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告訴你在中國如何當父母:美滿的親子關係12(1 / 3)

第十章

成年以後享受既成的關係

親子關係是我們自己建立的,

所有的成果都必須自作自受。

各種親子關係各有不同因緣,

我們隻需盡心盡力以求心安。

自己先放寬心胸來尊重包容,

相信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孟子》中,孟子與萬章有這樣的對話。萬章問孟子:“有人說,從堯帝到夏禹,德行就衰落了。禹不像堯那樣,傳位給賢人,卻傳給自己的兒子。是這樣的嗎?”孟子回答:“不是這樣的。天意要給賢人,就給賢人。天意要給兒子,就給兒子。一個人的兒子賢或不賢,都是天意,並非人力所能做到的。堯帝死後,天下的百姓不歸從堯的兒子而歸舜。舜死了,禹避開舜的兒子到陽城去。天下的百姓不歸從舜的兒子,卻歸從他。禹死了,益避開禹的兒子到箕山的北邊。天下的百姓不到益那裏去,卻擁護啟說‘這是我們君王的兒子’。堯子舜子不賢,禹的兒子賢,並不是堯、舜、禹自己所能夠完全掌控的。所以孔子說,唐堯、虞舜讓位給賢人,夏商周三代傳位給兒子,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得人心者昌。凡是品德良好,一心為民服務的偉大人物,都將獲得百姓的衷心擁戴,成為賢明的君王。傳子不傳賢,傳賢不傳子,實際上是一樣的——誰賢就傳給誰。”

這種君王與百姓的關係,究竟是天意,還是人為?依據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是把天意和人為合起來想,並不分開來看,可以說既是天意,也是人為。天意要給賢人,天意要禹的兒子成為賢人,天意就是要給禹的兒子,讓他來繼位。禹的兒子,必須有良好的表現,才能獲得大家的擁戴,而他的表現,屬於人為的具體事實。天意和人為,其實是一體兩麵,合而為一的。

同樣的道理,子女並不是父母所製造,就好像製造一個木偶或稻草人那樣。實際上父母也不能製造子女,如果老天不允許的話,就算再努力,再費心,也不一定生得出來。很多人希望自己有個孩子,卻偏偏沒有。這種事實,充分證明並不是單憑父母的意誌,就能夠決定要不要生育、生男或育女、一個或多個。

子女從哪裏來和人從哪裏來,實際上是同樣的問題。人從哪裏來?答案如果是從母親的子宮生出來,相信大家都不能滿意。人從哪裏來?西方的答案是:人是上帝創造出來的。這種神本位的說法,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接受。中國人一向秉持人本位,最通俗的說法莫過於:人是自己搞出來的。

我們常說,你怎麼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意思是說,我們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

人是自己搞出來的,卻不是父母製造出來的。可見子女的出生,決定權不在父母,而在子女自身。子女要來,有時候父母想擋都擋不住。要來的是兒子還是女兒,同樣由子女自己決定,父母隻能夠企盼而已。

子女怎麼來的呢?這迄今仍然是一個解不開的謎。有了父精母血,不一定能夠成孕;就算懷了孕,也未必就生得下來。生男育女,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的?

我們仍然依據中國人合起來看的智慧,將必然和偶然合起來看,卻不分開來想。既是必然,也是偶然;既不是必然,也並非偶然。那麼是什麼呢?把必然和偶然合在一起,合出一個自然。會生的自然會生,不會生的也是自然不會生。進一步追問什麼叫作自然?其實也相當簡單,不知其然而然,即為自然。凡是知其然而然的,人為的比例必然增大,也就越來越不合乎自然。

如果父母可以控製要生或不生,能夠決定生男或育女,請問,人類能不大亂?父母可以表現自己的意誌,堅定其必然的決心。子女要來或不來,合不合乎父母的企盼?據統計顯示,其仍然難以掌控,偶然的比率甚高。

