前中國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機動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為節能的方式,公共交通可以節約道路資源,減少碳排放,有利於環境資源的循環利用。若以轎車百公裏平均能耗為1,則公交車隻有0.084,無軌電車0.044,有軌電車0.034,地鐵為0.05(李金兵等,2010)。根據國際經驗,私家車依賴型的出行習慣一旦形成,不僅再改變的代價極其巨大,而且還會引發城市的低密度蔓延。建設低碳城市,必須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方向,創建低碳化城市交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