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是競爭的勝利者
科學家為我們揭示了人的生命誕生的情景——受精的過程。這一情景讓我們看到:每個孩子,從一開始,就是非凡和偉大的。
新生命是從受精開始的。精子的樣子就像蝌蚪,大頭後拖著一條長尾巴;每顆精子都十分活躍,都想和卵子結合。但是,在2億~5億顆精子中(一次射精的數量),能遊到卵細胞附近的,隻有極少一部分,大約隻有數百顆。這數百顆精子是最幸運的,也是最強壯的。它們圍繞在卵子周圍,都想首先鑽進卵子,和卵子結合。競爭非常激烈。這種情景讓正在觀察的科學家激動不已。突然,奇跡發生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其中一顆精子的頭,首先鑽進卵子細胞,它的尾巴隨即脫落,卵細胞把這顆勝利了的精子完全吞沒包住。這時,其他的精子細胞,被卵子的胞膜隔在外麵,在一種“毀滅失敗者”分泌物的作用下,也不像先前那樣活躍了,隨即就慢慢地死掉!——這是多麼驚心動魄的鬥爭!這就是我們的孩子生命最初誕生的情景!
在數億顆精子中,和卵子結合而受精的,隻有能夠遊到卵子附近,並且是最先把頭鑽進去的那一顆,這是多麼殘酷的生存鬥爭啊!我們的每個孩子,就是那數億個中的第一個勝利者和卵子共同締造的結晶!你知道他的來之不易嗎!他無疑是最優秀的。難道他不值得我們敬畏嗎?當我們麵對孩子的時候,尤其是當孩子的某些行為引起我們的焦慮、埋怨,甚至是動怒的情緒時,請想象一下孩子生命最初誕生的情景吧……
腦在母腹中的奇跡
我們知道,智力活動的生理基礎是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那麼,胎兒的腦神經細胞又是如何發育的呢?據現代科學研究,“在腦發育的早期,神經元開始聚集成區域。4周大的胎兒,腦隻是脊椎管頂端一係列的突起。”神經元大約在懷孕的第八周,也就是近兩個月時開始激增,速度極快:“胚胎期的腦,細胞以每分鍾250000次的驚人速度分裂產生新的神經元。”在約一個月的時間裏,增長了數十億個神經細胞。
在大腦神經細胞激增這段時間裏,營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人腦智力功能的發育,大自然作了十分把握的安排:在腦細胞激增這段時間裏,如果母親從食物中吸收的營養不足的話,那麼,胎兒就會直接從母體身上吸收營養,以免大腦遭到營養不良的危害。如果母體仍然不能供給必要的營養(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和氧氣等),那麼,胎兒的其他器官將暫緩發育而讓位給大腦。”在胎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期裏,不管是母體,還是胎兒本身,將盡一切可能,千方百計確保胎兒大腦得到充足的營養。
胎兒腦的生理發育如此驚奇,那麼,它的功能和精神發展又如何呢?據科學研究證明:母親懷孕4~5個月,胎兒腦的結構已日趨完善,各種感覺器官就逐漸發揮作用了。據最近的研究成果得知,自妊娠6個月起,胎兒就開始不斷地“凝神傾聽”,並開始有了記憶。
加拿大精神病理學家維尼博士認為,6個月齡的胎兒已不是一個被動、無思維、對外界毫無反應的小動物了,而是一個有意識、有反應、非常迷人的小人兒。他推測,胎兒在母體中最後3個月的生活,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都是極為活躍的。他們能聽、能感覺,對母親的情緒非常敏感,對母親所給的愛撫有一定反映,而且可以進行簡單的學習。
據專家研究證明,嬰兒在胎兒期就有了記憶,出生後1、2天內就可以對母親的聲音表現出再認的能力。
天才兒童現象
在人類的教育史中,有很多天才兒童被傳為佳話,常常令我們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譬如像卡爾·威特,嬰兒期被認為有智力缺陷,但八九歲時,就熟練地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六種語言,並擅長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特別是擅長數學;九歲時考入萊比錫大學,不滿14歲就發表數學論文,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16歲時,又被授予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還有一個與卡爾·威特類似的天才兒童,他就是美國的威廉·詹姆斯·塞茲。據說,他1.5歲開始受教育,3歲就能用本國語開始流利地讀寫,5歲時看到家裏的骨骼標本,對人體發生了興趣,從而開始學習生理學,不久居然達到了開業醫師考試合格的成績。6歲那年春天,他和其他孩子一樣進了小學。入學那天,上午9時編入一年級,可是,中午母親到學校接他時,他已是三年級的學生了,而且當年就小學畢業。第二年7歲,他打算上中學,因不夠年齡,學校不收。這一年他隻好在家自學,學的課程主要是高等數學,這時古今語言學他早就學過了。
8歲時,他終於進了中學,各科成績都很出色,尤其數學更為出類拔萃,所以不久就獲準免修,並協助老師給其他同學寫作業。這期間,他還編寫了天文學、英語、法語和拉丁語語法教科書。
9~10歲兩年他在家自學,11歲進入哈佛大學,入學不久,他講解四維空間這一數學上的難題,使教授們大為震驚。1914年,賽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隨即在該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
還有俄羅斯的季阿哪和安熱拉。這是一對小姐妹。她們分別在5歲和7歲入小學,一年後即畢業。1997年,妹妹10歲,姐姐12歲就成了俄羅斯金融學院國際經濟關係學院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她們僅用了3年時間,就拿到了大學文憑,還發表了30多篇文章、科學著作、學術報告。2000年,妹妹13歲、姐姐15歲就都以優異的成績被俄羅斯金融學院錄取,開始在該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貨幣信貸關係教研室學習,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小的研究生。