偶然之中有必然的成分,必然之中有偶然的可能,這就是自然。孔子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裏所說的天,其實就是自然。我們常說:子女是上天所賜,上天也就是自然。但是,我們最好進一步明白:子女是上天托付給父母的寶貝。上天作為媒介,把這樣的子女托付給這樣的父母,必定有相當的道理。而其目的則是要求這樣的父母把所托付的子女教養成為有用的人。父母承受上天的托付,就必須盡心盡力把子女教養好,不辜負上天的好意,也不抹殺子女的潛能。

子女各有不同的潛能,隻有上天最知道。上天為子女找到合適的父母,便是希望父母善盡啟發子女潛能的教養責任。父母應該秉持上天的意願,就子女的潛能,啟發出不一樣的子女,而不是通過統一的教材、一致的標準把子女培育成為製式的“平均人”。可惜我們現在的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很明顯就在嚴格地執行這樣的模式。父母也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專心專意發展事業,卻將教養子女當作副業來看待。甚至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把子女看成展覽品或裝飾品,認為反正是自己的孩子,依照自己的方式來養育便是。

第一節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父母的責任

我們經過很長時間的考察,認為人生隻有一條規律,那就是:自作自受。就親子關係來說,父母自作自受,子女也同樣自作自受。

薪水網站Salary.com曾公布一份研究報告,估算出全美540萬位家庭主婦的薪水,把加班費也算進去,年薪應該為13.1471萬美元,相當於高層主管的行情。網站表示,依據北美人力市場的薪資標準,每周工作44小時,基本工資就有827美元,年薪約為4.3萬美元。而一周超時工作60小時的母親,一年應該獲得8.8萬美元的加班費。報告出爐後,引起極大的反響。許多主婦高興地說:“終於有人把我們的辛苦付出換算為實質的金額,讓全職母親的辛勞獲得實際的肯定。”母親具有這樣的念頭,其所作所為所包含的愛心,可以說完全被抹煞了。子女長大以後,發覺母親有這樣的想法,頂多以物質來回報,也就是孝而不敬,最終還是母親自己要承受這種惡果。幸好有更多的母親認為自己為子女付出的心血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這種母愛無價的觀念,同樣會引起子女母恩難報的響應。孩子的心和懷念,永遠不是金錢所能夠衡量的。

嬰兒的遊戲主要在運動身體和撥弄玩具。父母隻需要讓他穿上寬鬆的衣服,以免束縛他的自由活動。然後拿一些可以敲擊、搖擺、拋擲、撕捏的簡單玩具,隻要安全,不至於割傷嬰兒,並不需要什麼正式的玩具。周歲以前,提供給嬰兒的玩具不能因嬰兒隨意加以損壞而予以禁止。父母給

他,就是要他充分撥弄,從中獲得身體的運動和手足的活動,並且進而認識東西的粗細、軟硬、堅韌度、易碎性以及其他特性。現代父母過早提供固定的玩具,反而不能達到這樣的效能。

幼兒比嬰兒的需求更加複雜。除了玩弄之外,還要開始簡單的製作。譬如穿珠子、剪紙、用沙做月餅、用軟土和積木做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無論作品怎樣幼稚,都是幼兒想象的結果。現代父母為求方便,不鼓勵幼兒自出心裁、多方嚐試。而是受到玩具業者的宣傳,指定既成的玩具,或者提供固定的模型,要幼兒跟著去完成。等到幼兒的創造力喪失殆盡,再想盡辦法來啟發、培育孩子的創造力,一切都已晚。父母自以為是,也將自作自受。

子女也是一樣。依據調查,逾四成孩子表示,很少或從不向媽媽吐露心事。他們寧可悶在心裏,或者向朋友吐露。長大以後,更覺得專家學者所說的“代溝”確實存在,因此更加和父母保持距離,不敢吐露心聲。

