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常用中藥(2)(1 / 3)

15.羌活

為傘形科植物羌活及寬葉羌活的根莖及根。、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功效主治】

①解表散寒。用於風寒感冒,本品善治風寒濕邪襲表所致頭痛身痛,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等證。常與防風、細辛、川芎等配伍。

②祛風勝濕,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肩臂疼痛。本品善治腰以上風寒濕邪所致的風濕痹痛,尤以肩背肢節疼痛者佳,每與其他祛風濕、止痛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項】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血虛痹痛,陰虛頭痛慎用。

16.乳香

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及其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樹脂。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功效主治】

①活血行氣止痛。本品辛散溫通,能活血行氣止痛,又能化瘀伸筋蠲痹,用治瘀血阻滯諸痛證。如心腹瘀痛,癥瘕積聚及風濕痹痛等。治心腹瘀痛,癥瘕積聚,常配當歸、丹參、沒藥同用。

②消腫生肌。本品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癰,去腐生肌,為外傷科要藥。用於外傷科跌打損傷,瘡瘍癰腫。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適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注意事項】孕婦及無瘀滯者忌用;本品氣濁味苦,易致惡心嘔吐,故內服不宜多用;胃弱者慎用。

17.細辛

為馬兜鈴科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幹燥全草。

【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

【功效主治】

①解表散寒。本品祛風散寒,達表入裏,表寒、裏寒證均可使用。適用於風寒感冒,陽虛外感等證。

②祛風止痛,通竅。本品辛香走竄,能祛風寒,通鼻竅,為治鼻淵之良藥。常用於治療鼻淵等鼻科疾病,又本品止痛之力頗強。

隨配伍不同用治頭痛,牙痛,痹痛等多種寒痛證。

【用法用量】煎服,1~3g;入丸散劑,用0.5~1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幹咳忌用。反藜蘆。

18.丹參

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功效主治】

①祛瘀止痛。本品為活血化瘀之要藥,善通行血脈,祛瘀止痛,廣泛用於各種瘀血證。用治血瘀之心胸、脘腹疼痛、跌打損傷、癥瘕積聚及風濕痹痛等。如治血脈瘀阻之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可配伍砂仁、檀香等同用。如用治跌打損傷、肢體瘀血作痛,常與當歸、乳香、沒藥等配伍使用。

②涼血消癰。本品性寒涼血,又能活血,有清瘀熱以消癰腫之功。用治瘡瘍癰腫。常配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注意事項】反藜蘆。

19.防風

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主治】

①勝濕止痛。可治風濕痹證,關節疼痛,四肢攣急。常與羌活、獨活、桂枝等配伍。

②止痙。本品既能辛散外風,又能息內風以止痙。適於破傷風角弓反張、抽搐痙攣。常與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