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國與國之間也是這樣,亞曆山大召開的和平大會不如說是給自己增加聲望罷了,而與國無關,無疑三十登基的亞曆山大並沒有經曆過太大的風浪,在皇儲的時候被本國人民稱為“失地王子”這個比較侮辱人的稱號,如今已經稱帝,但是也僅僅是維多利亞女皇的餘威罷了,亞曆山大想要闖出自己的名號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無疑,新世紀的和平大會是個增加聲望的好辦法,但是1902年的春天已經到來,整個大會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著。
而如今的時局正式各方矛盾已經公開化但力量還沒有積蓄完畢的時候,所以,這個和會的時機挑選的是剛剛好。
國力在維多利亞女皇後期國力暴漲,已經嚴重威脅歐洲勢力了,但是無論是法德之間的矛盾,還是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矛盾,還是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王國的矛盾,還是法國與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矛盾,還是在不列顛和奧斯曼在巴爾幹和阿拉伯地區矛盾,這樣那樣的矛盾都需要一一解決,危機和機遇並存,但是並不是那麼好琢磨的。
矛盾就是矛盾,指望調和來平息矛盾那是傻瓜才會有地想法。英國在統治世界的數百年裏,哪一個強國的崛起不是經過血與火的淬練,德國的統一就先後有統一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地連場大戰。戰爭早就讓這個民族培養起了不可一世的信心,國力地增長必然的就伴隨著全民信心的增長。然而不列顛在最後二十年裏先後吞並美國橫掃拉丁美洲,將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海軍揍進海底,國力強大到令人發顫,但是也僅僅是海軍表現的十分突出罷了,美國那連加拿大那種殖民地陸軍的表現都不如自然引不起德國的重視,而最後十年裏,法國拚命的發展陸軍,結果在1895年德法南蘇丹衝突,法國出人意料的獲勝,也讓德國人另眼相看,在非洲殖民地排名則是法國-德國-比利時-英國-意大利法德在非洲殖民地衝突是十分嚴重的。而英國則是努力經營者本土,美洲大陸,埃及-北蘇丹,南非,印度,波斯,阿拉伯世界,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地區。那個海軍膽敢進入這些領域無疑連回去都成了問題,而德-奧匈-意三國的飛艇部隊配合陸軍在遠東可是很出名的,也是一種的新的戰術。
而宗旨也早就確定了下來,就是努力爭取通過和平而不是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國際間的爭端的世界秩序。這當然不同於後世的所謂國與國平等等等口是心非的冠冕堂皇的口號,這本就是大國的世界,宗旨當然是盡力協調大國在世界支配權問題上的衝突,努力使這種衝突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而已。所以說到底,這也是一次和平形式下的一次分贓會議。如今有既得利益看,也有對現有利益不滿者。兩者參加會議的目的也是各有不同,既得利益者當然希望不滿者能認承這個現狀,即使有不滿也可以將他們表達不滿的方式用和平方式來展現。而反之,不滿者們自然就是希望盡可能多爭取一些利益,以與既得利益者達成短時間內的和平協議來消化這些新得的利益而已,國際政治永遠脫不了利益二字,沒有人會在不計算投入產出比的情況下做任何一件開罪另一個大國的事情。
在一九零二年的四月,霧都倫敦天氣晴朗,天氣很是給麵子。
英國聲明幾乎是將近四百年的光榮孤立政策,一點都沒有變,但是多了幾個小點,既各國利益不許進入英國的所有自治領和殖民地否則麵臨著毀滅的打擊,並且宣告了所有不列顛可以為猶太人有償的將他們移民至菲律賓那個遙遠的自治領被寫進了第一條宣言了,隨即得到了諸國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