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轉基因(1 / 2)

2001年對於歐洲人的食譜來說,可謂災難性的一年。這個世界上最講衛生、自詡“吃得最好”的群體,咽下了瘋牛病和二惡英的苦果,同時帶著對“轉基因”的懷疑與恐懼進入了2002年。《六千萬消費者》雜誌做的一份調查顯示,他們選擇的103種食品中,有36種含有轉基因成份,其中大部分是以玉米或大豆為原料製成的食品和半成品,品種遍及飯前飯後各種食品,一般百姓“在劫難逃”,而在這些食品的標簽上找不到任何標識。也就是說,不管消費者讚成還是反對轉基因食品,他們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動地消費了它們。

從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的誕生,到目前世界上大約2780萬公頃的轉基因作物,到利用轉基因動物的生物反應器大量生產醫用蛋白,人類將最新的生物技術應用於醫藥、食品、農業等領域以擺脫自然對傳統作業的限製。

對於公眾而言,似乎瘋牛病與二惡英的科學界定比轉基因的科學界定更清楚。簡單地說,轉基因植物就是利用生物技術將某些植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從而改造植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性狀、產量、營養品質等方麵向人類所需要的目標轉變。以轉基因植物為直接食品或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動物是用試驗方法將外源基因導入並整合在動物的細胞染色體上,使外源基因在該動物身上得以正確表達並按照一定規律傳與後代。轉基因動物技術迄今僅有十幾年的發展曆程,但已在生命科學領域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1990年轉基因小鼠試驗首先成功,隨後轉基因大鼠、家兔的試驗相繼成功。這些轉基因動物作為醫學研究的模型,用於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及治療的研究。之後又出現了轉基因家畜(包括牛、羊、豬等大動物),其研究方向是利用轉基因動物培養人體器官,解決人體器官移植供體短缺問題。

嚴格來說,轉基因生物仍然是“自然”的,隻不過是改造了的自然而已。人類一向以改造自然為進步的標誌,本不該對此懼怕,況且人類已從轉基因技術中獲益。例如某種轉基因大米既能防蟲,又增加了維生素A;某種轉基因西紅柿在冬天能保存更長的時間,大大延長了保鮮期,等等。問題的關鍵是科學的進步往往是雙刃劍:昔日的革命性材料如石棉、動物骨粉等今日都成了“過街老鼠”。害蟲都不敢下口的轉基因作物一旦成為人的食物,是不是人把那些抗蟲基因也消化了呢?愈來愈耐儲藏的西紅柿是否會引起人體的變異?科學還無法對轉基因食物有無副作用這一關鍵問題作出回答,而這正是公眾恐慌之源。

1998年8月,英國科學家發現老鼠食用轉基因土豆後免疫係統受到破壞。該消息的發布使世界各國如日中天的轉基因熱潮蒙上了一層陰影。人們開始疑惑:轉基因技術是改造自然還是破壞自然?是造福人類還是給人類帶來未知的隱患?

英國王儲查爾斯懷疑食用轉基因食品會產生預期不到的中毒或過敏反應。他說:“人類企圖插足某種神聖的領域。我絕不打算讓家人和朋友食用轉基因食品。”王子的言論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英國生物技術工業人士表示,查爾斯王子的文章已經使他們的事業受損。

對於這些懷疑論點,倫敦皇家學院教授湯姆·桑德斯在一次公開辯論中稱,這些言論其實有些誇大其詞。作為一名營養學家和政府食品安全顧問委員會成員,桑德斯表示,醫生開出的藥品的副作用遠遠大於轉基因食品給人體帶來的危害。

法國和英國的一些業內科學家也表示,轉基因玉米、大豆的毒性是“微乎其微”的。

法國雖未發現證據確鑿的反麵例子,但朝野的神經都繃得很緊。法國農民組織經常拿轉基因試驗田、試驗室開刀,打、砸、毀,增強了轉基因食品洪水猛獸的形象。因此,盡管查出的36種“汙染”食品中有的並未超過政府規定的轉基因成份不超過1%的含量,也足以讓公眾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