據有關報道,中國北京12歲的男孩王逸南,隨父親移民到英國後,在兩年時間中,王逸南不但順利學完了考普蘭社區公學的課程,甚至還通過了英國公開大學的數學專業課考試,獲得了98分的高分。由於王逸南的驚人天才,英國牛津大學日前計劃破格錄取這名14歲的中國男孩,王逸南有望到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材料科學係進行為期4年的學習。
牛津大學是世界一級學府,能夠破格錄取王逸南,不管他最終是否能進入牛津大學讀書,都說明他是一個天才兒童。
類似上述天才兒童的訊息還有許多,這都是從兒童的學業成就或智力表現上對人生命特征的記述。
一切源於物種的進化
要理解這個過程,我們還是借助古生物學的研究來回顧一下人類進化的曆史吧。
科學家們按著地質年代,把地球劃分成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三個時期。
太古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這個時期,地球上沒有生物。
元古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這個時期,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
顯生宙約開始於5.7億年前,但顯生宙又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這個時期,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
中生代——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
新生代——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從以上的地質年代及相應的生物演化中我們知道,人類是在恐龍滅絕之後的新生代階段出現的,而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是在新生代後期出現的。
那麼,在真正的人類之前,人最早的遠祖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在這裏,我們根據考古資料對人類的演化進行大概的描述。
大約在4500~4000萬年前,也就是恐龍滅絕後的2000萬年左右,在中國江蘇溧陽和山西垣曲生活著一種靈長類動物,它們被命名為中華鼠猿和世紀鼠猿。根據發現的化石,科學家推斷:中華鼠猿和世紀鼠猿,其體重隻有200克左右,體長約有十幾厘米,相當於一隻老鼠大小。它們生活在樹上,以昆蟲和植物為食。中華鼠猿和世紀鼠猿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遠祖。
大約在3500萬年前,北非生活一種高等靈長類動物,也被認為是人類的遠祖。
在距今約1400萬年至800萬年之間,非洲肯尼亞生活著一種高級靈長動物,叫臘瑪古猿。臘瑪古猿真正開始了向人類的演化。
在距今100萬年到420多萬年前之間,在南非發現了古猿化石,被稱作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屬於靈長目人科。這也就是說,南方古猿已從古猿中分化出來,成為人類的真正祖先。
據推測: 南方古猿身高為145厘米, 雄性平均體重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腦容量為450克左右,是現代人的三分之一。
198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重慶自然博物館在四川省文化廳的協助下,組成三峽考古隊,以古脊椎動物專家黃萬波教授為領隊,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平村龍骨坡,發現了巫山猿人的化石。巫山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約在204萬年前,這是在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
盡管在一些古人類的性質和生存年代的界定上還存在不同觀點,但今天的人類,毫無疑問是從數千萬年前開始,通過逐漸演化而形成的。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腦的進化和不斷完善。而腦的進化和完善是以其容量為標誌的。
現在人:成人的平均腦量為1350毫升左右。但在數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其腦容量遠遠低於這個數字。據相關資料顯示:
托麥人(在乍得發現的撒海爾人乍得種俗稱“托麥人”):距今約600~700萬年前;腦容量:350~400毫升。
南方古猿:距今約400~150萬年前;腦容量:400~530毫升。
能人:距今約250~160萬年前;腦容量:510~720毫升。
直立人:距今約170~20萬年前;腦容量:600~1251毫升。
早期智人:距今約20~10萬年前;腦容量:1000~1500毫升。
晚期智人:距今約10~3萬年前;腦容量:1300~1750毫升。
山頂洞人:3萬年前;腦容量:1300~1500毫升。
……
但是,人類的腦容量並不是持續增加的,據專家研究,進入全新世以後(2萬多年前以來),隨著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人類顱骨的尺寸在微弱地縮小,所以腦容量也有微小幅度地縮小,但這不能說明人腦的功能在降低。
實際上,據科學家研究,我們今天人類的大腦,早在200萬年前,即進入到“能人”時代,就已經基本完成了今天的進化水平。但由於人腦神經係統的特殊功能,即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它完全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