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患難中的幸福時刻(1)(3 / 3)

危機迫使你留心注意你的生活、你的人際關係和你自己。這好像一個高性能的探照燈集中一道光束照在某件事物上,照耀其每一個細節,使你看清楚一切。

在黑暗孕育之地,每一天都會有曙光出現;在逆境孕育之地,你會帶著智慧與力量出現。這是患難的力量——它迫使開發並利用你內在隱藏的勇氣與希望。

痛苦幫助你顯露出自己,也幫助你去探索在你精神財富中不被內心所知的隱藏財富。

在每天的快樂中,我們不會有勇氣去增添更多的快樂。隻有我們承受了患難的時刻和逆境的挑戰,快樂才會獲得增長。

“痛苦滋養勇氣”,瑪麗·泰勒·摩爾在她自己的一生之中曾經麵對和克服了許多嚴峻的個人與身體上的患難時刻,但她對此卻簡單描述:“如果你指望美好的事情降臨在你的身上,那麼你絕不會變得勇敢。”

將接受患難的時刻作為接受一種上天賜給自己的禮物,而不是一種不公平的懲罰。討厭患難的時刻並不意味著你就沒有自信,它隻是意味著你還不能完全打開這份禮物……而不可思議的是,不論你有多願意或是不願意身臨其中,但這都是無法躲避的——而從另一個方麵來說,嶄新的力量和智慧在等待著你。

活得不順當其實是好事

在生活中活得不那麼順當,在生命中走的路不那麼平坦,其實倒是好事。那些當國王的,從另一種層麵來說他們也很可憐,因為他們隻要提出願望就能得到滿足,但體驗不到饑渴和挫折。

而神仙,雖然他們擁有無窮的法力,但書上卻常描寫他們經常化身為旅行者,到下界來敲凡人家的門。他們一定由於體驗到饑渴和愛情的衝動而感到些許幸福。不過一旦想到自己的神力,他們就會對自己說,這一切不過是鬧著玩,隻要願意,他們就可以取消時間和空間,從而消滅自己的欲望。

通常人們通過想象得到的幸福大於從實在的財富得到的幸福。這是因為,當人們擁有實在的財富的時候,人們以為一切已成定局,於是人們不再奔跑,而是坐下來了。

什麼也不做的人什麼也不愛。你給他端上現成的幸福,他會像沒有食欲的病人一樣掉頭不理。又比如說,與聽音樂比,我們更喜歡自己演奏音樂。我們喜歡的正是困難。所以每逢路上出現障礙,我們就精神倍增。誰願意要不費力氣贏得的奧林匹克桂冠?沒有人想要。誰還願意打牌,如果他永遠隻贏不輸?

從前有個國王常和朝臣打牌,他輸了就會生氣,朝臣們很了解這一點。自從朝臣們學會應該怎樣出牌以後,國王從此不輸,以後他就不愛打牌了。他起來,上馬,出去打獵。不過這是國王行獵,獵物會自己跑到他麵前來,鹿也和朝臣一樣討他的好。

世界上有很多國王,他們備受愛護、奉承,別人對他們照料唯恐不及。他們無需表達什麼願望,人們會力圖猜出他們的思想,以便先意奉承。但是總會看到他們大發雷霆的時候,他們製造一些障礙,異想天開,派給自己一些古怪的願望,如一月的太陽一般變幻莫測;他們不惜任何代價要求自己有所要求,從厭煩變成怪誕。

絕境並不可怕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麵臨一種“絕境”,這種“絕境”常讓人心灰意冷,絕望得連呼吸都感覺困難,仿佛人生真的要走到了盡頭。

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不是絕對的,絕望中有時孕育著生機,絕望的同時也能讓人萌生希望,這裏的關鍵是要有一種不絕望的心態——不肯低頭。隻要擁有這種心態。那麼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幸福的火把都會為我們燃燒著指明方向。

中國台灣女作家杏林子,童年時本是一個美麗的女孩,12歲時,突然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這是一種免疫係統失調的病,身體的關節不斷受到侵蝕、發炎,現實的醫學,無法完全醫好她的病。

自從杏林子患了這個病,她沒有一分一秒不在痛苦中掙紮,數十年來,她躺在病榻上,生活無法自理,行走隻能靠輪椅,睡覺都要戴上呼吸器。

劇烈的疼痛讓她的身心疲憊到了極點,多少次,她都想停下來,放棄一切。可是內心深處總有一投無形的力量驅使著她前進。她深深明白,前進或許還有一絲生機,放棄則是死路一條。

不能選擇死,便隻能選擇生。她不再怨天尤人,從此,她的生命煥發生機,產生了新的力量,孕育出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