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說過,“心理學雖有一長期的過去,但僅有一短期的曆史”。心理學的長期過去可以上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心理學曾一度是靈魂的奴仆、神學的婢女、哲學的附庸。直到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才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其相對短期的曆史。從那時至今,科學心理學走過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曆程。其間,心理學產生了大量研究,積累了豐碩成果,名家輩出,論著不斷湧現,理論不斷更迭,方法不斷更新。經過曆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一些在當時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人物、著作、理論和方法在時間麵前已變得沉靜無聞。而另一些心理學家至今仍是備受人們推崇之大家,一些經典名著至今理
仍是大眾必讀之作品,一些經典理論至今仍是業界必學之內容,一些經典方法至今仍是人們必用之工具。如果將整個心理學學科比喻成一頂精巧的皇冠,那麼心理學大師無疑就是這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樣的人才配稱得上心理學大師呢?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又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一般來說,在心理學某個領域具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就可以稱之為心理學家,但隻有那些具有開風氣之先而影響深遠的心理學家才配稱心理學大師。心理學大師要有大的創造、大的主張、大的思想乃至大的情懷,同時,作為卓越的大家,他們的成就和命運通常都與時代相互激蕩。
首先,心理學大師是“心理世界”的立法者。心理學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在於他們對心理現象背後規律的係統思考與科學論證。誠然,人類是理性的存在,是具有思維能力的高等動物,千百年來,無論是麵對習以為常的簡單生理心理現象,抑或詭譎多變的複雜社會心理現象,都會引發一般大眾的思考。但是,與一般人不同,心理學大師的思考關涉到心理現象背後深層次的、普遍性的與高度抽象的規律,這些思考成果或試圖揭示出寓於自然與社會情境中的心理現象的本質內涵與發生方式;或企圖詮釋某一心理現象對人類自身發展與未來命運的意義和影響;抑或旨在剝離出心理現象背後的特殊運作機製,並將其有意識地推廣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他們把普通人對心理現象的認識與反思進行提煉和升華,形成高度凝練且具有內在邏輯聯係的思想體係。因此,他們的真知灼見和理論觀點,不僅深深地影響了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命運,而且影響到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當然,心理學大師的思考又是具有獨特性與創造性的。大師在麵對心理現象時,他的腦海裏肯定存在“某種東西”。他顯然不能在心智“白板”狀態下去觀察或發現心理現象背後蘊藏的規律!我們不得不承認,所謂的心理學規律其實就是心理學大師作為觀察主體而“建構”的結果。比如,對於同一個心理現象,心理學大師們往往會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釋與論證。這絕不是純粹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分歧,而是對心靈本體論的承諾與信仰的不同,是他們所理解的心理世界本質的不同。我們在此借用康德的名言“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同樣,心理學大師是用理性為心理世界立法。
其次,心理學大師是“在世之在”的思想家。在許多人看來,心理學大師可能是孤傲、怪癖、神秘、不合流俗、遠離塵世的代名詞,他們仿佛背負著真理的十字架,與現實格格不入,不食人間煙火。的確,大師們誌趣不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脫日常柴米油鹽的束縛,遠離俗世功名利祿的誘惑,在以宏偉博大的人文情懷與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投身於實現古希臘達爾斐神廟上“認識你自己”之偉大箴言的同時,也凸顯出其不拘一格的真性情、真風骨與真人格。大凡心理學大師,其身心往往有過獨特的經曆和感受,使之處於一種特別的精神狀態之中,由此而產生的靈感和頓悟,往往成為其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源頭活水。然而,心理學大師畢竟不是超人,也不是神。他們無不成長於特定曆史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之下,生活在人群之中,並感受著平常人的喜怒哀樂,體驗著人間的世態炎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或許就像牛頓描繪的那般,“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個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盡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麵前”。因此,心理學大師雖然是一群在日常生活中特立獨行的思想家,但套用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他們依舊都是“活生生”的“在世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