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並非是智商為160的人就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遊戲。
——沃倫·巴菲特
一群“驢友”在野外徒步跋涉,他們發現了一座懸索橋,通過這座懸索橋可以大大縮短他們回到駐地的路程。
然而,這座懸索橋又高又窄而且晃晃悠悠。
於是“驢友”們在過橋前準備了繩子、安全帶和其他的保護性措施。
但是當他們平安到達橋對麵時,卻發現一頭饑餓的老虎正在那裏恭候他們的到來。
傳統金融理論正麵臨著這樣的困境。這頭餓虎的出現令其進退維穀,這已經超出了傳統金融學研究的範圍。
“經濟人”死了,市場失效了
傳統經濟學曾將經濟學領域裏所設定的虛擬人物為“經濟人”。這個虛構的“經濟人”如果處身於實際生活中,將是六親不認、毫無情感,一切行為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準則。因此,他不會犯下一般“凡人”感情用事的錯誤,花的每一文錢、用的每一份精力,都經過仔細的盤算。
傳統金融學同樣假設,投資者是理性的。
事實證明,這種假設基本上等於空談。
正所謂“57個民族56朵花,還有一群炒股的大傻瓜”。在股市裏“找死”的人,並不比在股市裏“謀生”的人少。
傳統金融學是假設人們是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並告訴大家應該如何使自己的資產最大化,基於這一思想,產生了套利定價理論、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等。
但是,正如凡人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市場也無法完全符合“有效市場”的條件。
理性世界隻是經濟學家一廂情願的烏托邦。按照進化論的學說,適度的非理性,甚至是人類種族得以延續的基礎。而絕對的理性隻能導致崩潰。
一門新興學科——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Finance)應運而生,它宣布:“經濟人”已經滅絕很久了,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失效。
“死本能”與博傻心理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種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
換句話說,人類就是一種遊走在理性與瘋狂邊緣的物種,“求生”與“找死”都是與生俱來的欲望。
巴菲特說過,要贏得好的聲譽需要20年的時間,而要毀掉它,5分鍾足矣!
人性中彷佛有一種自我毀滅的程序,無意識中整出一些啥事兒,讓自己功虧一簣,然後問自己,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這種投資領域的“死本能”,就是“心裏黑洞”。
人們常常因為過度自信、貪婪、盲目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投資者是介於理智與瘋狂邊緣的群體。
因此,一旦出現“非理性”投資人與“非理性繁榮”市場,傳統經濟學、金融學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行為金融學的興起
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尼曼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弗農·史密斯,以表彰他們在結合經濟學和心理學理論來研究人們的決策行為方麵所作出的貢獻。
此舉引起人們對行為金融學的極大興趣。
行為金融學關是行為經濟學成果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它揭示的是金融市場裏的種種非理性的“心裏黑洞”。
行為金融學注的是人們在金融領域的真實行為,特別是人們的心理如何影響投資決策、公司行為和金融市場。
行為金融學融入了心理學、金融學、行為學等等學科,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行為金融學距離一個成熟的學派也尚有距離。
行為金融學本質上是一種“理論警察”,一組“工具箱”,迄今為止,它還沒能整合成一個係統的理論,許多學者自說自畫,理論較為分散,理論的張力明顯不夠,這是行為金融學的軟肋所在。
關於本書
與西方證券市場相比,中國的證券市場仍然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在許多方麵尚未成熟,所以,“股市裏的傻瓜”也就特別多。
當然,從嚴格意義上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傻瓜”,隻是犯傻的時機不同而已。如何少犯錯誤,如何不在關鍵時刻犯錯誤,就顯得尤為重要。
格雷厄姆時代,股市裏的傻瓜多,於是格雷厄姆的智慧型投資成功了。巴菲特時代,大家都很聰明,於是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成功了。
投資並非是智商為160的人就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遊戲。有時它就是一場“博傻遊戲”。
在一個充斥著瘋子、傻子和騙子的市場,行為金融學所研究的投資者非理性課題,這無疑是非常有用的。希望這本行為金融學的白話讀本對讀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