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雅正1(1 / 1)

雅正自序——易學原委

筆者早先學易,主要是沉浸於各種預測體係、秘法口訣之中,試圖通過預測知往察來,揭示時空的奧秘。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對術數原理有一些思考和質疑,但麵對其龐雜的體係,終究還是以自己知識淺薄作為無法探得究竟的理由。

2003年底接觸網絡以來,大量的信息和交流加深了筆者對易學的感悟,逐步形成了從基本的八字六爻到頂端的奇門神數等術數體係的清晰認識。這種從發源順流而下直到入海口的研究方式,使筆者得以縱覽幾千年來術數體係的發展脈絡,終於懂得:學易的結果,是幫助您成熟人生智慧,而不是真有什麼神奇的預測。

“學易的結果不是學會神斷來幫助自己改變命運。”這個結論雖然有點奇怪,卻也不難理解。隻要您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即使職業預測師,占算也隻是其謀生的手藝,而不會依靠占算去決策自己的行動。那麼對於一般愛好者,您學易的目的是否需要重新審視呢?

實際上,通行本《周易》並非易學史認定的那樣隻是一本占卜書,而是凝練著作者人生智慧的一部理性著作。該書的作者,已經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占卜思維,沒有了對命運的迷茫,全書充滿了人定勝天的理性、對盛德大業的追求。也正因為作者的這個認識高度,才使得《周易》以其深厚內涵成為照耀千古的文化瑰寶。

曆代研究《周易》,主要從象數、義理、史學等角度,但迄今不見令人滿意的解讀。實則此三者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1易中有象:比如乾的剛健、坤的柔德、夬的分決、姤的遇合,無不是從卦象中讀出。

2易中有理:比如乾初九潛龍勿用,指出時機未到不要輕舉妄動的道理;乾上九亢龍有悔,指出做事情要把握尺度的道理。

3易中有史:這個史並不是說作品中自然含有的時代印記,而是用來架構作品的故事背景。

《周易》通過文武兩代君王開創周朝的事跡,充分借用卦象的蘊含,以象比事,事中說理,以至理象類通。所以說,單獨從其中一個角度解讀是難以把握作品全貌的。但對於本義而言,象數精神已經盡化於爻辭義理之中,所謂得意忘象,此時過於論象反而有本末倒置之嫌。

那麼,《周易》的本義為什麼又被曆史湮沒而被當做占卜資料集了呢?

《周易》的秘密傳承是一個原因。《春秋左傳》昭公二年(公元前529年)韓宣子適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這是迄今所見最早關於周公與《周易》關係的記錄。此《易象》一般認為是後來所說的《象傳》,但筆者以為也有可能就是當時對《周易》的別稱。如果古本《周易》真是周公退位後組織寫作的話,那麼到韓宣子適魯見《易象》,已經五百六十餘年,此時的《周易》還僅僅是極少數有權位者才可以見到,足見其秘藏之程度。言三傳而意小異,何況這幾百年隻在王公貴胄中的傳承呢?

《周易》的寫作借用了占卜的形式是另一個原因。祭祀、卜問,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生活內容。殷商時,凡重大決策均需由龜卜決斷,表示按天意行事。周公寫作《周易》,也必然受此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周公寫作《周易》的目的和思路:記錄先王事跡,為子孫後代留下經緯天下的智慧錦囊。另外,作為對文王演六十四卦所創製易筮的係辭,《周易》的寫作更成為完善易筮體係的關鍵步驟。

文王演繹的六十四卦體係為周公用易說事的意圖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實現平台,但易占體係也限製了周公的寫作方式。這就使得《周易》的誕生,成為半理性半習俗的綜合結果。說它理性,是因為其內容承載了太多的客觀認知;說它習俗,是因為其形式還是沒有擺脫卜筮的蒙昧。而麵對莫測的命運,又有幾人可以透徹其本質呢?如此這般,後世將《周易》尊為占卜術的祖宗也就可以理解了。

總之,經過二十餘載的研究,筆者認為今本《周易》是周公所創,至西漢末年成型為《易經》流傳於世。1973年馬王堆漢墓帛書《易》則屬於《周易》運用於卜筮的一個分支。孔子發掘了易學哲理,但並沒有就《周易》本義做出解讀。有人認為,解讀《周易》的意義隻是解讀了一本書,知道《周易》在講什麼。其實不然,當您真正知道了《周易》在講什麼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整個易學史的本然。前言