有一位華裔加拿大人,童年時常被她的華人媽媽責備,覺得十分沮喪。長大後,她成為一位社會學者,還特別安排了一段“學術尋親之旅”,遠赴上海研究華人的孝道行為,把研究的結果和西方的數據相比較。結論認為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父母一樣孝順,隻是表達的方式並不相同。這位加皮爾教授(Neena Chappell)在香港大學“孝的中西文化”講座中,坦承她在加拿大的小鎮長大,父親是白人,母親則是福建人。她自幼和父親的關係比較親近,認為媽媽和她比較疏離,而且不容許她有自己的意見,為此她曾向母親挑戰。在她的記憶當中,媽媽從來沒有誇獎過她,使她一度以為自己真的又蠢又醜,難怪媽媽很不喜歡她。一直到自己長大成人,結婚當了母親,教導漂亮的女兒如何麵對男孩追求時引起女兒的反駁和抗拒,這才恍然大悟,當年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相當有道理。原來她的漂亮女兒,大聲批評加皮爾教授,不應該稱讚自己的女兒長得漂亮,以免使她因而驕傲,難以取得男孩的欣賞。子女如何看待父母以及如何與父母因應,事實上也是自作自受,絲毫沒有例外。

既然親子關係是這一家人中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由這一家人自己互動,產生某種關係。外人並沒有權力,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加以幹預或批評。

除非這一家人出現某些偏差現象,產生危害社會或違反法律的行為,我們才有責任提出控訴,或者報警解決。否則清官難斷家務事,不如由這一家人自作自受。家有家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概就是如此。

上天把這樣的子女托付給這樣的父母,想來一定有上天的道理。我們不是上天,也不是上天的代表,隻好尊重上天的選擇和媒介。要怎樣教養子女,應該是父母自己憑良心做出來的決定,我們用不著擔心,也毋庸操心。長久以來,我們並沒有《慈經》,恐怕與此有關。

但是,出於筆者的自作自受,我們願意提出若幹建議,當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勉為其難地提供參考。

首先,我們認為,既然子女不是父母製造出來的成品,而是受上天托付,希望父母將其教養成為有用的人,父母就不應該喜歡怎樣教養便怎樣教養。我們必須轉換一下教養的觀念,以應該怎樣教養才合適來取代自己的喜好。對自己的產品,可以憑著自己的喜好來加以處理,對上天托付的寶貝不可以如此。

其次,我們認為教養子女必須具有相當的權威。子女和父母吵架,雖然說並不是好事,卻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如果不加以斥責,那是父母的修養良好。若是斥責也沒有用,責備也阻止不了,請問父母如何教養子女?身為父母,不一定就具有權威。有些孩子就是不聽父母的話,如果父母認為自己一定有教養子女的權威,根本就是笑話。教養子女的權威是上天所賦予的,上天把這種教養子女的權威賦予父母,是要父母好好教養子女,把子女培育成為有用的人。如果不是這樣,父母就不能動用上天賦予的權威,否則便是濫用權威,必須自作自受,誰也幫不上忙。

同時,我們認為上天把子女托付給父母,同樣賦予父母教養所需的權威。可見在合理的情況下,父母對子女加以責備、處罰、教育、指導,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父母對待子女,多問應該不應該,少問喜歡不喜歡。因此應該責備的時候,一定要加以責備;應該處罰的時候,也不應該馬虎放過。現代父母接受不可體罰的新主張,竟然一下子就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打不成材”的古訓全部拋諸腦後,是不是過分喜新厭舊呢?應該不打時,當然不能打;非打不可時,怎麼可以逃避應該打的責任呢?

