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兩位著名人物蔣中正和毛主席,都高度評價過一個人。
蔣委員長讚道,“足為吾人之師資”。
毛主席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文正是何人?竟讓他們如此推崇!
他便是晚晴“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
曾國藩是一名政治家、軍事家,對於這倆點是毋庸置疑的,世人皆知。
但除了這兩個頭銜外,曾國藩還是一名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更是晚晴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曾國藩的理學造詣可以說與朱熹、王陽明媲美。他的人生、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深深影響著後人。
曾經讀過曾的《治學論道之經》、頗有感觸,他的家書更是為人處世的奉世明言。
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可算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曆史上的第一人。
我還是話題引到毛主席的那個評價。
曾文正!曾,當然指的是曾國藩他的姓。
那文正是什麼含義?他的名?他的字?
答案都不是!
文正是他的諡號。
這個諡號一般是皇帝給予死去的王公大臣的,就相當於得到官方認證。當然自己死前也可以給留個諡號,不過顯得有點非正式。
皇帝他本人也是有的,隻不過這會是換成眾大臣們通過集思廣益後給皇帝諡號。如果換成現在的網絡詞,那就是赤裸裸的互粉啦。
說到現在,我為什麼會一再的糾結與這個諡號呢?
原因很簡單,曾國藩的這個諡號是話題的重點。
且看他的諡號——“文正”。
從宋代以後,官場上有個怪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
在早期,這個“文”字並沒有固定的配合字,一般對文人來說都單諡一個“文”字。
到了東晉,王導的諡號是文獻,之後才出現“文”字後陪字。
到了唐朝時,魏征、陸象先、宋璟等人得到“文貞”的諡號。
所以當時“文貞”這個諡號在眾文人中普遍受歡迎。
眾所周知,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它承襲的唐時的風氣,初年的幾位大臣如李昉、王旦都被諡號文貞。
到了宋仁宗時,問題來了。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犯了忌諱!
宋仁宗叫趙禎,而這個“文貞”中的“貞”正好和他衝上了。
在那個年代,皇帝是老大。既然有衝突那就改吧,於是就成了“文正”。
“文正”一諡號成為文人推崇的背後,更有司馬光的功勞。
他曾提出過,“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複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望,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從此“文正”便走紅,成了人臣美的諡號。
當然,皇帝是不肯輕易給人的。
清朝兩百多年來,得到文正諡號的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
在眾多的文人官員中,這個八個人可算是“物以稀為貴”了,曾國藩更是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論功勞,他平定太平軍;論文學,他是一代理學家。於文於武,他都甚任文正這一諡號。
曾國藩一生篤好學問,作文每日不輟,是名副其實的儒家。
他的一生有三變:早年講理學;辦理團練軍務時講申韓(申不害、韓非);後學老莊(老子、莊子)。
從儒家到法家再到道家,曾國藩可謂涉學甚廣。
不管如何,他終將注定將是晚晴政壇上的風雲人物,成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晴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