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廉頗抗秦(1 / 3)

前言

炎黃子孫,生生不息,世代傳承。中華曆史,源遠流長,不盡不竭。在這恢弘壯觀的曆史進程中,為中華民族的進步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偉大人物燦若繁星、不勝枚舉。在這群星璀璨的曆史長河中,秦始皇無疑是其中一顆,極為光彩奪目的耀眼巨星,中華民族的驕傲。曆史明確的告示後人,秦始皇順應時代發展,引領中華民族,躋身於同時期世界文明進步的前列。創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堅實基業。

秦始皇於中華民族功勳卓著,理應受到後人的敬仰。然而,曆代後人對秦始皇確是榮毀參半。褒者寡,貶者眾。秦始皇果真暴戾殘虐嗎?平定天下諸侯、六國廢君或降或俘,無一人被誅殺。追隨相助秦始皇的文臣武將,無一人死於秦始皇之手。縱觀曆史,曆代帝王如秦始皇者幾乎沒有,秦始皇果真峻法嚴刑嗎?嚴密法治是社會進步的表象,時代發展的必然。酷刑要比較來看,秦代的刑罰,比之春秋時期的酷罰,明顯已經減輕了許多。諸如荒淫無道、焚書坑儒等等不實之詞。混淆是非,難辨真偽。讓我們認真審視曆史,客觀理性地評價中華民族的先賢偉人。回望一下兩千年前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引子

巍巍昆侖,高尺及天,亙古不移。傲然俯瞰著蒼茫無際的中華大地。皚皚雪山,靜漠肅寂,悄然無聲的吸納著天地之氣,凝結成浩瀚冰川,任憑日光月華的冷暖消溶。於是點滴間,彙成積水,聚成潺溪,總成巨流,洶湧澎湃、化作巨龍,矢誌不渝,奔向東方。炎黃子孫稱它為“母親河”。

時空推衍至公元前一百六十八年。姬周天下八百載,經春秋,曆戰國,屆時已經是分崩瓦解,名存實無。隻剩下徒有其名的名譽象征。七國諸侯及其符屬列強,雄霸一方,各自獨立,封國稱王。相互間各為己利,爾虞我詐,勾結吞並,戰亂征伐無盡無休。蒼生百姓飽受塗炭流離之苦,茫然無助的期盼著戰亂休止,天下安寧。

然而時代發展不可阻擋,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的漸漸提升,新思維、新學說不斷的多元更新,中華民族終將擺脫奴隸社會的桎梏,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新時代。

鏡頭聚焦於距邯鄲西南百裏之遙的山城“長平”。昔日的邊陲小城,一改往日峻嶺嗟娥,野寂鳥鳴的恬靜氣象,此時已是烽煙彌漫,戰雲密布,秦趙兩強各為己國的戰略著想,競相投入重兵及近百萬。一時間舉目長平四野,滿眼皆是旌旗戈戟,遮天辟日,耀武揚威,放眼山川坡嶺,無處不見兵勇戰車人吼馬嘶、殺氣騰騰。疆場之上兩敵征戰廝殺,將士們舍命奮勇爭先,生死不計。戈矛相爭之處,血肉橫飛,哀嚎失聲。身前身後殺聲迭起,攝人心魄。一旦決出勝負,勝者氣勢如虹,趁勢揮軍追殺,爭功獲利。敗亡者競相奔逃,馬仰車翻,旗幡矛戈遺棄遍野,唯恐保命不及。戰爭無情的吞噬著將士兒郎的生命,耗損著國家民眾的財力物力。嶄新的時代也將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誕生。

第一集廉頗抗秦

長平之戰數月有餘,秦軍終於憑借國力強盛,軍紀嚴明,逐一克服掃清趙軍的外圍抗擊。進軍直抵長平城下,趁勢揮兵奮勇奪城,趙將廉頗力挽危局,率領趙軍殊死抗擊秦軍攻城,兩軍激戰多日,早春二月嵯峨山城的秀麗景色,已被兩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喧囂豪氣,排斥的蕩然無存,城上城下滿目一片狼藉,斑斑血跡,屍橫羅列,斷臂殘牆下,硝煙彌漫處,唯見一杆趙字大旗,雖已殘損凋寒,但依然迎風屹立,昭示著趙國軍民的不屈意誌。

征戰間歇,老將廉頗不計五十開外的年紀,不顧連日來奮戰的勞辛,身著鎧甲,手扶重劍,引領麾下眾將巡防督查長平城的戍守防務。麵對著異常慘烈的戰爭場景,支離破碎的錦繡山河,老將軍麵目略顯疲憊凝重。但古樸微紅的臉龐上依然煥發著光彩,神態依然剛毅不屈,雙目炯炯充盈著頑強的鬥誌,百倍的自信。唇齒緊叩,嘴角微微下垂,蘊含著滿腔的義憤與不平,滿把胡須飄灑於胸前,愈加顯露出老將軍滄桑遒勁的人品性格。

一路巡來,每逢遇見趙軍的傷殘將士,老將軍總要迎歩上前,親自安撫詢問,傾聽殘傷將士們的心曲苦衷,熟記他們的所盼所求,同時也感受到將士們對自己的愛戴敬崇。情感交織,真情義憤之際,老將軍躍步城樓階上,慷慨陳訴,激勵將士們的抗戰鬥誌。“諸位將軍,舍命報國的趙家兒郎,廉頗自年少時,便投身軍旅,三十餘載,長存效忠之心,不忘報國之誌。身為武將,保國禦敵,抗擊秦軍,乃是老夫我平生一大快事。可恨秦君昭王,自恃國力強盛,以強淩弱,公然藐視大周王權,妄圖吞並天下諸侯。屢屢發兵進犯趙國,掠奪多座城池,蠶食大片疆土。如此**行徑,老夫豈能容他肆意胡為。”言猶未盡,身邊的將士們已經是群情激憤,振臂齊呼,“抗擊秦賊、還我河山、尊從將令、誓保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