再沒有現代知識的父母,也深知“既然把子女生下來,就應該負起責任,把子女教養成人”的道理。因為做與不做,有效與否,基本上都一定要自作自受。

我們常說:娶媳婦先看她的媽媽。看見母親,就可以知道女兒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女兒的缺點通常就是母親的缺點。母親為了女兒結婚以後減少和丈夫吵架,在任何場合都要格外尊重父親,讓女兒從小耳濡目染,將來對丈夫十分尊重,自然家庭更加和諧。如果母親在女兒麵前,毫無顧忌地批評父親,什麼不守信用、沒有時間觀念、不會賺錢、沒有出息、不像個男人、賭徒、酒鬼的話都罵得出來,女兒就會喪失對父親的尊敬,對老師、對同學、對朋友也會失去信心,連帶著不久之後,對母親也不尊敬了,這才是自作自受。

有些人對男女不平等耿耿於懷。看到妻子百般遷就丈夫,十分尊敬的樣子,便以為男尊女卑。其實,真正聰明的妻子,在公開場合,也就是有第三者在場的時候,會處處尊重丈夫,她也就同時獲得了一定的權威。妻子可以在夫妻單獨相處時,給丈夫一些勸告,甚至埋怨。公開讓丈夫沒有麵子,相信吃虧的必然是妻子,這是很多高唱男女平等的婦女一直沒有搞清楚、弄明白的地方,這也難怪婦女運動始終沒有成效。

教育是長期的,不能求急效。嚴父在短時期內,由於引起子女的害怕,通常備受委屈。往昔主張嚴父慈母,實在是犧牲男性、愛護女性的好意,想不到又被男尊女卑的成見曲解為父權至上。父親除委屈之外,又添增許多冤枉。不求甚解卻又自以為是,令人至感無奈。

在現代家庭,幾乎都是母親喜歡斥責孩子,為子女所厭惡,反而平時不大接觸孩子的父親偶爾買些東西回來,逗得子女十分喜歡。難道這樣的改變是好的嗎?

筆者出生於三代同堂的複式家庭,由於長孫的緣故,祖父每天清晨就牽著筆者的小手,到外麵買早餐吃。回家後攀爬到庭院中的含笑樹上,用不著下來,祖父就會叫人送東西給筆者享用。母親一生不出惡言,在筆者記憶裏,她從來沒有罵過誰,也沒有說過任何人的壞話。父親處在這種境況中,如果再不扮演嚴父的角色,筆者真的不敢想象會變成什麼樣子。父親不但嚴厲,而且絲毫都不放鬆,打罵不斷,出口絕不留情。筆者年幼時,有一段時間隻想和母親說話,看見父親總是敬而遠之,隨時準備聽從命令和指示。但是,長大成人以後,一直對父親十分尊敬,父子之間也越來越有話講。經常有人詢問筆者,這一輩子最受益的老師是誰?筆者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父親。可見嚴父隻要當得合理,終究會贏得子女的理解。做父親的,不得不如此啊!

教養子女的藝術

陳龍安教授熱衷於“創造力”的研究,認為創造力對今日的人類,不僅限於科學研究的工作。實際上,受到科技成就的啟迪,人們正嚐試著運用神奇的創造力來解決我們所有的難題,包括父母親所遭遇的教養問題。他認為父母的創意是子女快樂的源泉,擁有創意的父母,便是具有創造力的父母,他們有很多新點子、新方法,活像偉大的魔術師那般造就了甜蜜和諧的親子關係。

對於教養子女的藝術,他歸納出十大法則。茲簡述如下,以資參考。

父母在氣頭上不斥罵子女

情緒化的父母很容易破壞親子的感情。孩子有時候故意惹父母生氣,父母最好不要中計,隻要父母情緒穩定,責罵時能夠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大多能夠促使孩子反省改過。小家庭的母親,經常獨自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由於孤獨地封閉在家中,缺乏共同分擔責任的人,母親往往緊跟著子女,把教育子女當成商場上的競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讓大家刮目相看。這樣的母親,最容易在氣頭上斥罵子女。因此父親必須負起責任,幫助妻子脫離這種“隻有孩子”的生活,製造與其他母親交談的機會,切磋教育子女的方法,以解除給子女帶來的困擾。

