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爾各答城鎮體係分析
加爾各答大都市區是印度最大的城市聚集區,在西孟加拉邦的地位更為顯赫:它的麵積僅占西孟加拉邦的1%,而人口則占全邦20%(其中加爾各答市占7%),城市人口占全邦71%%加爾各答市占全邦城市人口28%),城市數量占全邦75%。1971年大都市區所在的五個行政區(加爾各答區、奈拉區、胡格利區、納迪亞區、二十四博爾戈納縣)集中了西孟加拉邦總就業的80%、產業工人的83%、製造業淨產值的90%、企業總數的81%、工業總產值的82%、國民收入的58%,是西孟加拉邦唯一的核心區和真正的城市區。
可見,依上述兩種方式劃分的城鎮中,數目最多、分布最廣的均為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城:鎮,它們都是胡格利河穀以黃麻或黃麻加其他專業化產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工廠鎮”,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後,黃麻加工與原料產地隔離,英國資本的轉移及黃麻市場的萎縮等,使這些城鎮的就業機會減少,收入下降。麵臨著生活、環境、供水、市政服務、衛生等方麵許多問題,成為加爾各答大都市區的“問題帶”,使城市增長速度緩慢,規模偏小。在各種類型的城鎮中,綜合性城鎮增長較快,因為其結構既能滿足產業自身發展需要,又能滿足居住者生活的需要。
(二)加爾各答大都市區的規模結構
加爾各答大都市區的城鎮等級
印度的城鎮分為六級: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為一級,5—10萬人為第二級,2—5萬人為第三級,1~2萬人為第四級,0.5—1萬人為第五級,低於0.5萬人為第六級。1971年,加爾各答工業區共有城鎮點100個,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加爾各答的城鎮等級體係特征
首先,在城市規模等級序列上,首位城市規模過大,形成“特等城市”,次級中心規模偏小,“特等城市”與較低等級的城市之間規模與數量的關係不連續,有較長的中斷。1981年加爾各答大都市區城鎮首位度(加爾各答市人口1奈拉人為4.43(1961年為5.7)。加爾各答是高度擁擠的大都市,下一個等級是幾個工業城市,這些城市人口規模不足20萬人,而且其所在等級僅僅是依賴於人口規模,而不是依賴中心城市的服務成為區域中心,等級與其應具備的功能不吻合。加爾各答市可相當於德國地理學家克裏斯泰勒中心地體係的第十級,而幾個工業城市隻相當於第六級中心地,中間斷擋嚴重,而且從發展速度上看,10萬人以上的城市增長快,1981年,一級城市(按印度城市規模分類,即大於10萬人數目上升至17個,二級增至20個;五、六級城鎮數目則降至11個、3個。
規模斷擋(即城市體係中規模序列的不連續)意味著次級中心形不成區域核心,使更高級的中心城市的產業、人口、技術擴散受阻,產業結構難以升級轉換;各級中心又都嚴重依賴首位城市的基礎設施與服務,導致人口單向湧入大城市,城市人口膨脹,加重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大城市的負擔。
(三)加爾各答城鎮體係的空間結構
城鎮體係的單核心結構
加爾各答大都市區是以加爾各答——豪拉雙城為核心,胡格利河為軸的彎曲帶狀分布,延河兩岸延伸70餘公裏,南端為巴拉湧爾——巴奇巴奇,北界為班斯伯裏亞——卡爾亞尼,麵積1040平方公裏。這是殖民地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殖民者選擇河岸開設工廠,導致人口圍繞工廠所在地聚塞增長,由此形成了加爾各答城鎮地域體係的格局。
在地域規模方麵,以小規模城鎮數量占優勢。都市區內主要城鎮地域規模都不大,加爾各答104平方公裏,豪拉61.5平方公裏,南郊區30.28平方公裏,伯勒訥格爾7112平方公裏,塞拉姆湧爾5.88平方公裏,一級城市中其他六個介於10—20平方公裏之間,其餘等級的城鎮地域規模都在10平方公裏以內,其中有22個低於2平方公裏。
從結構一功能關係來看,城鎮體係的單核心集中分布結構應與合理以規模等級結構和中心城市較強的經濟輻射力相結合,這樣才能使整個體係協調增長。加爾各答大都市區的這種空間結構與經濟水平並不適應,除去加爾各答市,其他中心城市的生產職能無力輻射全區,隻能強化地區差異和大城市膨脹。
中心城市的空間結構
加爾各答市的空間結構是西洋式與土著式的混合體,體現了典型的殖民地型城市地域模式。出於貿易和軍事的需要,殖民者在水岸港口處建立最初的城堡,為了安全與防火,堡外有大片空地,空地外由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構造了“相向而坐”的兩種聚落類型~~歐洲型鎮和本地鎮,中間為不被雙方容納的盎格魯——印度混血區。歐洲鎮街道寬闊,住房華麗,有良好的排水係統和電力供應係統;本地鎮貧富階層混雜屆住,街道不整潔、缺乏規劃和基礎設施。中心商業區位居兩類鎮之間,以北是遺留下來的傳統集市建築物大多數是第一層為商店,上層為住宅,是全市貨物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中心商業區是西式城市結構,主要為辦公一商業區,其居住人口密度較低;則代表著傳統集市中心的特征,分布高密度的商品銷售網點和較高密度的居住人口,也是大批富人聚集之地。
市區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以中心商業區外圍為高峰形成的階梯分布,中心商業區人口密度最低,圍繞中心商業區人口密度最高,與中心商業區的距離越遠,其人口密度則逐漸降低,大批的工人要返往於工作地與居住地之間,增加了交通運力的浪費,加重了交通擁擠的局麵。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用傳統的城市化概念來衡量,加爾各答的城市化水平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中是比較高的,它的城市化表現為以市場力量為主的城市自然發展過程,其城鎮體係的地域結構已有從以中心城市膨脹為主,過渡到以周圍城市蔓生為主的廣域城市化階段。但也應看到,城市化應是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在地域上的雙重集中,人口增長隻有與經濟增長協調才能促進城市健康發展。加爾各答人口的激增和移民過剩給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這些問題的形成在發展中國家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會使工業化和城市化更加協調。
四、加爾各答的幾個相關問題及其整治
隨著政治經濟及自然條件的轉化,加爾各答麵臨的問題則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世界銀行對加爾各答有過這樣的描述——一加爾各答是“過度擁擠、低質住房、健康受損、供水設備簡陋、缺少新興產業的空間、交通出現瓶頸帶、能源短缺、未解決(反而在增長)的難民問題”的城市。1961年,加爾各答大都市發展署成立,為解決這些問題盡了不少努力,但收效不大。下麵就幾個主要問題進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