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愛,幸福的源泉(3)(1 / 3)

渴望被愛本來就是一種原始的、本能的心理,孩子希望被父母愛,妻子希望被丈夫愛,學生希望被老師愛。被愛使人快樂,主動的愛則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快樂。“愛比被愛更有福”,在愛別人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當別人心情鬱悶的時候,你能給他一絲安慰;當別人身處危難的時候,你能伸出一雙援助之手,你的舉手之勞點亮別人生活,帶給別人希望,多麼自豪!多麼美好!關愛弱勢群體,救助失學兒童,照顧孤寡老人,幫助困難群眾,孝敬父母雙親,這些事情做起來並不難,一旦做了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愛默生說過:“人生最棒的補償,就是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在不顧自己的情況下衷心地去幫助別人”。自助與助人是分不開的:幫助別人越多,自己就越開心;自己越開心,就越容易去幫助別人。

為別人帶來幸福,就是讓自己快樂,而我們最大的幸福就來自於快樂。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富瓦社區有三名流浪漢,他們持有行乞證。並在這個社區生活了13年。1998年11月6日,新墨西哥州政府通過一項法律,對行乞10年以上的乞丐停發行乞證,理由是他們已經有足夠的錢,不再具有行乞的資格。於是,三名流浪漢隻好離開新墨西哥州前往佛羅裏達。

富瓦社區的薩姆神父聞知此事,立即表示反對,並致信州政府,要求重新召回三位乞丐。薩姆神父說:“四十年來,我先後在富瓦等六個社區擔任神父。這六個社區的人口和富裕程度都差不多,可是有一個社區找我解決心靈問題的人最少,來教堂做懺悔的人也不如其他社區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非常困惑。後來,經過調查我發現,原來這個社區有一個孤兒收養中心,那裏有五名孤兒,正是這五名孤兒喚起了他們的善心。孤兒收養中心使他們有了行善的地方。而且經常行善的人,心靈是不會出現問題的。即使心靈出現問題的人去行善,心靈也會得到慰藉。”

後來,在他的努力下,三名流浪漢重新回到新墨西哥州。他說:“花時間去幫助別人,會醫治自己的心靈創傷。一個小小的善舉,可能給施與受的雙方都帶來快樂。”

我們在做決定時,必須先問自己,什麼能讓自己感到幸福。然後再看看我們的行為,是否會剝奪他人追求幸福的權利,如果是,那我們也等於在漸漸地摧毀自己的幸福。

回想一下你曾經善待他人的經曆,以及由此而生的成就感。用你心靈的眼睛,對視那個人感激的目光,認真地體會那種感受,並讓它具體化。當你再次在心裏看到對方並體會當時你的感受時,試著消除心中自助和助人的界限。

現在去想象一件未來的事,可以是和朋友們分享快樂、給愛人買花、讀書給孩子聽,或是捐贈給一個你信任的團體。體會一下在每個經曆裏,你所能得到的深度幸福感。

懂得並學會愛自己

有這樣兩位音樂家,其中一位被流放到農村為牲口鍘了整整七年的草。可等他回來,人們發現他依然精神飽滿,並沒有憔悴衰老。他笑著說:“怎麼會老呢,到哪裏都是音樂,每天鍘草我都是打著拍子來鍘的。”

另一位也遭到遭遇,他卻在流放初期自殺了。他並不是不愛自己,而是不會愛自己。當音樂這科美好的東西被踐踏時,他便隨之也毀滅了自己。

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總是需要把精神支柱建立在某種事物之上,也似乎總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語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熱愛自己。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天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來關懷我們、愛護我們、鼓勵我們。那我們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