子女有怪癖或遇到挫折時父母不應該斥罵

孩子的怪癖可能是不適應行為或情緒困擾的表現,父母最好深入了解,妥當處理。子女遭遇挫折時,父母若是加以斥責,會讓孩子害怕失敗而趨於消極。子女闖禍時,自己也覺得難過,父母如果忽視子女的挫折感而加以斥責,表示父母不信任子女,子女也會因此對任何事情都產生懷疑,盡往壞處想。

父母不應該嘮嘮叨叨地責罵子女

最好的辦法是製定一個“檢討時間”,以避免母親及孩童情緒上的激動。如果檢討時間定於每天下午七時十五分,母親最好在七時以前,考慮好當天要糾正的事項。有了充足的準備時間,就可以冷靜思考,避免衝動。又因為檢討的時間,隻有十五分鍾,最好每回隻提出一個主題。由於母親必須針對這個主題,做好周全的考慮,當然就不會嘮叨。

父母不做忽視子女人格的斥責

尊重孩子,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孩子的行為,以建立互信的親子關係。信賴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建立的,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孩子發揮個性特質,不濫用父母的權威來對待子女。譬如不強迫子女溝通,孩子收藏寶貝不要加以責罵等。

父母不要做出比較性的斥罵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都有其獨立自主的個性。把孩子拿來相互比較,隻會造成彼此間的敵視,並沒有好處。兄弟吵架時,父母不應該隻責罵年長的孩子。不要說什麼“哥哥不該欺負弟弟”,這樣兄弟的感情才不致受到破壞。父母也不要介入孩子的友情,不要批評子女的朋友。因為這樣一來,子女就會養成挖掘朋友缺點的不良習慣。

父母對子女的責備方式要一致

管教態度和要求不一致,是造成孩子行為適應不良的最大因素。父母最好采取同樣的標準,不要有意見上的分歧。糾正孩子是每個成人的責任,不要假借父親或其他人的名義來斥責孩子。當然,注意幼小子女對於時間和各種特殊場合的混淆,也是大人應有的態度。父母在子女麵前不能說:“那是祖母的不對。”應該說:“祖母是老一輩的人,所以有那種想法。你是年輕人,不一定這樣想,彼此的想法不相同,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父母對子女最好多鼓勵少責備

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責備,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就會逐漸培養出來。但是,父母一定要先弄清楚再褒獎,以免牛頭不對馬嘴,反而使孩子覺得掃興。報上常刊登小孩被責備後離家出走的消息,致使有些父母不敢輕易責罵孩子。但若不敢責備,卻一味誇獎,對子女仍然是一種傷害。譬如逞凶好鬥的孩子,若不給予適當的指責,孩子就會認為不受重視,而更加乖戾起來。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喜好來斥責孩子

孩子的性格並不是責罵就能夠改變的。斥責的用語,不要牽涉到性別上麵。父母不應該把孩子所提出的理由用來當成責罵的借口。同時避免使用金錢來獎勵,不如說一聲“謝謝”。

父母斥責子女時要想想子女行為的背景

孩子的行為背後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先設法加以了解,悉心關懷與體會,才能夠對症下藥,解決許多管教的問題。如果對子女不信任,一直存有責罵的念頭,就無法教養出有自製力的孩子。年幼子女犯錯時,應該握住他的雙手,看著他的眼睛,嚴正地糾正他。和孩子說話時,眼睛不看著他,並不是良好有效的溝通態度。

父母最好采取孩子能夠接納的斥責方式

父母教養孩子,除了斥責與褒獎之外,還應該重視親子關係的建立與維係。彼此信任、體諒與關懷,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一段時期好說歪理,不過是一種自我肯定的反抗現象。父母出於親子關係的維係,最好還是少斥責多引導。

第二節 各種親子關係自有因緣

親子關係的四種類型

西方學者分析親子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概略分成四種類型,即宗法關係、製度關係、親情關係與朋友關係(如圖10-1所示)。

圖10-1 親子關係有四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