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經濟全球化無疑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顯著的特征,也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經濟全球化已經從最初的貿易的全球化,發展到資本的全球化,進而到人力和技術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加速了要素資源在各國之間的流動,促使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優化配置。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工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的企業以對外投資的方式把某些生產能力轉移到其他國家或者利用東道國已有的生產能力為自己加工裝配產品,從而圍繞某種商品的生產銷售形成一種跨國生產組織體係,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規模的企業、機構組織在這個體係中,形成全球產業鏈。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分工格局中出現了“產品差別型分工”和“生產工序型分工”深化發展的新特點,新技術產品更新很快,細分化也很快,技術壟斷時間很短,技術領先者需要盡快擴展市場。由此推動產業鏈被更深程度地細分。以產業鏈細分為特征的製造業國際轉移成為新的趨勢,製造業的國際分工正在由垂直分工發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網絡分工。新型國際分工的邊界已經從產業層次細化為鏈條層次,從而帶動一國的競爭優勢也隨之不再體現在某個特定產業或特定產品上,而是體現為在產業鏈條中所占據的環節或工序上。在產業鏈分解的基礎上,每一個企業隻能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能源,收縮自己的業務領域,從事產業鏈上的某一環節或某一工序。任何企業,也隻有融入既定產業鏈並在其中準確定位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當跨國公司把國際市場擴展到全球市場時,中國成為它們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重要節點。跨國公司把價值鏈中加工組裝等環節轉移出來,可以充分利用中國頗具潛力的龐大市場以及大量廉價勞動力等優勢。在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網絡中,外資企業的進入也將產業鏈配套的機遇帶入到東道國,通過外資企業進入的聯係效應,東道國的本土企業獲得了加入外資企業生產網絡的機遇,而反過來,配套企業的存在也為下遊企業獲得低成本多樣化的中間品提供了條件,獲得配套雙贏的局麵。在配套產業鏈上,通過加工配套,降低了本土企業進入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的門檻,減少了新辦企業的市場風險,加快了本土企業利用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進行改造升級、從事自主創新的道路。
本書的研究將“配套”與“產業鏈”結合起來,從配套產業鏈的視角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鏈升級的影響,考察在中國吸引外資的條件下配套產業鏈的升級問題。在配套產業鏈的視角下,本書主要研究以下一些問題:在外商直接投資的背景下,如何將經濟增長理論、國際經濟學理論等體現在配套產業鏈升級的理論模型中?配套產業鏈的升級如何通過具體的層麵和模式受到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的,產生的效應如何?本土企業在加工配套中是否經曆了明顯的配套鏈升級,表現出明顯的技術進步特征?外資企業的大量進入是否通過技術的溢出效應使本土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推動配套產業鏈的升級?在實際論證過程中,筆者選取全國引資大省——江蘇省作為調查取證的對象,利用問卷調查獲得了本土配套企業與外資發包企業的數據資料,在詳實數據的基礎上建立了配套產業鏈升級的評價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