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炮及其分展(1)(1 / 2)

什麼是火炮

火炮,自問世以來就倍受軍事家們的青睞。從古代戰場上的霹靂車、拋石機、火銃、土炮,到現代戰爭中的榴彈炮、加農炮、迫擊炮、火箭炮等等,雖然它們相貌各異、性能不同,但他們都當之無愧地成為同時代兵器王國裏的佼佼者,並成為戰爭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一、火炮的來曆

雖然不能說戰爭史就是炮戰史,也不能簡單地把火炮與國家的生死存亡劃等號,但可以肯定地說:火炮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武器,它可以改變戰爭的進程乃至影響國家的存亡。中國古代把火炮稱之為“大將軍”,並留下了“五年攻城城不破,一旦用炮炮立功”的神奇故事。以玩炮起家的拿破侖曾說:“今天,炮兵確實決定軍隊和人民的命運。”據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統計,主要戰役中73%的敵人都是被炮兵殲滅的,斯大林把炮兵稱之為“戰爭之神”,諸軍兵種都把炮兵尊為“老大哥”,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時常響起“炮兵萬歲”的呼號聲。

回首人類曆史,火炮的誕生已有近七百年,石炮(拋石機)的出現已有兩千多年。在這漫漫的曆史長河中,炮的足跡遍及天南地北,炮的事跡傳遍古今中外。它們或稱雄於陸地,或叱吒在空中,或風流於海上,或揚威在岸邊。從而為後人留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麵。

中國是火炮的故鄉,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無不為之而驕傲。但我們也絕不應該忘記舊中國在外國炮口威逼之下受盡屈辱的曆史。我們應牢記中國落後挨打的曆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二、火炮的誕生

當我們在象棋盤上指揮手中的“車”、“馬”、“砲”競相廝殺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實,棋子中的“砲”,不是“火”字旁的“炮”,而是“石”字旁的“砲”。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古代的炮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發射火藥彈的膛炮,而是利用杠杆原理,用木頭製成的拋石機(最早稱霹靂車)。還記得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官渡之戰嗎?東漢末年(公元199年),曹操與袁紹為爭霸中原率兵對峙於官渡。袁軍依沙堆立營,又堆積土台,建造望樓,派弓弩手憑借地勢俯射曹營,使曹軍吃盡了苦頭。曹操采納謀士劉曄的建議,趕製霹靂車。隻見一排排像風車一樣的木製器械擺放在曹兵陣前,士兵們忙碌地運來一堆堆差不多大小的石頭塊,操動霹靂車射向袁兵。“嗖一咣”,“嗖一咣”。戰場上亂石飛舞,聲如雷鳴,數十步外,袁兵的望樓被砸爛,士兵們鬼哭狼嚎,抱頭鼠竄。拋石機在冷兵器時代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家夥,有了它那就是“攻必克、守必固”。火炮就是由原來的拋石機發展為拋射火藥包,而後逐漸演變而來的。如果論資排輩的話,它就是現代火炮的祖師爺了。這也正是過去“炮”字用“石”作偏旁的原因所在。

拋石機最風光的時候,要算是宋代了,這一時期的軍隊作戰大都以拋石機為開路先鋒,且使用數量也非常可觀,一次作戰用炮百具以上的戰例比比皆是。公元1126年,金軍圍攻宋都汴梁時,一夜之間就安炮5000餘座。公元1234年,元軍進攻汴梁時,也架炮數百具,晝夜發炮,所打的石彈近乎把城填平。這時的拋石機,不但數量多,而且個頭也很大,每門炮大約需要40~250人拉動,能將1~45千克重的石彈拋射百步開外。其威力之大是可想而知。T4

南宋度宗鹹淳五年,忽必烈的大軍攻打南宋,打到了江北重鎮——襄樊(襄陽和樊城的統稱)。襄樊是扼守長江的門戶,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了保住襄樊,宋軍加固了城池,又準備了充足的糧草,決心死守。蒙古軍到達襄陽城下,想盡了一切辦法,發動了無數次的攻擊,一連攻打了五年,但都因城池堅壁而久攻不克。直到鹹淳十年,蒙軍由亦思馬因等人設計製造出了別具一格、威力無比的巨型石炮(後取名襄陽大炮),它能把75千克重的巨石拋射出百步開外,才終於攻克了襄陽城。有史書記載:“巨石炮置於城東南,擊發後,聲如雷霆。無堅不摧,入地七尺。”“一炮中其譙樓,震城中。”“宋軍終於堅持不住了,安撫呂文煥電率軍投降”。可見,巨石炮在攻城中起了重要作用。襄城之戰被後人總結為:“五年攻城城不破,一旦用炮炮立功。”

在這一時期,外國的石炮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如俄國有了口徑914.4毫米的射石炮,英國有了發射158.9千克石彈的射炮。土耳其在攻打歐洲的君士坦丁堡時,使用的名為“皇宮”的射石炮,需60頭牛和200人才能移動,可以發射726.4千克的石彈。

石炮隻是火炮的前身,還不具備火炮的條件,火炮是隨著火藥的出現應運而生的。我國是火藥的發源地,也是最早研製和使用火炮的國家。當然,在當時還不叫“火炮”,而是叫“火銃”,它初創於中國的元代。世界上真正的火炮“鼻祖”,也就是第一門火銃,現收藏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內。它製造於我國元代至順三年,是一位文物愛好者於1949年在北京西郊的雲居寺發現並收藏的。遺憾的是,它沒有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