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皇陵的意外發現
在成都北郊約7公裏的磨盤山南麓,相傳有一座古代窯址。那依山而築的窯包似的土堆向人們昭示著這裏是前人曾經活動過的遺跡,但是當時沒人能夠料到這是後蜀皇帝孟知祥的墓,因為時間太久遠了,皇陵的應有風範早已蕩然無存,就像王建墓先前被誤為司馬相如撫琴台一樣。
1970年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刮著遺址上麵的荒草和枯枝,當地農民趁農閑季節在此改土造田。當他們把窯包的前端夷平後,發現堅實的泥土裏露出了排列整齊的大青石,這些石頭經石灰黏合劑黏合以後顯得異常緊密,人們猜測這可能是一座大型古墓。次年春天,四川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前往發掘,根據墓葬外觀形製,考古學家最初判斷這是一座明墓。
表麵的浮土被逐漸挖開後,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依山而築的22級台階,全長達12.5米,這些台階的石質為青石,質地上乘。台階頂端即為墓門前的甬道。墓門為牌樓式建築結構,屋脊和彩枋上均浮雕有十分精美的龍鳳等圖案,牌樓的內側兩壁是一組彩繪宮人壁畫,壁畫的風格跟王建墓壁畫十分接近,男女宮人的形象還保持著唐代餘韻,衣飾飄逸,人物形象豐腴健康。在墓門的兩側,有兩個身高1.1米的石雕武士把守,東邊的武士手執利劍,西邊的武士握著斧頭,威武的神態令人想起民間繪畫中的門神。
進入墓室的門有兩道,一道是石閘門,高1.6米、寬2.65米、厚0.22米,十分堅固。第二道門是雙扇石門,也十分沉重牢固。當考古學家看見雙扇石門上一尺多長的牛尾鐵鎖被砸爛,且西扇石門上有一個可以供人出入的洞口時,知道該墓早年已經被盜。進入墓室以後,在主室穹頂西北隅還發現一個盜洞,看來此墓被盜的次數不止一次。
經過清理,在所剩無幾的遺物中發現了孟知祥的玉冊殘簡和福慶長公主的墓誌銘,這才確認該墓為後蜀皇帝孟知祥夫婦合葬墓(史稱“和陵”)。孟知祥(874—934年)是今河北邢台人,後唐昭宗滅掉前蜀後,即派孟知祥為劍南地區的節度副使。孟知祥入蜀以後,認為蜀地具備小朝廷的客觀條件,因而於公元934年正月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考古學家們發現該墓以後,聯想到20世紀40年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發現,都感到前後蜀的曆史快要被考古資料複活了。
墓室中的秘密
孟知祥墓的墓室結構跟王建墓很相像,即由一個主室和兩個耳室組成。主室是青石疊砌的圓錐形穹窿頂結構,整個墓頂像一個撐開的帳篷,高8.16米,直徑6.5米。放置棺槨的青石棺台陳列於墓室正中,長5.1米、寬2.75米、高2.1米。根據合葬墓的特點分析,當初孟知祥的棺槨和他夫人福慶長公主的棺槨就並排陳列於這個高台之上,把世間的恩愛帶到了九泉之下。棺台的底座四周繪滿華麗的蓮瓣浮雕,並且也有四個裸身卷發的力士雕像用力抬扶著棺座。看見這四個力士,令人想起王建墓棺床四周的十二力士。中層棺台的四角也有四個身著甲胄的武士,這些力士、武士均做出跪地負棺的樣子,麵部表情無一相同。最上層的棺台四麵則鐫刻著活靈活現的雙龍戲珠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