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是原蘇聯和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首都,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城市之一。莫斯科市總麵積878.7平方公裏,人口853.7萬(1984年)。行政區劃分為32個區,其中31個區在環行公路以內,一個是衛星城——澤列諾格勒——位於莫斯科州內。本文試圖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研究莫斯科的發展,分析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及教訓。

一、莫斯科的形成與發展

莫斯科的城市發展過程

莫斯科位於莫斯科河及其支流雅烏紮河的交彙處,同時,它又處在從波羅的海到裏海、亞速海,從西歐到東歐的重要交通要道上。城市的西部和南部是丘陵地,東部是低地,北部是坡地,中部是莫斯科河穀地。1月平均氣溫-10.2℃,7月平均氣溫18.15℃。年降水量平均為6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間。有利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為莫斯科城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因素。

十月革命前莫斯科的發展

莫斯科最早發源於莫斯科河與涅格林娜河彙流處的高地上,高地三麵臨水,是一塊有利的軍事要地。在12世紀初,俄羅斯還沒有統一,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封建公國,它們在莫斯科河交界。1156年,陶爾古羅基皇子在高地上建“克裏姆林”(意即堡壘),這裏逐漸成為眾多公國軍用和貿易的通路。由於該地具有一定的資源,又有方便的交通條件,圍繞城堡逐漸發展起一些商業、手工業和農業村落,莫斯科的城市的雛形就這樣產生了。到14世紀初,它已發展成為全俄羅斯的貿易市場,周圍所有的城市和公國都同這個市場建立了密切的聯係。1332年,伊凡“卡裏達將大公王位從符拉基米爾城遷到莫斯科,並以它為中心去統一俄羅斯的土地。到15世紀,莫斯科周圍的土地合並過程結束了,成立了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莫斯科成為俄羅斯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到15世紀末,它已是俄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

18世紀初,沙俄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莫斯科喪失了部分政治影響,但工業、手工業和商業部門繼續發展,仍為全國的工商業中心。從19世紀初開始,從農奴製度下解放出來的農民大量湧入莫斯科,給莫斯科帶來大量勞動力,刺激了工業的發展。到19世紀末,莫斯科已成為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了。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遷至莫斯科,從此,莫斯科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它是國家工業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機器製造業、紡織業、化學工業都在全國起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