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狗剩的來曆(1 / 3)

清史冤案

第一章、狗剩的來厲

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的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的,一個東南方天角、由深黑變淺白,天將黎明的早晨。在原昭烏達盟,現赤峰市寧城縣一個偏僻的村莊,三間“車軲轆園”的小土房裏,一個瘦小的小男孩出生啦。

由於,頭一天晚上,下了一場不太大,也不算小的中雨後。第二天早上,雖然是雨停了下來,可空中仍有“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濃雲籠罩;好像似還有更大的暴風雨,要再次卷土重來的樣子,倒使整個晨景,有一個空氣新鮮和清爽之感。也弄的半黑不明的早晨,格外肅靜、森嚴、恐懼和冰寒。因此,所有起早出門的人,都二次返回屋裏,穿上厚厚的棉衣,來取暖和防寒。看上去,還真像是又來到了冬天的樣子。

當小男孩‘“哇!哇!哇!”的發出幾聲“氣力微弱、音量短促”的哭叫生後,隨著,他那瘦小的小手腳,也輕輕的動了起來。小胸口處明顯的,顯露出,他那小小的心髒有微微跳動的跡象。

這時,他的父母們以吊到嗓子眼的心,才回到了原位。呼吸才轉為正常。室內的氣氛也充滿了高興、歡樂和喜悅。突然,一位滿頭是汗,雙手是血,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噔”的一下子,,由半跪半蹲的姿勢坐在了小炕的中央。她一邊抬起兩支胳臂輪換著,用自己的襖袖子,擦抹著額頭和左右鬢角上的汗水,一邊嘴裏還不停地“叨咕”著“這孩子也太瘦太小啦,這要是遇個新手接生,十有八九是活不過來,定會喂狗的。”

接著,她還沒等休息片刻,就立即用命令的口氣說:“快端盆溫乎水來”。話音剛落,一位四十左右歲,體格健壯、六尺多高、性格憨厚、手粗腳大、雙眉很重,特別是左眼眉梢上,有十幾根最長、最長約有五六公分長眉毛的大眼男子,笨手笨腳的端來一盆熱氣微弱的溫水來。他,就是小男孩的生身父親——騫振奎。

為了保護嬰兒的安全起見,老太太接過水盆放在炕邊上,仍不放心的先把自己的一隻手伸進水裏“搖晃”兩下,測試水溫。在她感到水溫適度、可以使用時,先給小男孩洗遍了全身的各個部位,用布單包好,放在一塊小綿墊上,蓋上事先準備好的小被子。為辟免鑽風透寒、侵害男嬰,老太太又把小男孩的左右和腳下的小被子,掖了又掖,拍了又拍後,身子往後一偎,兩條帶有小站腳的腿,膝蓋上一個、下一個對壓著一盤。好像在說,“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個很艱難、很撓頭的任務,現已大功告成”。我可的好好的休息一會啦……

這時,騫振奎、因喜得貴子,又是難產,是在老太太的經驗付出和緊張有序的搶救下,才成功的挽救了兒子的休克,奪回了兒子的一條生命。真是感動的忘乎所以,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說什麼好,該做什麼好,該怎麼答謝才好。他猶豫了片刻,突然像是找到了開鎖的鑰匙,說話的理由似的,急忙轉身走到靠後牆的小櫃前,拿起煙袋,拖過鐵煙盒,裝滿了一鍋子煙麵。為防不實,又用大拇指和二拇指掐住煙袋鍋子,使勁的撚了又撚,叼在嘴角上,歪著腦袋對著燈火,緊咗幾口後。走到炕沿邊跟前,用一隻手掀起自己的下衣襟,把煙袋嘴子抱住,用力的來回擰了兩下,擦了又擦後,雙手很恭敬的遞向老太太說:“大姑!您老可受累啦,多虧了您老,我的兒子才幸免於難、轉危為安的活了過來。真是救命之恩哪,我該怎麼答謝您老才好呢?”

老太太目視產婦,用不理睬他的表情,一隻左手仍然按在緊盤著膝蓋的大腿上,那隻右手不慌不忙、慢條斯理的抻向騫振奎,接過煙袋,用中指和二拇指在上,大拇指、無名指和小手指在下,掐住煙袋杆。胳臂肘子柱在緊盤著的膝蓋上,架起整條煙袋,上身稍往前傾,把煙袋嘴子放進右嘴角裏。慢慢、慢慢的深吸了一口後,又一邊慢慢、慢慢的吐著煙霧,好像很生氣的樣子批評說:“謝什麼?你的兒子?他是我的孫子。這要是別人家的事,他給我多少錢,我這六七十歲的老太婆能來嗎?可這是我的孫子,叫別的“老娘婆”來接生,我能放心的下嗎?”說到這裏,老太太把話音,突然的停了下來。像是略有所思,或有更新的發現似的。改變了話題接著說:“好!好!好!你不是說要感謝我嗎?那你們兩口子就一定要把我這個小孫子撫養好,叫他健健康康的長大成人,那就是你們倆口子感謝我的最好禮物。否則,我可是不饒你們倆。”

老太太隨說著,又看了看孩子,像是有些安慰和鼓勵他夫妻兩人似的,接著又說:“你們兩人好好地撫養吧!我看這小子,別看瘦小醜陋,如能活了下來,以後肯定是個,賴不了的有福之人。因為他的屬相、生日和出生的時辰都很吉祥。是別人欲求不到的良時吉刻。你們想哪!今天是三月十八,是全年裏最吉祥,最美好,最有生機和活力的季節——陽春三月。是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裏所有出生的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他們的生命力最強、抵抗力最大、而享受力也最高,人——就更是如此啦。你們再想一想,他是個屬豬的,生於陽春三月這個陽氣高升、風和日暖、吃啥有啥的時期,能錯了嗎?再說他出生的時辰更好,更是吉辰,是一般的人力求不到的。隻要站到這個時辰得人,都會有點福享。原因是,他下生時辰,正是雞叫的第一遍。又是雄雞起鳴的第一時。所以說,這小子,是真的有些福分、有點誌向、有點善意、誠心和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